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的根节与借力源点

方婷分享

  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 的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根节与借力源点。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根节与借力源点

  “ 中正之力,力在其中。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太极拳发展至今已经变成一种普及性的运动。有中国人的地方都会看见太极拳。为了要普及简化太极拳已被改变得愈来愈简单,由困难的内动变成偏重于外形,包含了戏曲工架及舞蹈表演形式。武术方面的运用已被磨灭。

  太极拳变成中看不中用的体操。但这种改变对促进太极拳的普及实是功不可没。以前太极拳有“十年不出门”的说法。在现今生活节奏如此急速的时代怎能要求为生活折腰的人们花如此多的时间去练拳?

  60-70岁的退休人士学习能力及记忆力都开始退化,要练到此艰深拳术的高层次是一件困难的事。现时立心追求太极拳真理的人少之又少,主要是明师难寻,亦欠时间与毅力。大部分流行拳种都是慢慢的移动手足,由外动牵动内腑,与一搬体操无异。

  其实太极拳要求用意念按次序催动及松开体内关节及肌肉,功夫越深,体内受意念指挥的部份越多。每一动都涉及多次内动,由内动催动手足。因此拳练得如此慢。要知太极拳非为慢而慢,慢是为了做足内动的要求。因为以内动为主,健身效果比外动为主的练法显著的多。

  太极拳是内家拳术,与形意拳,八卦掌合称三大内家拳术。曾经有人以鱼作比喻:太极拳是鱼头—敏感度极高;形意拳是鱼身—充满爆炸力;八卦掌是鱼尾—喻其灵活性。三家拳术都有其独自的发劲方法,修练方式亦不相同。

  但只有太极拳主张用意不用力,力从人借。力从人借之真义是借用地心吸力,即是学会利用身体重量压到地面而产生的反弹力作为活动的能源。能把握此技巧,能源用之不竭。我们自婴儿开始学习翻身、走路都是与地心吸力相抗,一举手,一投足皆是用本身力量抗衡地心吸力。随着我们成长,用力已是一种习惯,要改变此活动的习惯是极之困难的事。借地心吸力的法门就是将身体每一个部分放松,将重量全交给地心吸力。王宗岳拳论要求偏沉则随,正是启发太极拳活动的能源要旨。身体愈多部份放松,身体重量便愈放得多到地面,反弹力亦随之增加。太极拳要练得松就是这原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练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当然是自然而然,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这是个方向,是一个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练太极拳也要脚踏实地,从有为做起,从法着手。

  人法地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所能取之资源都限于地球。练太极拳所能借用的天然之能即地心吸力及其反弹力。地心吸力是惯有的天然之能,表现在我们身上的是每个人都受地心所吸引,都有重量。这个重量就是可利用的能量。太极拳借力打人,四两拔千斤。借力,所指的是借他人之力。他人,推手时借对手之力,自己练拳时的他人之力,就是地心吸力。

  如何借?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在受地心吸力所吸引。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这个环境中完成,早已学会借地心吸力及其反作用力而不自知。就象走路,从婴儿期学习走路,左脚踏下去,右脚提起来,同时保持身体平衡。没有人深究地心吸力的问题,早已习以为常,早已达到自然而然的状态。打太极拳,要从头学习、锻练借用地心吸力,那是因为我们要求不用力。不用力是相对的,一开始做不到,要从思想上重视,要树立一个不用力的目标,向着不用力的方向努力。

  地心吸力令我们的身体有重量,打拳时两腿不停地左右交替承受身体的重量。当身体放松时,一部分沉下去,身体的另一部分飘起来。是一边沉下去,不是全身都沉下去,一起沉下去是双重。要节节贯串地沉下去,这是偏沉则随。

  太极拳如水,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水性是向低流,偏沉则随就是不停地流动。向下流,向上飘,沉中有飘,飘中有沉。关键在于,我们的身体松开了没有。松一分,沉重量就有一分,飘浮量也是一分。松十分,沉重量就增至十分,飘浮量也有十分。越沉重就越轻灵。

  松,这么重要,什么是松?

  首先将身体的所有关节松开,将骨节间的空间加大。例如,我们的脊椎骨有二十几节,练拳时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通过这个练习,可以达到上下对拉的绷开绷紧的效果,这就是松。以命门为中心,命门以下向下沉,命门以上向上飘。这是以命门为中心的放大,也是绷开绷紧,也叫松。因为骨节松开的同时,两边的筋和肌肉都拉紧了。所以松就是紧,紧就是松。再如两手如一手。通过大椎将左右两条手臂连起来,以大椎为中心一起放大,一起缩小,左臂沉下去,右臂飘起来,肩、肘、腕、手指一节节松开,一节节沉下去,再一节节飘起来。这是节节贯串,也是偏沉则随,就是放松放大,收紧缩小。举一反三,两腿如一腿,全身上下相连。但到腹内松净之时,腾然之气而生。

  那时我们的身体处处都松开,处处都绷紧。就象一个充满气的球,内部是鼓胀的,外皮是绷紧的,落地是沉重的,弹起来是轻灵的。熟练至自然而然的程度,不用想松沉,也没有放大缩小,不理会节节贯串,偏沉则随,无所谓借地心吸力。可以说借到地心吸力了。会打太极拳了。

  “占住中定,往开里打”一诀,是在杨禄蝉告老还乡时,吴全佑一路护送,依依不舍,杨禄蝉先生曰:送君千里,总须一别,我该教的已教你了,你的孝心我知道啦!你这样跟着,无非是还想得点什么,就送你一句--“占住中定,往开里打!”此话为杨禄蝉先师的心传!对吴家太极拳的形成影响极大!试浅释之:

  中定为向心力,往开里打为离心力,而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极度平衡就如宇宙天体的动态平衡一样,在拳术为我人孜孜以求的“中定劲”!中定劲为杨吴两家的要点和练功方向!是根本,是正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始终保持立于不败之地的总体设想!是解放自己,是释放自己,这样就超越了一般主动“打”的定向思维模式,符合张三丰少林翻太极,变主动进攻为积极防守的总体思路,与王宗岳的拳论精义一脉相承!吴全佑法无为,驾一御万才形成了“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守静而不妄动”的吴家太极风格,是捷径!是空间消融时间的妙品,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观,是舍远就近的经济原则,是偶然走向必然,必然走向自然的通道,是体用不二的究竟语!

  吴鉴泉的侄儿吴耀宗先生说:“他打他的,我打我的!”并不特别强调一味的舍己从人。常人肯定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甚至认为吴先生说错了!我想往往是本身功夫未到,执着一端,死记硬背,已积非成,何足道哉!

  太极拳有不同的门派,拳架子招式各有不同,练功的法门亦各有独到之处。但各派对追求太极拳的目标是明确的。

  佛学中常提及的方便法门,只是一种手段或方法启发修行者的菩提心,最终到达彼岸得成佛果。练拳架是修练的方便法门,只是手段,不是太极拳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不应停留在方便法门的阶段。否则只会见木不见森,永远都看不见太极拳的庐山真面目。可是单求精修一种拳架,花一生精力仍未够,如整天忙着多学几种拳架,以多为耀的更是连门都未进,休谈修得太极拳。拳架只是一种工具,是用来修练及验证太极拳的真缔。融汇贯通后,到了用之不必费心机的境界时,拳架这工具便没有价值,可以抛弃。

  时下以学会一套拳架作为毕业标准,毕业这二字实有误人之嫌。学会一套没内涵的空架子,根本没有进入太极拳的世界,试问练30分钟没内涵的太极拳与跟着音乐跳30分钟健康舞有何分别?古语说得好:“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有心修学此道者不可不知。

看了“太极拳的根节与借力源点”文章的人还看了:

1.忽雷太极拳的源流与传承

2.太极拳“五字诀”的体悟

3.太极拳的源流观

4.陈照丕太极拳见解

5.太极拳理论十篇

    77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