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知识点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后收录于《古文观止》。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的经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知识
【虚词归类】
1.之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 “的”。如:五百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②代词,相当于“他”,或“它”。如:长跪而谢之/ 愿终守之
③连词,起连接主谓作用,不译。如:天子之怒/ 专诸之刺王僚
2.而
①表示顺接关系。如: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挺剑而起
②表示转接关系。如:而君逆寡人
3.于
①相当于“在”。如:仓鹰击于殿上
②相当于“到”。如:使唐雎使于秦/ 何至于此
③相当于“从”。如:受地于先王/ 休祲降于天
④相当于“给”。如:请广于君
4.以
①相当于“凭”、“靠”。如:君以五十里之地存
②相当于“拿”、“用”。如:以大易小/ 今吾以十倍之地
③相当于“因为”。如:徒以有先生也
④相当于“把”。如:以君为长者
【重难点句子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啊!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便如此,我从先王那接受的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5.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8.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0.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只会倒下两人,血溅出不过五步远,但是天下百姓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的时候了。
1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变了脸色,久久的(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1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唐雎不辱使命内容梳理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故事的发展)
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故事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 “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故事的结局)
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唐雎不辱使命译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知识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