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儿童教育一直是家长的心头难题,其中儿童的美术教育又是难上加难。为此,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资料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注重儿童感受,尊重幼儿年龄特征
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论学生年龄大小,教师都很注重自身地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关系。我称此类教师为“控制型教师”,他们不论是在讲授课程还是随堂个别辅导时,都在把控学生,比如常出现这类语汇:“你能这么(画)”、“不能让(颜色涂太满)”等等控制性较强的指导词汇。
还有一类教师,我将他们称为“朋友型教师”,教学以朋友形式与孩子交流、互动。学前儿童处在一个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对待绘画本就是热情满满,所以此时,如果教师尊重其年龄特征,注重幼儿的感受,蹲下来与其对话,以朋友形式进行交流,恐怕幼儿对美术课堂的体验会更加不一样。
在上课时,教师都会用教鞭来指画,或是敲打教鞭提醒学生注意看黑板,但美国幼儿园用的却是一片颜色鲜艳,质地轻柔的羽毛。想象教师在引导孩子们看画时,举着的是一片彩色的羽毛,让孩子们体会到的是柔和与美感,而不是木棍的冰冷僵硬。从这些细节也可以体会到教师是以“朋友”的角色在引导儿童,而不是以“控制”的形式去教授。
2、注重家教合作的落实,让家长当学生
我们经常说到家教合作,但美国课堂的家教合作也使我眼前一亮。入学前,家长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担任哪门课程的助教,之后每学期会安排一次为其两周的培训,共十天。时间安排在晚上六点半至九点。你的小孩在哪个年级,你就参加这个年级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就是本学期要给孩子们上课的内容,家长们先提前上一遍,同时也包括一些上课时的小技巧,比如名画欣赏时怎么挂画、用羽毛指点作品、调色如何师范、多与儿童交流、提问后让孩子们多发表意见等等,最后一次培训课,会让家长们练习画一幅素描,说是练习素描基本功。
但我觉得这个环节的培训,如果家长不经常联系,单靠一次课程可能也解决不了基本功的问题,所以猜想此环节的安排可能是校方想掌握家长中专业美术能力如何。
这种家教合作的形式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经常说家教合作,但合作的最普遍形式是儿童在家时家长教育,在学校时交由老师教育,这种家长先进入学校培训,再与儿童一起参与教学的形式鲜少。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同时顾菁女士也提到,通过她本人的观察,越是热心参与学校活动的家长,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就比其他孩子优秀许多。确实,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这样在家庭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帮助其健康成长。
3、在综合课程中,体现美术的独特性
我国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艺术教育综合化的问题,强调既要保持艺术各学科的特点,又要防止生硬、盲目地结合。确实,艺术综合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艺术审美修养的提升和多种能力的发展。
本书中也给我们举出了实例——绘画与音乐的综合,称为“音乐画”。我们所常见的音乐绘画综合课程基本形式一般是听音乐并用抽象形式画出感受。另一种是在小朋友画画或做手工时,老师播放背景音乐来衬托氛围。让孩子们在愉悦的环境下,体验绘画的乐趣,让课堂轻松而充满活力,也打破了课堂的单一沉闷。
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式课堂特别注重美术专业词汇的使用,突出美术的特有性。我注意到在他们的课堂中,从四岁左右开始,教师会告诉孩子们一些专业的绘画词汇,如空间(近景、中景、背景、重叠、透视)、节奏(线条、色彩、质地、重复)等等。但教授这些词汇时教师会注重年龄变化来强化词汇和元素的了解,从无意识到潜意识再到有意识地教授。
4、审美培养从欣赏开始
美式课堂由于时间较为充沛,每次课为两小时,前半部分多数是用来欣赏名家名画。据本人统计,二十节课中有十三节课有名画欣赏环节。而且在欣赏时老师撇开深奥难懂的哲学思想,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巧妙地带领孩子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一些重要的美术家和作品,同时也让其了解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
一开始我充满疑惑,认为幼儿年龄较小,要了解这么多知识性内容恐怕有难度,但通过之后越来越多的课例发现美式课堂对于欣赏名画作品有几个特点:
1对于画作的选择会根据年龄的不同加深欣赏范围。3岁至5岁左右,选择的名画一般都是主题突出,造型简洁、几何形的点线面符号,这样便于引起幼儿的联想。6岁到7岁左右儿童的欣赏范围会逐步扩大,增加不同类型的欣赏内容。
2对于作品的选择,只会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的、已经得到美术史认可的。对于当代艺术作品教师一般不会选择,认为只有经过历史沉淀后的作品才值得学习和鉴赏。
3教师一般会选择四至五幅名画,所选画作都会超越孩子的理解水平,且都是会与本节美术课主题相适应的世界名画。教师引导时以提问为主,以此来激发儿童的兴趣,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都有教育意图在其中。
孩子的创造力是从模仿开始的,孩子的模仿能力越强,将来创造性的潜力就越大。欣赏不同主题,不同表现形式的名画作品,让儿童从小接触经典,培养审美水平,我想这应该是审美能力的第一步。
5、注重儿童体验的过程,享受儿童分享的乐趣
由于本人在校外美术机构教学,不论是培训机构还是家长,对孩子的美术课最看重的是其最后的作品效果,因为家长没有办法从其他途径去了解课堂,了解孩子,就算随堂陪学,恐怕也体会不了儿童内心的感受与收获。那教师在课堂注重儿童体验的快感与收获时,如何让家长也满意,并能了解课程内容呢?
我认为两全其美的方式是课后请家长进入课堂听孩子分享画面故事。首先,在儿童年幼时,将自己的画面故事与他人分享是一个重要过程,同时通过孩子的分享也能让家长更好的了解课堂内容。当然这个过程也离不开教师与家长的积极沟通,尝试向家长讲解课程理念让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观念。在美式课堂中很注重幼儿体验过程,同时还强调其愉悦性,例如在《小小抽象画大师》一课中,讲解马蒂斯图形时,教师给每人发了一个不一样图案的白色剪纸,要求小朋友们在画册上找出和自己剪纸一样的图形。小朋友们找得很认真,用游戏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抽象图形有了感觉认识和视觉敏感度。
6、注重文化多元与材料、表现技巧的多元
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美式课堂涉及的面很广泛,以学习西方经典名画为主,同时又涉及到了东方的水墨、非洲的粗麻布编织、埃及的小雕塑、印第安的图腾等等;在艺术形式上抽象、立体、古典等风格都各有接触;材料的选择上,除常见的蜡笔、水彩外,泥土、糖纸、玉米衣等各种生活周边材料都利用到艺术创作中来。对于材料的多样性学习不仅能使作品更加丰富,同时儿童在观看和体验材料中也能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