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的精神及发展历史是什么
武术是强健体魄的手段,武术是磨炼意志力的手段,中国的礼仪观念早已渗透到武术这一国粹里面,而且在许多重要典籍中有所体现。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武术的精神,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中华武术的精神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无论从武术的运动形式来讲,还是从其技术特色、技击特色来谈,它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就运动形式而言,具有套路形式本身就是武术的一大特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重“道”的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技,然而很少国家的武技具有套路的运动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辐射到的几个东方民族的武技偶有套路形式,但其发达和显扬程度绝对无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论。中国传统哲学十分重视“道”,强调凡事都要合乎道,合乎规律,讲究规矩,中国的诗词歌赋、舞蹈戏剧、书法绘画、园林建筑都讲究一定的程式,武术套路也如此。中国武术具有显扬的套路,而外国武技没有,这正体现了武术的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天人合一”,具体到技术上即“内外兼修”,不仅武术,书法、戏曲等民族艺术形式都讲究“内外兼修”,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从武术技术而言,不仅强调外练,更注重内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正是对武术技术练习的恰当描述。“重智轻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这种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即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但是单纯对武术而言,却使武术形成了“重巧轻力”的技击特色,从先秦时期的庄子“以巧斗力多奇巧”、“后发先至”的理论,到明清时期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的技法,无不体现了中国武术“尚巧”的特色。比试中以巧取胜往往得到人们的称赞,而靠力取胜往往为人所不齿。
中华武术精神的三个层次
中华武术精神的最初形态表现为各门各派所提倡的武德。旱在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就对武德了规定。它提出“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土、公定、和众、丰财”:武术界历来视不讲武德者为恶者,各门派均有“未曾习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少林戒约中提出“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诣”,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和“不可逞强凌弱之拳”的德行到了近代中央国术馆也曾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武德规范。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和各门派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崇尚的武德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在中华民族文化和整个氛围中,它们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被人推誊和各派所共有和认可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就是蕴藏在武术文化深层的武术精神。因此,中华武术精神并不代表各门各派的“术”和“法”,也不是武术技击的某一种功夫和武德,而是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影响的,贯穿于整个武术发展史的思想精髓。概而言之,武术精神通过三个层次表现出来 :
第一个层次为个人和武德修养它要求所有习武者都要“尊师重道”,做到“孝悌仁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很之举”;
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集体的道德观念。它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应“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做到“公定”、“安民”、“匡扶正义”、“见义勇为”和“以武会友”;
第三个层次表现为爱国主义的精神。它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必须“精忠报国”,练武的目的在于“强种御侮”和“爱国、修身、正义、助人”
具体而言,前两个层次所依托的便是武术精神之魂“尚武崇德”。“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尚武者在坚持不懈的武术锻炼中体魄不断强健,功防技能不断提高,这是“自强不息”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强健的体魄能保证机体承受社会劳作的苦累,抵御严寒、酷暑风湿等人体的侵袭。在艰辛和恶劣的环境中求得生存。防身制敌技能对付敌对者的武力侵犯,在遭遇强敌时,能借助攻防技巧,保护自己,打败对手。这类战胜恶劣环境和对手的胜利体验能逐步使尚武者养成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和竞争对手,见恶不畏,见强不惧,勇于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武术传习中,强调武德教育,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手德即较技时不以武力伤人,就是对待坏人也以擒拿点穴等法制服敌手为尚。口德即不以语言中伤他人。公德即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在武术技法子中,还形成了“以柔克刚舍己从人”等顺其自然,保护自己(当然也包括保护同志)而不与人争强好胜的打法。这些崇尚道德的修养,能逐步使习武者养成与人友善、淳厚处世、宽容万物的气度,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德性的具体表现。
而第三个层次便有关注到中华武术精神对民族精神的塑造问题上,展开来说有三点:
1.武术精神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在中国武术史上,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从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近百年来,在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许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甘洒热血。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刊、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从反抗外国和外民族侵略的角度看,中华武术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如果从国内和本民族来看,它培皋的就是中华民族刚强不屈,同不良势力进行斗争的勇敢精神,可见,中华武术为振兴民族精神,培养中华民族积极奋斗,不畏强暴和勇于牺牲的优良品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中华武术对追求真理、强调独立人格精神的塑造中华武术的学术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时代的巫术舞蹈,并由此开始逐步涵摄、概括和积淀了从先秦诸子一直到宋明理学,以及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汇、冲突、融合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一同时它又与兵家、杂技、戏曲、舞蹈相融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系统。因而要认识和掌握武术,必须有执着的穷尽其理的探索精神和人的独立性格。中国武术的认识层次是通过三个方面展开的。第一,它所要认识的是人体内部的身心关系,哲学上称之为精神和物质关系通过对这个层次的认识,来解决武术中的动静开合和形神体用,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和祛病的目的一第二,要认识的是武术运动中人的社会关系。武术通过“体用”关系上升为技击领域,把人体内部的身心关系化为外部的敌我关系,哲学上称之为客体和主体的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的认识,来掌握武术中的攻守进退、虚实刚柔,达到防身、御敌、制人和取胜的目的第三.要认识的是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哲学上称之为必然和自由的关系。通过对武术运动中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认识,探索人类这个运动中的主体,怎样在包括自然和社会在内的整个时空大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且利用这个环境来选择和解决自身各种力量的合理配置调控,以及自身各种潜能的发掘和发展,以达到修身养性,怙道怡情。中国武术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而形成的这种从低级到高级,由个人及社会直至整个宇宙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使人的认识论和实践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通过学习武术,无疑培养了穷尽真理的人们的通于探索和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3,中国武术对中华民族兼容精神的塑造。中国武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与中国的释家玄儒、政治伦理、兵农医艺等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其中融汇了中国的哲学、医学、兵法、技艺、教育、美育等等,表现出博大的兼容精神一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武术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4.以及它对促进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所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武术同中国古代其它体育项目相比.之所以长久不衰流传至今,并不仅仅取决于它的体育、军事和娱乐价值,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中国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本来就与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包括传统文化习惯等密切相关,所以它的发展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心理素质等情况来决定它的方向中国武术发展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当今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之时,其发展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一味地去迎合世界体育的需要,单纯发展武术的技击而放弃武术精神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而应该深入研究,大力发掘和弘扬中华武术的精神,为重新唤起民族主体意识,激励民、振兴武术,重铸武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贡献。同时在新形势下,我们还必须用时代精神充实和改造武术精神,使之适应武术现代化的发展和走向世界的需要。
总之,武术精神要培养习武者助人为乐,积极进取,主持正叉,不怕邪恶的奋斗精神:培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兼容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敢于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武术的主要来源
个人自保
原始社会:强弱争斗,一方动戈,继而出现武。武,止戈为武,消停战事而来。
武术,消停战事的技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安国强民武术课程
国家、社群: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楚庄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强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关于武功
武功,在个人,是制止侵害,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功力;在国家,是戢兵保大而定功。
看了“中华武术的精神”文章的人还看了:
1.中华武术精神
5.中华武术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