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中气的理解
太极未判,天地人三才函于其中,谓之混沌,言天地人浑然而未分也。太极既判,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兼清带浊者为人。轻清者气也,重浊者形也,形气合者人也。但是如何理解太极中的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中气的理解。
太极中气的理解:气是调动气机的一种行为
《四字不传密诀》中的“气”字是很难理解的,也是很难表述清楚的,而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见解。我在这里只能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在武禹襄的拳论中,提到“气”的地方很多。这个“气”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中医说的气血中的“气”。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相辅相行的。血,是可以看得见的;气,则是无影无踪,看不见的。为了与一般人说的呼吸之气相区别,中医就把这个“气”称作内气。关于这个内气,中医有很多说法,比如:正气、营气、卫气等,但是一般来说就是内气。呼吸之气,则称为外气。
我认为,在武禹襄那个时代,对内气和外气还没进行区分,往往是把内气和外气混在一起来讲述。人们认为,这种内气的运行,是在意的引领下进行的,所以武禹襄提出了“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观念。另外,武禹襄还体验到了在行气的过程中,有“气贴脊背”的感觉。这种感觉,几乎所有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都有。这不是什么玄妙的现象。这些气的运行感觉,都是武禹襄在练拳实践中的体悟。至于“敷盖对吞”四字密诀中所说的“气”,还有李亦畲写的“擎引松放”,都是讲述练习推手的过程和技巧,都是他们总结的推手的经验。武禹襄的太极拳理论都是知行一体的,都是通过实践的检验而提炼出来的。四字密诀中的气,我认为就是内气和外气的混合的一种感觉。
据最新的资料显示,“敷盖对吞”是武禹襄晚年总结出来的,对这四字的解释则是李启轩进行的。李启轩有个“敷字诀”,意思就是把对方包围住。所谓的“包围住”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在推手中,你不可能像包东西一样把对方包围起来。但是,所谓的“敷”确实是要把对方包围住的。那么,在推手时如何做到“敷”呢?我们武派太极拳的老前辈总结的经验是控制住对方的三节。何为三节?以手臂为例,肩为根节,肘为中节,腕为梢节。在推手中,要塌梢节,堵中节,捋根节。这样,你就能把对方的胳膊控制住。从人的整体来说,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腿为根节。要想敷住对方,就要在推手时做到“盘根节,制中节,欺梢节”。这样就达到了“敷字诀”所说的要求了,也就是控制住了对手。以上说的是“敷字诀”在推手实战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但是对四字诀的解释却出现了许多“气”字,什么“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以气盖彼来处”“以气对彼来处”“以气全吞”等等,这里全是用气,不是用劲,不是用意,而是用气。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我认为,这里的气,根据李启轩的“敷字诀”和武汝清《太极拳解》中的“打闷劲、打来劲、打回劲”,综合来看,其实是武禹襄所说的内气和外气的综合感觉,就是内气和呼吸之气的一种感觉,是在意识的引领下,调动气机的一种行为。
具体到“敷盖对吞”上的气来说,还有阴阳之分。太极拳论说有阴阳二气,太极拳是由阴阳二气来组成的。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所以,太极拳从根本来说,不管怎么解释这个气,都是阴阳二气在起作用。阴阳二气是什么意思?就是刚柔、进退、开合、虚实等。对这些具体的现象,统而言之,就是阴阳二气。阴阳在太极拳推手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劲力的虚实、刚柔变化,身法的进退、开合的体现。所以武禹襄所说的内气,也是阴阳二气,其在推手中是通过劲力的虚实、刚柔变化和身法的进退、开合来体现的。
对于“敷盖对吞”的气,我们不应该解释得那么玄。过去的老前辈没有做详细的解释,李启轩的解释也比较含糊。现在有人解释的比较玄。我认为,武禹襄不是神,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用外气就把对方罩住了。实际上这里的气是武禹襄内气和外气调动出来的一种感觉,是在意识的指导下,由内气到劲的一种表现,更具体来说,这里面的变化离不开阴阳,而阴阳的具体体现就是虚实、开合、刚柔、浮沉、吞吐等等。以上是我对《四字不传密诀》中所说的“气”的认识。总起来说“敷盖对吞”是武禹襄个人经验的总结,是论述推手的,是对太极拳“神明”阶段的阐述。这个气,离不开内气、外气的综合体现,是意识指导下的一种行为。这个气,也离不开阴阳。对这个气要达到懂劲和神明阶段,才能有所体悟。对于懂劲以后的神明阶段,武禹襄用气来表述。对于推手和散手的高级阶段,也就是神明阶段,武禹襄是用气来解释的。对这个气,不能说得太玄乎,解释得太玄乎了就误入歧途了。
这个气,是内气和外气结合在一起,在意识的指导下变成劲点。而这个劲,武禹襄是用气来表述的。在实际运用中,如何做到“敷”?就是要控制住对方的三节,要有浮沉吞吐劲力上的阴阳虚实变化,才能做到。如果说得很玄妙,后人没法实践,那就没有意义了。武禹襄和李亦畲的太极拳理论是和实践相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