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选词填空的方法技巧
选词填空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又检测了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实践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选词填空的方法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选词填空的方法技巧
第一个方法:拿捏词义的轻重
考生应拿捏词语的程度来适应语义和语境。
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我们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别。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其表现的程度就层层升级,依次加重。再如:“陌生”与“生疏”,两个词都有“不熟悉”的意思。但“陌生”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因初次接触而不熟悉;“生疏”则可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有过接触,因相隔时间长变得不熟悉了,或者因接触时间不长次数不多所以不熟悉。
第二个方法:限定词义的范围
有些近义词虽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围却有大有小,这种分别也是辨析近义词的一个标准。
例如:“边疆”“边境”“边界”范围是越来越小。“边疆”指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同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边境”指靠近国界的地方,范围较小,同时这个概念比较具体。“边界”仅指一条界限,范围最小。再如:“年纪”与“年龄”。“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1)校园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千年。(2)你这把年纪还带头干活,我们这些年青人哪敢怠慢?这里的例(1)的“年龄”就不能换成“年纪”。
第三个方法:揣摩词义侧重
有些近义词虽指意义相似,但由于词素构成不同往往所指的侧重点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
例如:“景色”与“景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再如:“诡辩”与“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第四个方法:分清词性和语法功能
近义词一般词性相同,但也有词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例如“诞生”与“诞辰”,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也有因词性不同,句法功能也就不同,如“突然”(形容词,作状、谓、定语),“猛然”(副词,作状语)。再如:“申明”与“声明”,“申明”动词,陈述说明,含有解释、分辩的意思,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声明”,动词兼名词,当众宣布、公开表明立场态度或说明情况,在句中作谓语,也可作宾语。
如:2005年2月10日下午3时,朝鲜外务省突然发表(),鉴于美国丝毫没有改变对朝敌视政策,朝决定无限期中止参加六方会谈,并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充核武库。此句中需要一个名词性的词语,应该填“声明”。
第五个方法:语感与第一印象
选词填空题还考察我们的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许多固定搭配或者约定俗成说法,凭借语感即可做出答案。考生在考场上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积累,不要耗费两大量时间迂回于一道试题。此外,有些词语习惯搭配我们也需要注意,这些就是考察我们的词语积累了。
第六个方法:找准对象
近义词在实际运用时,使用对象也有区别。主要是谈话人或陈述对象所处的地位不同而使用的词语不同。例如:“爱戴”与“爱护”都可一用于人,但“爱戴”只用于下对上,“爱护“用与同志之间或上对下,有时还用于物。如“爱护公物”。如“他是一个深受群众爱戴的好干部”中的“爱戴”就不能换成“爱护”。再如:“希望”与“期望”。“希望”可用于别人,也可用于自己;“期望”只用多用于对别人,且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组织或集体对个人。
第七个方法:色彩的过滤
词语的色彩分为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感情色彩即要区分是褒义词、贬义词、还是中性词。如“妄想”“梦想”“理想”作动词都有打算的意思,做名词时都有想法的意思。但“妄想”是贬义词,是狂妄的打算,是不能实现的打算。“梦想”是中性词,是妄想、渴望是难以实现的打算;“理想”是褒义词,是对未来事物的理想或希望,是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如:敌人妄想卷土重来。他天生残疾,却梦想成为一名航天员。共产主义是人类的伟大理想。语体色彩就是要区别书面语与口头语。是专业术语还是日常生活用语。如“父亲”是书面语适合庄重场合,而“爸爸”是口头语,适用于一般场合。
第八个方法:辨别方向
有些词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选择时忽视这方面的内容的意义,就会出错。如:“惠存”是敬辞,请别人保存,而不是“我”或“我们”保存。“斧正”上请别人该文章,而不是“我”改。还有“惠顾”是请别人光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惠允”是请别人允许自己做事。“光临”是称宾客来到,不能用于自己。下面一句就不对:今天我们要光临您校。
2小学语文提问的方法技巧
(一)、顺逆相辅。
“顺”是顺问,指教师沿着作者的思路,从正面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教〈〈将相和〉〉,教师可以抓住点睛之词“和”提问:1、什么叫“和”?“将相和”是什么意思?2、课文写将相和的“和”,他们一直都“和”吗?3、后来为什么不和?4、最后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和”的?四个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可以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领悟课文。“逆”是“逆问”,指从相反的视角切入,引导学生利用事物间的矛盾关系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麻雀〉〉时,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枝头上。”“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既然是没有危险,又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上?”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就把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果的原因连结起来,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
(二)、直曲相成。
“直”是直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例如,教学〈〈趵突泉〉〉:“文中‘不知疲倦’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提问直截了当,毫不含糊。而教〈〈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一句,若直问“危”字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并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可问:“作者登上百尺的‘危楼’,心里不感到胆怯吗?”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危”不是“危险”而是“高”的意思。再如学习〈〈趵突泉〉〉的“不知疲倦”可以换一种问法:“你整晚不睡觉会怎样?”“趵突泉水‘不知疲倦’说明了什么?”通过理解人,再理解泉,拐了一个弯子,由易到难,容易理解。曲问委婉含蓄,容量丰富,有利于激趣砺智。
(三)、借助情境。
课堂提问,如果设置谐趣的情境,或提供有关的材料,或给予必要的提示等,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明确的方向,有广阔的思维背景。课文《美丽的公鸡》的第一幅彩图,画的是公鸡自以为很美丽,得意洋洋的样子;第六幅图,画的是公鸡打鸣,帮助人们做事的样子。
教学最后一段可以让学生把这两幅彩图联系起来,组成新的情境设问:“看第一幅图和第六幅图,比一比,想一想,那一幅图的公鸡美?为什么?”引导学生评价公鸡的行为,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设问,画面的形象更能启发学生抓住公鸡的言行进行比较,并成为感性支柱,使分析比较能顺利进行,从而认识画面的特点。由此可见,恰当运用提问,如水中投石,妙问连珠,将满堂生辉。
(四)、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他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在教授《落花生》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先问“什么是‘爱慕之心’?‘之’是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的‘生’是什么意思?”再问“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最后,再问生活之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出来吗?”这样按作者思路,循序深入,层层剥笋,化难为易,逐渐加深理解,自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疑解疑,环环相扣。
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个问题,首尾相连,一追到底。一连串问题环环相扣,有利于步步推进,由此及彼,拓宽思路,对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有促进作用。例如:教学《亡羊补牢》一文,可用这种方式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第一次丢羊后,他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然后再问:“第二次丢羊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有了前面的问题铺设,学生可以不费劲的回答。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亡羊补牢的含义?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难点问题就较容易解决了。
3小学语文导课的方法技巧
一、以旧引新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教学中,教师从与新授课在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作者感情等密切相关的已学课文入手,或进行对比,或进行突如其来的提问,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自然地引入、接触新知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如我在教《别饿坏了那匹马》这课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所学过的心灵美好的人物吗?上节课所讲的《穷人》里的安娜还记得吗?今天我们还要讲一位富有爱心人的故事,由此直接就导入新课。
二、设疑导入法。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多喜新好奇,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课文导入时,设疑导思,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我在上《小松鼠找花生》时,就选取课文的一个片段进行设疑:小松鼠天天在大树旁等花生结果,可是花生的花都落光了,它也没有看见一个花生,这是怎么回事呢?短短几句话,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真正动脑从课文中找答案,使整节课鲜活起来。
三、解题导入法。
课题是文章中心的提炼,是统摄全文的要素。因此,“解题入手,开门见山”是语文课导入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教师应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涵,为顺利学习全文作好铺垫。如教学《永生的眼睛》时,我从题目入手提问:“同学们什么是‘永生’?人的眼睛怎么能永生呢?让我们共同学习后再解答。
四、故事导入法。
上课时,老师绘声绘色的讲一个故事,让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初步领会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如我教授《称象》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在很久以前的三国,有人给曹操送了一头大象,那大象又大又重,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大臣们有的说造一杆大秤,有的说将大象切成块块称……曹操听了直摇头。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6岁的小孩,他说:“我能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位小孩是谁?他有什么好办法?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读读就知道了。学生们对故事的情节充满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抓住时机揭示课题,能顺利地导入新课的学习。
五、图片导入法。
新编教材特点之一就是画面突出,色彩鲜明,加上幻灯片、CAI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无疑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我先请学生欣赏一段威尼斯的风光,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很快被异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教师把握时机进行引导:“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为什么?”从图引入,直观形象,既给学生先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又能以喜爱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收到“以图导情,以言达意”的效果。教学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映图示把学生引入“佳”境,增强了讲课的感染力。
六、情境导入法。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认真的研究。学生置身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之中,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4小学语文朗读的方法技巧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学生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的表情丰富了,学生才可能做到声情并茂。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二是讲中范读。三是讲后范读。
四、迁移体验,感情朗读
尽管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但也不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将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定会使学生产生同感,从而化难为易,自然地进入创设的环境,融入自己的感情。
五、掌握技巧,灵活运用
要使朗读获得生动感人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1、停顿合理。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句意,突出重点的作用。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除了标点符号外,还要根据语句结构,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
2、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语调高低升降的变化,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感情态度。
3、快慢适宜。朗读时,音节相连有长有短,有快有慢,长短快慢的反复交替,形成了一种自然节奏。掌握快慢变化,要根据文章体裁,思想情节,人物形象而确定。
4、词语的连贯性。朗读时应该一个词语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读,读出节奏感。当碰到“着、了、过、在、的”等字时,一定要读得轻快,定不能读成重音或拖长单调。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后,应该淡化技巧,张扬个性色彩地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同样是一句话,同样是有感情朗读,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语气和语调也各不相同,但都能读得有滋有味,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选词填空的方法技巧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