语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应该如何上好语文?
学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的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学习好语文。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呢?下面就让小编为你们解答一下吧!让我们一起探讨和借鉴一下各自的学习方法!
一、如何对待语文。
语文是一门让学生变聪明、拥有创新精神的学科。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所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语文学不好,干什么都愚昧弱智。你看我们古人一天到晚不就是学“语文”吗?学完了就什么都能干,判案子,修水利,打鬼子,搞经济,堂堂五千年中华文明不都建立在“语文”上吗?一切其他学科,不都是用语文表达出来的吗?离开语文,就如同虎毛离开虎皮,一风吹散,啥价值也没有。所以,你必须以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才能学好语文。
二、如何上好语文课。
我们小学课本所选的课文都是专家学者根据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有计划地训练孩子习作的范文。那么,我们如何上好语文课呢?
1.课前要预习。
在上每一新课之前,老师往往让我们先预习课文。如本课的写作背景、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扫除一切障碍,将课文读熟等等。
2.课内记笔记。
语文课堂应该是很有趣味的。善于学习语文的同学,在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中,不知不觉地一节课时间结束了。但别忘了,在听讲的同时应该学会记好课堂笔记。
(1)题目的意思、作者简介。如学习古诗《游园不值》,了解“值”的意思是“遇到”。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遇到园的主人。再如《宿新市徐公店》的题目意思是:投宿在新市一个姓徐的店里所看到的景象。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诗。
(2)本课的新词意思。
(3)本课的重点难点、中心、写作特色。如果是古诗还需了解诗的意思。
(4)老师拓展的内容。每一课,老师都会根据本课内容拓展一些内容。例如学习《早》这篇课文,老师可拓展鲁迅的诗以及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鲁迅一生的写照。“我哪里是天才,我是将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两句名言激励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珍惜时间。
(5)大胆的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课后要复习。
除了要记诵课上记的笔记外,对这课要掌握的生字词要会写会用。对课文要背诵的段落要强行记诵。记诵,就是不停地读,要一遍比一遍快,半个小时差不多就能背下来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再熟读两遍就OK了。或先读到熟悉为止,就是不看汉字上面的平假名也能知道这个字的读音,读10-20遍;然后逐字逐句的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边写一边背;再尝试背诵,中途忘记的再看看书提示;最后关上书,中途忘记的也不要再看,靠记忆回想。
如果你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就没有快捷的办法,只能老老实实的,这样你也会记得更牢!
三、如何学会表达。
语文的价值就在于用这些语言和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1. 口头表达。
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的、更广泛的交际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语言规范。我们平时要多看书,积累丰富的词汇,才能运用准确而丰富的语言。平时要多和别人聊天,丰富自己的语言。
(2)清晰。要人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东西,当然,有时要说得幽默一点,那或是生活的玩笑,或是说相声,一般的情况一定要说得清晰,让人听得懂。
(3)流畅。不要有口头禅,有的人作报告开头喜欢用“这个、这个”,有的人喜欢每句后面用“啊、啊”,让人听起来很不是滋味。
(4)响亮。说话是说给大家听的,除非是悄悄话,有隐私。一般说话要把音送到人家耳朵里,让人听得清楚,所以要响亮。
(5)口语化。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当我们写好一个书面的东西,不是读是说出去的时候,就要口语化,比如:发言稿是要说给大家听而不是念给大家听,就要口语化;演讲稿要说给大家听也要口语化。口语化有三个途径:(1)书面语中的单音节词在口语里都要变双音节词。比如,书面语“此时”,口语表述就要用“这个时候”。(2)文言词变白话词。例如有这么一篇演讲稿:“教育历来被视为一片未加污染的绿洲,”如果说出去就有两个地方要变动一下,“教育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片没有受到污染的绿洲,”显然第二句效果好些,这就是说,第一要把单音词变多音词,第二要把文言变白话,有的书面语“良久”,口语就只能说“很久”。(3)书面语停顿靠标点,口语靠情感的处理、靠语气的变化。把书面的停顿变成口语的停顿,书面的停顿靠标点符号,口语的停顿靠词与词(组)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间歇的时间来表现,而且,远远多于书面语停顿的时间。
2.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顾名思义,就是用书面文章的形式把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态度表现出来,它的优势在于直观明确,并且因为可以给表达者以足够的时间去构思和润色,避免了口头表达的内容观点遗露、逻辑性差等缺点,在内容上比较深刻和全面。任何一个书面表达都是表达者深思熟虑的结果。
(1)强化词、句训练。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而没有丰富的词汇知识和组词造句的能力,那么写作就成了一句空话。
(2) 听、说、读、写结合。在听的基础上设计听写填空,经过听-----记------写得过程,学生优化了语段的理解,词语的搭配, 以及句型结构的巩固。 在读的过程中,对于课文上的一些典型句子、精彩段落应该背诵下来,变成自己的东西。学习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学习写作的基础。所以平时要进行连贯性说话训练,如不全句子、看图说话、复述等, 即完整地进行语气模仿,又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3)根据课文进行写作训练。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训练书面表达得好材料。可以先练课文的缩写。再练习课文的改写。经过缩写、改写训练后,进一步要求学生能仿照课文自由写作。
当然,表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以课文为中心,由简入繁,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渐掌握如何写作。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
四、如何学会积累。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蕴含在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生从上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新语言、新知识。到了小学后开始写作文时,心中有话却写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有三:一是平时没做生活的有心人,没有积累好的素材;二是阅读量少,没有积累好词佳句;三是课本上的好词句没有及时积累。
学生习作必须有素材,它是写作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材料储备,就好像一片贫瘠的土地,永远开不出美丽的花朵。 学生的作文,需要素材来构架。所以,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就应该帮助积累素材。
1.多读书。教学生读书的时候,摘录那些好词好句,甚至篇章段落,并经常诵读,久之,学生的脑子里好句成堆,自然就能下笔成章了。这样做还能有另外两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并通过对好文章的诵读体味陶冶情操。
2.多思考。学会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我们对所读的书,观看的影视节目,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或者身边发生的事等等进行评价,并记录与家长就此探讨的言语。哪怕只有一两句很简单的话,只要是经过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持之以恒,就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力,不仅仅有助于写作,还有助于学生完善提高自己。
3.要写日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于细微琐碎中独辟蹊径,积累素材。比如在家里如何招待客人,如何做家务,阳台上的花开花落,与家长的游戏、出游、有趣的谈话,甚至一道可口菜肴的制作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日记材料,家里添置了新物品,可以让学生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和用途,然后写下来;在上学路上,发生在行人间的事,天气的变化,有特色的花草树木、标语广告等都是日记的好材料,让学生把他看到的、想到的和说过的写下来,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在学
校里,同学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做过的游戏,说过的有意思的话,老师的一次表扬、批评,一次得意的作业,喜欢的一节课,一次实验,一次活动等也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好材料。
五、学会思考。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