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年段的阅读方法
小学中段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这关键时期,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中年段的阅读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中年段的阅读方法
一、情趣感知、理解感悟
小学中段的学生,思维在形成阶段,但此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大,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具有一定的学习理解模仿能力,因此,新鲜形象的刺激都能激起他们学习模仿的欲望,这种欲望能让他们做各种各样的尝试,而尝试的过程即是学习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故我认为情趣感知,积极激励能够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以下是几点总结的想法:一是情趣引入,以新颖的事物、新鲜的形象来勾起学生的情趣,调动其积极性;二是以趣导趣,通过开始的引入,不断地触发新的事物,让学生沉浸在新事物的接受和学习中。
三是交流激趣,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通过交流来促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四是遐想增趣,结合学生的兴趣及课本学习内容,提出一些可以唤起学生想象的问题,放飞他们的想想,让其自己寻找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光有情趣是不够的,情趣是创造学习的积极性的,积极性有了,还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教师的引领,所以理解感悟也是能力培养不可缺失的一步。理解感悟即是领悟文字所表现出的意思和情境,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感情。
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自学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此阶段应多教授学生一些帮助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如教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用特定的符号画出生字、生词、重要的句子,批注一些修辞手法和特别的表达方式,方便其记忆和理解。
二、创新培养、能力开拓
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最经典的方式之一。新课标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概念提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维持学生的独特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和价值,关爱学生的情感,公平对待,鼓励学生自己有独特的想法。以下笔者也提出了几点想法:
1、教师引导、亲身体验
小学的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大部分只能停留在以前的阶段,所以此时教师的有效指引,积极开导,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往往小学生亲身体验的事物较少,想要真正地理解事物,光有兴趣也是不行的,有了亲身的体验,学生更能拥有学生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更能帮助学生阅读事物,激发其情趣,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在学习《火烧云》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感受,但这也只是教室里的感受,与大自然直观的感受相去甚远,教师可以在晴朗多云的天气提醒学生观看火烧云,去亲身体验,再写下自己的感受,帮助学生自我理解,自我体悟,自我内化。
2、尊重观点、鼓励创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观点,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求同存异。同时教师还应鼓励想法好的学生,鼓励其创新,发散自己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让其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如在学习古诗《独坐敬亭山》时,对“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理解时,有些学生理解为:“作者怀才不遇,面对敬亭山时,落寞地认为这世界也只有这敬亭山才愿意和他一起了”,而一些学生则认为:“作者怀才不遇,来到敬亭山,突然发现一切都那么的安静娴雅,敬亭山在眼前如同老朋友,举杯相庆,乐觅知音,忘怀山水”,两种理解都是正确的,教师应给予鼓励。
这不仅是对学生自信心的鼓励,更是对学生创新理解能力的肯定,帮助其建立自信,发散思维,形成独特自主的阅读方式,成为一个全新的哈姆雷特。
3、适度延伸、课后继续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因此,对于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积累还是在于平时课外的阅读,包括课外书籍的阅读、生活的阅读等。教师可以在上完课之余给予学生适度的延伸,引导他们课后的继续阅读,体味感悟。
如在学习完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后,可以询问学生,可不可以找到和“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差不多意思的诗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去补充阅读,培养其阅读的习惯,增加其基础知识的储备。
三、随文练笔、读写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了写作积累知识和感受,写作是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把二者怎样良好的串联起来,加强学习阅读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中段的写作要求为: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小学3~4年级的写作要求相对于低段来说,是一个由句到段的大跨越,它不仅要继续巩固学生的词句知识和连贯语言的能力,还要为高段写作的成篇布局打下基础。
因此随文练笔很有必要,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及时应用,加深印象,巩固知识使其转化己用。
2小学语文中年段的阅读方法
一、读思结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中年段的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自读自悟了,拿着教师的“渔”来捕捉阅读问题这条“鱼”!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开始养成“批注阅读”的习惯。批注阅读就是在数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时或读后,随着阅读和思考,动笔在文章上圈圈点点,批注点评。
用笔读书能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能促成潜思索,加深理解,激发思考,启迪创造;还可积累资料,备查待用。这种策略的形成,学生会终身受益。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经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丰富语言积累”的原因。所以在教学中应开始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核心问题”来带着思考阅读,带着“笔墨”来阅读。
二、多种朗读,激发兴趣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阅读训练上加大力度,尤其在有感情朗读上下功夫。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初读,细读,精读,品读,赏读,熟读,范读,练读,赛读,评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让他们多层次,多回合的读文,从悟语,悟情,悟理,悟法,达到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如在上课伊使,教师进行范读,或在学生读不好时,范读;在感情升华处,创设情境来引读;在语句优美处引导学生闭目想象或配乐,或配画,或做动作,进行赏读。
(1)品读
另外,对教材中的优美句,哲理句,对话句,中心句,含义深刻句(也可是相应的段落)来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品析,阅读,最终达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2)个性化阅读
那么,在《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作者,文本和读者是构成阅读交流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在这方面,我们是这样做的:给学生时间充分练读,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在给学生展示的平台,通过指名读,对读,赛读等形式,最后给学生一个评价,让学生的阅读体验被尊重,并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或点滴进步,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才会产生教师意想不到的理解,这才是课堂上的灵光,新理念下的精彩生成。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两位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安妮喜欢昆虫的的语句,并在旁边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就是很好的个性化阅读策略。
三、把握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其重点是:继续巩固低年级的词句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课文内容,着重进行自然段和逻辑段的训练,开始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达到这一阅读教学的要求:三年级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连句成段的训练。训练的重点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让学生在了解几种基本段式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分析“承接”(侧重于“言之有序”的训练,)和“总分”(侧重于“言之有物”的训练)两种重点段式的结构规律,并进行读写迁移的训练。
四、有效地进行拓展
深入理解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适度的拓展性阅读,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第二课时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
所谓拓展性阅读,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某一阅读主题,搜寻收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材料,重构文本学习内容。通过拓展性阅读,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自主对话,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是,从目前拓展性阅读的现状来看,有些教师走向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另一端。拓展阅读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
例如,从对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上来看,有的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低效甚至无效的拓展训练;从拓展训练量的安排上来看,有的教师拓展训练的内容,洋洋洒洒,在40分钟的讲读分析课中,用于拓展训练的时间却占了30分钟,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还没有理解。
就匆忙进行大运动量的拓展训练;从对拓展内容与文本内容的衔接联系上来看,有的教师拓展训练的内容游离文本内容,随心所欲;从对拓展训练时机的把握上来看,有的教师只是把拓展训练当作是讲读分析课的一种点缀,在时间的安排上,往往放在结课前的几分钟,很少考虑什么时机拓展训练最有效。
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拓展训练的实效,必须处理好拓展训练“适度”与“过度”的关系。这里的“适度”,是指拓展训练必须做到“四适”:适人、适量、适文和适时。
3小学语文中年段的阅读方法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打开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很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经常将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不可低估。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气氛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的进行阅读活动。
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学习情况,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励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收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范,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激励表扬,这样便会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气氛。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联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
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得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4小学语文中年段的阅读方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从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开始。其实,学生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
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已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保证朗读时间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在有的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因此,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三、加强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应注重方法的指导,才能有目的地解题释疑。如果读而无法、读而不得法,那么就算读了又读,但那种味道还是难以深深地品味出来。因此,在朗读训练时,教师一定要灵活而有效地指导朗读,提示朗读的方法,及时进行点拨。
1.示范法:即通过教师的范读,促使学生模仿朗读,这是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
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教师在范读时还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朗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 朗读的技能技巧是练出来的。
所以,对不同课文、不同段落、不同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语速等的处理教师要反复推敲,悉心指导。让学生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尤其是了解和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实践证明,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模仿,才能掌握朗读的技巧。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的成分最高,所以,教师要把每堂新授课当作舞台,充满激情地表演,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致,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了。
2.比较法:即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否。通过朗读比较,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以提高学生朗读技巧。
例如在老师范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也可以在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适机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我读得怎样?还可以恰到好处地抓住契机介绍自己的朗读方法,说:“你们想知道我怎么读得这么好吗?告诉你们吧,我是边读边想象,我是把自己当做课文里的什么等。”
这样便在平等、宽松的气氛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读书的方法。再如在几个学生朗读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你认为他们中谁读得好?哪里读得好?他读得不好的地方你能读读吗?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和互相切磋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课文《欲速则不达》时,文中有明显的几处表现齐景公的着急,可以请几名同学来读,读后让其他同学评选出读得最好的。通过对比评议,其他同学会发现齐景公的“急”、“十分着急”和“心急如焚”着急的程度应该逐渐加深,这样才能较准确地反映人物当时的心情。
3.情境法:即为朗读创设情境,结合恰当的导语,渲染合适的气氛,使学生耳语目染,自然入境。如用图片、背景音乐、故事铺垫、表演或多媒体等形式,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可编制表演或制成课件,以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诱发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
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审美享受。
4.欣赏法:即组织学生聆听出色的朗读录音,使他们感受朗读中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巴金的《海上的日出》时,可以先播放本课的课文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感受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美丽景象,同时也感受语言之美。
当学生感受到来自课文之美时,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四.注重朗读评价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却读得干巴巴的。我便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中年段的阅读方法相关文章:
10.小学语文阅读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