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能力培养有哪些方法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不需要教师或他人监督指导而独自思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要靠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能力培养有哪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能力培养有哪些方法
一、认清主次,激发兴趣
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讲过:“我可以一天不吃饭、一夜不睡觉,但不能一日不读书。” “读书可以养德,读书可以提能,读书可以增智。” 这充分说明了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教师要告诉学生: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学习,尤其是自学。
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依靠任何人都不能把学习学好。学习不比挑重担,教师或他人可以为学生分担,做学问是不可以分担的,只能靠自己。自己学到的知识是记得最牢固的,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是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明白其重要性,谈学习,尤其是自学那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在教学中,可用伟人、名人、英雄或是学生身边小人物学习成长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尤其是自学的重要。
学生认清了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时,教师就要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1、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敬慕的人;2、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学生,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3、关爱学生,想办法成为学生的朋友、知心人,让学生喜欢和自己交流,从而喜欢自己的教学。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语是和学生交流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是最喜欢看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的。我总是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的作业评语中写一些激励学生的话,如:“你其实一点也不差,而且很聪明,只是没有把聪明用到学习上,只要你稍稍努力,你一定会突飞猛进的”等。
学生看了后总会偷偷地乐,很多学生也会在作业后写上一些话和老师交流,时间久了,学生也不怕和教师交流了,交流默契了,从而也就喜欢上了老师的教学。
二、授之以渔,形成学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收益无穷”。方法是完成任务的灵魂,有了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要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不是给学生金子。很多学生不会自主学习,那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时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
1、要求学生静心、用心学习,先要读,多读,增强语感,从而增强理解能力。
2、要求学生多问,遇到不懂的字学会查工具书,遇到不懂的问题多向他人请教。
3、边读边思考。在讲授课文时,教师采用边读边思考的方法进行教学,即:读一句,就想想这句话中哪个词语重要,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问题;读完一段后想想这段话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懂之处;读完整篇课文后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哪些精彩等。
然后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预习课文,并做好预习笔记;4、要求学生会记忆。学了知识,就要识记,识记知识的方法很多:可读、可背、可理解、可结合生活实践记忆等。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实际选用合适的记忆方法。
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是:
1、让学生在复习时,用一张白纸盖住答案,看着题目再想想该怎么解决,如能回想起来则说明这个题弄懂了,如果想不出来就说明这个问题还没弄清楚,然后作个记号,打开答案看看,想想、再记记,下次复习时就只要看作好记号的了。
2、让学生在睡觉前回想当天学过的知识,看能回想得起多少,回想不起来的第二天早晨起床时马上翻开书看看、记记。长此以往,教法成了学法,学习能力自然提高了,教学也事半功倍了。
三、做好监督,养成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就能发生作用了。”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源泉,小学生的独立自制能力差,做不了几分钟就心不在焉了,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和不在,学生的学习行为截然不同,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做好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监督好学生的每一个学习时段,尤其是自习课。通过监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习惯一旦养成,教师的教学就会显得十分轻松。
四、搭建平台,展示精彩
讲台即舞台。教师教学的三尺讲台不仅仅是为教师搭建的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为学生搭建的展示学习所得、展示学习精彩的舞台。
1、转变观念,角色互换
很多老师现在的教学方法还在是背着、拉着、拽着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不愿意、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总是担心砸锅。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一旦学生的自学习惯养成,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果肯定和以前大不相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自学的空间,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知识由学生当小老师代替教师讲解,教师在旁边作指导,更正。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胆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2、重视预习,检验能力
一谈到预习,很多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读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即可,对于检查也只是看看学生课本上有没有用笔勾画了。这种预习没有取到效果,很多学生都是敷衍了事,学生既欺骗了老师,更欺骗了自己。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预习,用预习检验自学的能力。
预习可以让学生做好预习笔记,低年级(3—4年级)学生要求可以低一点,可以只以生字词为主,教师可以固定好形式让学生先依葫芦画瓢,高年级学生要求可以高一点,教师可让学生从字词、句子、问题等方面着手进行预习。
具体做法为两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可以是教师安排,也可以是自由组合,让学生通过读文设计好试题,交给对方做,然后交回评阅,之后再讲解。首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方法传授,之后就可以用到课外。教师每节课都做好安排,做好检查,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展示。
2小学语文能力培养有哪些方法
(一)教师要完成角色转变,抛弃错误认识
传统的教师角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神圣不可侵犯,不容置疑。教师始终是主角,学生担仟配角,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更是缺乏主动思考、创造思维的锻炼机会。把舞台让步给学生,教师充当组织者、编排者、调控者。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转变成幕后的策划、场外的指导,时刻准备着为学生提供服务,做好后勤工作。
教师这一角色定位并不是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是加强教师组织、启发、引导、辅助的作用。教学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显得更加重要。而这种角色转变,淡化了教师的主宰,更使得教育无痕,自然,归于学生天性。
比如,在教授《乌鸦喝水》这一课时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习字词、分析课文,得出乌鸦聪明,遇事爱动脑筋,从而让学生今后遇到事情也要向小乌鸦学习,善于想办法。在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以后,这一节课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将《乌鸦喝水》这一课改编成课本剧,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分配角色,为学生准备好道具,一幕真实的乌鸦喝水上演了。
当然在学生乌鸦喝水剧幕里,乌鸦变得更聪明,有的乌鸦学起了司马光砸缸;有的乌鸦衔来的不是石头而是吸管……可想而知,对学生而言,这一课绝对是终身难忘的。因此,教师要适应这个角色的转变,真正将学习的舞台交给学生。
(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我们的毛主席正是因为在少年时就立下了“为祖国掘起而学习”的崇高目标,才有了不断向前的学习动力。现在的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也正是因为父母总是用将来有个好工作,有房有车这样庸俗的目标来激励自己的孩子,老师更是用能否考高分,能否考上重点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出息。
因此学生今天为了老师学,明天为了家长学。这种低级的、被动的学习目的使学生的目光短浅,即使实现了也无法得到精神层次的享受。从小树立高尚的学习目的,心中有祖国,心中有别人,这样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目的才会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变得持久。
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多讲毛主席、钱学森、童第周等这些人是如何树立远大的学习志向,最终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故事,不断的激励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缺少自觉性,多是凭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适当的作业,恰当的教学手段,亲切和蔼的教学风格,及时的评价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不可让学生还不懂得学习是怎么回事时就对学习产生了厌烦。
(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超越自我的远大目标。许多学生学习没有劲头,成绩平平,并不是他们没有成为出色学生的素质和天赋,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崇高的学习方向,在学校应付老师,在家里应付家长,更多的时候是在老师和家长的逼迫下不得不学。
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标,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先号召学生收集这样的故事,然后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启发他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不要单纯地说教,引起学生的逆反。其次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总是充满着欢乐祥和的气氛,有利于学生经常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
当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事情,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与人交往。创造条件让学生多交朋友,主动与人交往。不要无休止的增加学生的学习量,让孩子没有喘息的机会,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尽量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课堂上积极发言,引导孩子多读课外书,多参加例如郊游、交友、打球等活动,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老师和家长也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做心胸宽广,积极向上的楷模。就像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里的圭多,在纳粹集中营中,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心灵蒙上阴影,圭多努力让孩子以为这只是一个捉迷藏的游戏,游戏的奖品是一辆坦克,他的儿子乔舒亚在强忍了饥饿、恐惧和一切恶劣的条件后,赢得了他的奖品――坦克(美国士兵开来营救他们的坦克)。
3小学语文能力培养有哪些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三、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强调以成绩为标准,重在知识方面的量化,把难以量化的内容排除在外,实际上,有些教学效果不是马上就能显现的,需要以过程和素质标准来配合。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
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实行多元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社会都来参与评价。
五、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可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习档案袋
档案袋中的内容选择与评判标准都应有学生参与,里面可包含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家长的信息等。
4小学语文能力培养有哪些方法
一、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将学习由一件苦恼的事转化成快乐的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呢?
1.设计恰当、新颖的导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一个必要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和语文程度,导入课题的启发性谈话,必须因课制宜,形式多样,力求做到堂堂多样有趣,课课更新,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的状态。如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一开始,我就提出了这2个问题:“我”指的是谁?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正当同学们大惑不解时,新课就开始了。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抓住题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一切思维活动都从疑开始。课文《学与问》是一篇阐述事理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然而我讲述了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在这基础上导入新课,让同学们思考:“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题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堂课就上的顺利了。
总之,我力求设计的导语多样化,有:抒情式、激疑式、定向式、助读式、趣味式、故事引入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趣味无穷的知识海洋中寻珍觅宝。
2.课堂精心设疑,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活跃学生思维触发点。
启发学生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设疑:一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三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力求做到难易适度,张合有序。尤其要保护和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和一般学生一样享受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詹天佑》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在教学第4自然段时,我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找一找居庸关和八达岭各有什么特点,詹天佑是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的内容,也对詹天佑是个杰出的工程师有了更深的体会。
3.设计言简意骇的结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必要措施。
设计的结语可有:抒情型、评价型、激励型、发散型等。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课后继续求异和发现。如在教学完《船长》这一课后,学生对于船长哈尔威是充满了敬意,有些同学觉得让哈尔威死去是难以接受的,于是我就说“那同学们展开想象,哈尔威最后如何战胜海浪,胜利脱险的?”这一发散型问题提出,使得哈尔威最后的命运有了好多改变。
二、着眼整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小学的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在自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整体着眼,科学调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首先,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地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自学范围、内容。提出自学的注意点,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等。以高年级学生自学一篇文章为例,我事先一般应向学生交代自学要求:①自觉地自学生字、新词。
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词意。②了解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③能够围绕课文内容、中心的表达,提出疑难问题,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样,自学目标明确,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
其次,学生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取反馈信息,就关键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及学生的质疑作出及时的点拨、启发与讲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反映出来的情况长善救失,并对整个自学过程作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认知结构。
三、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学效率,而且能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良好的习惯,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而坏习惯呢,则如野草一般,每在我们疏忽时,蓬勃地发展起来,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会学习。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认真”和“三个坚持”。
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检查的习惯,认真复习的习惯。
小学语文能力培养有哪些方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