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笔记应如何做
上课时间只有45分钟,老师讲的内容确有那么多,要想全部记住,除了用脑子之外,课堂笔记成了孩子不可或缺的好帮手,但作课堂笔记却不少一门容易的活儿,很多孩子做笔记很认真,学习效果却依旧不好,让我们来说一下课堂笔记应如何做
课堂笔记应如何做
紧跟老师的思路
即使课前认真地进行了预习,也并不是说听课时思想就可以放松了。
上课时还是应当适度紧张起来:
1.认真听讲,紧随老师讲课的思路;
2.没听懂先做个记号,课后再说,先跟上老师的讲解;
3.尽量将老师讲的知识当堂消化;
4.听课时大脑要如同参加考试一样机敏、紧张;
5.记好笔记。笔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二是听课时不懂的地方。 总之,老师的思路是一节课的精华。抓住了老师的思路,也就等同于抓住了一节课的精华。
“前松后紧”法
“前松后紧”,是说听课时前几分钟可以松弛一点,后头再紧张起来。一节课45分钟,一天好几节课,要想每节课自始至终紧张、专注地听讲,基本不可能。因此,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听课时“前松后紧”。
老师上课时,往往一开始是回顾以前所讲内容并引入新的内容,这些一般比较简单,接下来是较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据心理学家研究,青少年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续20——2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会下降。如果听课是“前紧后松”,前半节课尚能保持注意力,到了后半节课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松劲。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后半节才是重头戏。
有重点地记下老师讲课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学科,记笔记有不同的记法。例如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定理,书上都有,而且内容完整、语句严谨,科学性与逻辑性都很强,所以不必记。着重记老师对概念的解释,理解上要注意的地方以及解题的技巧等。
这些内容一定要记:
1.老师列出的提纲。孩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老师所讲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记下,所以只需记下老师列出的提纲。
2.老师强调的重点。
3.课本上没有而是老师补充的内容。
4.结合老师讲课的内容自己需要加强的部分。
5.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
6.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
7.记总结:注意记住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
整理笔记“七步法”
第一步,忆“趁热打铁”,课后即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实在忆不起来,可以借同学的笔记参看。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第二步,补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因为是要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而讲课速度要较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甚至符号代文字等情况。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第三步,改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教学(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第四步,编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第五步,分以文字(最好用红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如,以语文为例,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作品(课文)是分析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练习题解答,等等。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第六步,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第七步,记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笔记本,或一本笔记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这样,日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纲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笔记有“资料性”。
如何加大学习效率
假定要重复练习某个作业20次,若在一天内持续20次的反复练习,可能每次平均要花费30分钟,而且重复的练习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引起情绪波动,降低学习效果。若每天练习两次,分成十天完成,那么每次所花的时间只需20分钟,效果也更好。
优势科目和劣势科目交替学习,这是学习时间安排上的一个基本准则。
“心之官则思”,思维要靠大脑,学习是个艰苦劳动的过程。要使大脑神经细胞正常工作,必须保证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不要长时间地从事单一的活动。自学时应该像学校的课时安排一样,学习一段时间应安排一点休息间隙。对学习科目的安排,要注意文理科交替,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学习。同时,要掌握自己的生物节律,协调好学习和娱乐活动时间,应根据自己一天的大脑活动规律合理地设计与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