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形螳螂拳“扒拢手”及延伸打法
螳螂拳老辈子人讲,每个艺业在身的人都有几个绝活,现在看来就是一些散招,成千上万遍地打,形成本能自然的活动,加上特有的内功修炼和临敌经验,效果堪称神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龙形螳螂拳“扒拢手”及延伸打法。
龙形螳螂拳“扒拢手”及延伸打法
扒拢手源于七星螳螂拳,打法极其丰富,因身法、手法纵横起伏,故有龙形特点也称龙形螳螂拳扒拢手。两手左旋、右旋诱引敌力,像水的漩涡一样吸住控制对手。敌我接触点有时是手、臂接触,抑或小臂接触,着力之轻重、动作之缓急、力量之蓄发等,要求极其微妙,最妙是关于肘法、肩法的运用。整个动作表现在步迸、头领、身随、胯活、膝灵,力量节节贯通达于肩肘,势势连贯不丟。
溯源扒、拢二字,乃出于民间称谓,其原理是用或里、或外、或上、或下的圆化力破解对手上下或前后的直劲儿。若功力大则直接用圆化力带偏对方,使之失重倒地;功力接近则接各种肘法打击,或者扒拢分开敌两臂,上步欺身,实施肩撞。
扒拢手训练方法:一则,左架螳螂手起式(图1),两手变掌,自右向左,斜向上伸,划出逆时针的椭圆形轨迹,在头部上方完成一个大圈后,顺势前后手降至腹前再划一个小圈(图2、3);上动不停,续接顺时针头上方和腹前的大小圈练习,力生于后脚,以身带手,甶慢渐快,动作连贯。二则,仍为左架螳螂手起式,两手变掌,分别由外向里(或由里向外划,也可以一手里划一手外划)划弧,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形成两个椭圆形轨迹,上下高度可以自行无规律调整(图4)。以上练法的各个大小、上下圆形轨迹,可以随意重复,不拘一格。
龙形螳螂拳扒拢手用法:
我持螳螂手传统间架(左手、左脚在前为左架)迎敌,碎步而上,缓缓接近对手,敌持拳击、散打预备式(图5)。对方发后(右)手直拳击来,欲接未触之际,我身体急速左转,左臂屈肘甶里侧上接对方右拳,形成彼此小臂粘力接触,手心外转带动小臂向上向外滚缠,同时右手迅速覆盖贴在对方右肘外侧,左手向外、右手向里形成合劲,此谓两把对一把(图6)。接下来若连续三下做左右缠绕攥拿敌手腕的动作,谓之缠三手,如果带住敌右臂左右转体做出连续顿挫的向下向后发力,谓之甩三手,这是扒拢手的内含后招。
龙形螳螂拳扒拢手延伸打法之:圈肘、舔肘、劈肘
所谓圈肘,因肘部运行轨迹走眼前平弧线而得名,攻击目标直指敌睑侧、耳侧,异常凶猛。当运用扒拢手控制住对手之时,为了不让敌抽身撤步,最好的办法就是曲臂近身,力蓄于腰胯,向右拧身力发于左肘尖,这时控制和打击要一气呵成(图7)。一旦对方反应迅速,身体后仰避过我左臂圈肘一击,接着可左脚前插上步,与敌贴身左转体右臂劈肘,这里的劈,是肘尖由上而下劈击敌面部正面的意思。注意前力未尽后力又生,同时下肢适当弯曲,重心下沉,以身带肘,发出右肘尖向下的打击力(图8)。接上动,身体前拥,进半步右转,蹬后(右)脚,以身催肘,力发于左肘尖,攻击对方的心窝或下巴等处,力含向前同时向上,弹抖冷炸。这种肘法名为舔肘,取意舌头伸出上舔嘴唇,即肘尖前突向上顶击。在实战中,右臂屈肘下劈,正好给左臂提供了实施舔肘的机会(图9)。
要知道,扒拢手的控制以及后续各种肘法变化,需有机结合势势相连的绵长和突然打击的冷脆,做到滚缠、攥拿、捋带、惊抖隨机运用,将圈、劈、舔等各种肘法融汇于心。
龙形螳螂拳扒拢手用法之:上下扒拢接进步肩撞
若遇到擅长摔跤的对手,欲单手或双手抓我胸部或肩部衣服施技;我伸单手或双手由上而下按住对手之小臂近腕部,使外分力划圆弧线,同时上步贴身,向左侧外分则右肩撞,反之类似(图10)。这时是左脚在前而用右肩撞,若效果不理想,可接着后(右)脚上步,后脚变前脚,仍以右肩续接前撞,或者身体左旋似背对敌手,力运右肩侧后突起部位撞击对手,炸力不断(图11、12)。扒拢手续接肩撞还有一种变化,若敌两手抓我肩部,我两手腕上鼓,由下往上抬住敌小臂近腕部分用力外分;在分不开的情况下,突然两手下沉,外旋至敌手臂上方,自外线里合、下压、外分敌小臂前端,上步肩撞如上述(图13、14)。
为了增大上述手法的功力,螳螂拳前辈经常用粗壮的树干、树枝做练功的靶子,外划、里划、上划、下划、以此增大指、掌、小臂的硬度和力度;并且师兄弟之间经常模拟操手,利用力量的轻重、动作的缓急,悉心感知彼此肢体接触的皮肤灵敏度及临敌应变能力;此外还有相关身体部位之硬度、柔韧度训练,如俯身压肩、直臂后振、肩部撞墙、肘部触地俯卧撑等一糸列功法,不一而足。须知,功力是技法的基础,技法运用是功力培养的某种体现。时下,人们对于螳螂拳的套路演法多为熟悉,对于散招运用及相关力量、速度、硬度、柔韧度、临敌反应、接触点的灵敏度等素质训练等却鲜为人知,作为传统武术的传习者,相信很多人对此都极感痛惜,这也是拙文着力恢复武术实战本色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