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提问能力

文琼2分享

  学生主动提问,可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促进表达的条理性、推进思维的深刻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提问能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提问能力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有疑敢问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某种情景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

  小学生年龄小,很容易被情绪左右。当他们在愉快的氛围 中时,思维特别活跃,积极思考,愿意表达,主动参与。反之则处于被动地位,消极地坐听。这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提问的情绪,创设愉快学习的氛围。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给予鼓励,则下次他们就会更积极地提问。当学生提问不正确时,得到纠正和指导,而不是斥责,则下次他们还会去试着提问题,积极思考。

  当学生有了问题后,不敢举手,脸上现出犹豫之情时,教师和颜悦色的鼓励,会促使学生迈开大胆发言的第一步。当你的班级里消灭了陪坐生,消灭了提问发言的死角时,你的班级就形成了课堂上的最佳学习状态。为了巩固这种状态,我把学生分为几组,优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由优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问题提得好的就可以得到奖励,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我运用成功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上榜挂大红花,为了争取这一荣誉,学生们积极预习,熟读,读透课文。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同时也得到了思考、质疑后的新发现,学习充满了乐趣。

  二、教方法,让学生有疑会问

  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地将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

  1、在文章题目及文字整体结构上提出问题。新的教科版教材不再有课前的预习提示。但我觉得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进入段篇的教学,预习时还是有章可循的。于是我设计了指导学生预习的提纲。其中针对文章题目及整体结构我要求学生想一想“①文章确定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②全文写谁(什么)干什么(怎么样)的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在文章结构上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可以循着这个提纲指引的方向去思考,找出疑问就不难了。例如,针对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母亲的账单》这个题目,学生提出了:“文中有两张账单,为什么课文题目确定为‘母亲的账单’而不是‘儿子的账单’或 ‘两张账单’。”“文题就确定为‘账单’,与‘母亲的账单’哪个好?”这些问题切中文章的中心,提得多么好。在针对文章内容预习时,学生又提到“题目是‘母亲的账单’,那么文章只写母亲的账单,不写儿子的账单行不行?”这样能引导其他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习惯和能力,在课外阅读时,即使没有预习提纲,也能够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思考了。

  2、针对词句标点进行提问。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由于受知识面狭窄的限制,常常遇到很多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和标点。我让学生找出那些通过查字典仍然解决不了的东西,拿到课堂上来提问。我指导学生先找出词的本来字意义,再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这个词语有怎样的感情色彩。在指导学生针对语句质疑时,我教给学生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一段、哪一句是重点段、重点句,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指导,我发现学生会读文章,会思考问题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数学生能够提出有训练价值的问题了。

  三、再提高,让学生有疑善问

  “敢问”不难,“会问”努力也能做到,而要“善问”却不太容易。这与学生理解教材的深浅、知识的多少、思路的广狭、观察的细粗以及生活实践的差异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那些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的学生,要特别耐心地启发诱导,让他们在质疑答疑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而对于提问已有一定水平的学生,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发现他们思维的盲点,逐步培养他们在思考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本质东西、抓住事物内在联系和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时学生的问题已转向不理解的句子。

  文章的层次、语词的修饰等方面,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这时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去探索,凭借一个个问题,去培养小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绝不能只满足于得到“结果”,而要把工夫下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质量,同时获得鲜活的语文知识。

  小学生语文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

  一、改变教学理念,开发学生慧眼,让学生有问,想问。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学生是教师“填鸭”的对象。所谓“好学生”,就应该是恭恭敬敬、规规矩矩听老师讲,认认真真回答老师问题的孩子。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学习内容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转化为学习内容的组织者;由问题的设计者、训练者和解答者转化为与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者;由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者和学生价值的评判者转化为学习活动的调控者和学习成功的激励者。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开发学生慧眼。而且要让学生慧眼识疑,有疑问。使学生由无问变成有问,使他们在质疑、提问、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能问,敢问。

  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起探索的欲望,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

  学生想问了之后未必敢问,要让学生敢问,就必须改变学生心理状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树立信心,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一句话,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应鼓励;对提问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决不能批评,启发他们换另一种方法思考;对于提出富有思考性问题的学生应予以赞赏;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有十足的耐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才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才能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另外,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对于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应该到他们身边去征求问题。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问而无后顾之忧,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信心的树立是必不可少的。

  三、精心设计教学,注意角色转换,让学生好问,善问。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角色转换,才能更好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从而引导学生由好问转变到善问,提高“问”的含金量,增长学生学问,提高学习效率。

  这期间,教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而不是引向为提问而提问的死胡同。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并不容易。学生从“好问”到“善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好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

  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问得明,是指对问题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可以使问题更加明朗,而且还能帮助提问者自己理清思路,为问题更加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问得妙,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认识水平,这些问题无法从课本或教学资料中得到答案,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需要调动提问者认知方面的所有潜能,有时还要受到自己的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小学语文提问能力培养

  一、在不同学段设置不同的目标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能提出问题入手,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他们思维的良性发展,从而不断提高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而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首先是敢问、能问,然后才是会问。

  到了中年级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学会问。以《找骆驼》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筛选问题,如:“商人是怎么得到这只骆驼的?”“骆驼又是怎么走失的?”这些问题由于偏离了课文内容,可不必提;而像“老人没有看见过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的情况知道的那么详细?”“老人为什么要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这些问题就提在了点子上。重要的是,教师要在选择问题的过程中告诉学生为什么有些问题提到了点子上,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提出来的,以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相互学习。

  在高年级阶段,教师则要侧重于启发学生选择适宜的方法,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首先就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其乐于提问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而在课堂上,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或者说真正的问题是在学生自读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复朗读、体会、比较、鉴别、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生往往能思考这些问题,能想出些答案,但又不能想明白、说透彻,想说出来求得彻底解决。只有在“愤”和“悱”的状态中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惑,这些问题才是自己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而不是为配合教师的教学提出的明知故问的问题,如此,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教学《瀑布》一文时,学生真正应该思考的是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远望瀑布,仿佛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这里,作者为何不形容是“珍珠”,而在近瞧时才说“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呢?在此,一些字词上的疏通性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质疑环节的重点,像这些有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

  四、积极评价学生提问,激发、提高和巩固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给予及时的积极的反馈。对于不敢提问的学生,可通过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提问。比如,教师说:“这个问题很好,你是怎么提出来的?”这句评价和追问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自我引导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再如,“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的思维水平提高了。”这种评价是对学生进步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问题,对提问水平高的学生,应该重视问题的质量;对提问水平相对差的学生,应该鼓励其提问的进步表现。其次,评价要具体,解决要及时,否则就会降低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时会遇到学生提出的提问,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回答,以“留到下一节课再来讨论”或“这个问题等一会再来解决”一句带过。为何不趁热打铁呢?等到“下一节”或“等一会儿”时,学生的兴奋期已过,解疑的意义还有多大呢?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能力培养策略

  1、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重视课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培养,在课堂上教师要微笑、点头,专心听学生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大胆探索发现,且敢问。

  2、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乐问的前提是有强烈的情绪和好奇心,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建立在好奇心的基础上的,好奇心则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分依赖接受记忆、机械模仿等进行语文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的处理应具有探索性、发展性,具有一定新异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要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应用价值,特别是要给学生提供探究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测检验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见解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闪光点、进步点和优秀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认可,让学生在提问中得到满足,这样学生才会对提出问题变得有兴趣,才会逐步养成乐问的习惯。

  3、开放学生提出问题的时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难点让学生突破,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教学时,凡是学生想问、敢问、能问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发问。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甚至是课中老师讲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学生要提问,都可以让他发问,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4、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从能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时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在引问过程中能经常为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范例,学生就会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范例,从而缩短自己提出有创造性问题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应教给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要指导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再提问,不能一遇到疑惑就提问,对那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或借助工具书或通过同学相互讨论得以解决的问题不必提出。在问题的表述上要尽可能地清楚明白,使问题明朗化,理清思路,为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5、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尝试,表扬那些有合作意识的同学。如:看见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看见几个学生共同讨论出一个难题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合作精神的萌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良好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必须有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到讨论过程中,使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第二,必须有责任意识。在参与合作学习时,不管你分配到的是何种任务,都应该认真完成,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责任意识。第三,必须有协作意识。每个同学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也要意识到学习任务的完成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依靠全组的成员共同努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提问能力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

小学如何锻炼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自学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怎样培养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如何提升语文能力方法技巧

小学语文怎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小学如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449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