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技击有哪些特点
太极拳现在已经不仅是作为大家的健身运动了,它的发展越来越广泛,许多的竞技赛场上都会用到太极拳。那你对太极拳技击了解多少呢?下面就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太极拳技击有哪些特点
1、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注:“太极”就是阴阳结合之物,宇宙、地球万物等大自然都是太极状态,生于“无极”;即“有”生于“无”,或者说“道”为万物之体,无形无象,曰“无极”,此观点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哲学。“阴”和“阳”是中国古典哲学用来表达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特性,相互矛盾又结合,阴性离不开阳性,阳性也同样离不开阴性,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相交,既对立又统一,所以太极拳就是辩证法。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注:这句话说明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也就是自然界万物变化的自然属性。太极拳运动是以人为的运动形式,去接近这些大自然的运动属性。练习太极拳时,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分出虚实来,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做动作不能过了“度”的范围,也不能小于“度”的范围,在于将展未展之间,似松非松,大小适中,松紧适度。推手御敌时沾粘连随,舍己从人,视敌之变化而变化,引进落空合即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3、举步轻灵神内敛,莫叫断续一气研
注:无论练拳还是实战,每一举动周身上下都要轻灵,劲路要由下到上,由上到下节节贯串地递个传动,一线串成,完整一气。气势要饱满,精神要贯注,以内气催外形。不能有断续的地方,不能有不圆满的地方,要劲起于脚根,发于腿,统领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就是使气通达于末梢。这样无论是向前还是退后,向左还是往右都能得机得势,运行自如。
4、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注:分清虚实非常重要,重心非左既右,非前既后,向上抬手时腰劲须放松,向下时尾闾正中神贯顶,或曰斜中求正。虚实的含义从重心的移动到肢体运动的上下关系,轻重关系,手和脚的配合关系,甚至手指和手腕之间也有虚实关系,意、气、力之间也有虚实关系。所以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有局部的也有总体的虚实关系。凡此种种都要在练拳时用“意”,而不在外形的好看,这是太极拳的高级阶段。
练拳时心意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思想不集中时就不要练拳。只要心意一动,要想怎么去动、往那儿动,外形就随之而动;一动,四肢百骸皆动,起落有方,动转有位,周身相随。而且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如意要向左,即先寓右意,这在散打或实战中是打来回劲的运用,在太极拳法中叫做“引进落空合即出”。
5、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注:太极拳的初级阶段是掌握动作姿势、身法的正确和准确性,练熟套路,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过程,由外形带动内气,当你练熟套路之后,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太极拳的内功技法。练太极拳的第一个目的,是要达到松、活、轻、柔。筋骨,主要指的是关节,要松开。皮毛要攻,指的是内气通达皮肤的感觉、通达梢节的感觉。节节贯串,指的是内劲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出入劲法,所以太极拳在内不在外;果真练出其中三味,虚灵自然就在其中了。
太极拳的练习要领
一、心静气和
中国人言「心」实即现代生理学上之头「脑」,亦即人身「神经系统」之中枢,司体内一切活动和协调,其大脑司精神活动,亦即是智能、思想、记忆、意识和行为,小脑司控制协调肌肉群之动作圆滑、平均、正确并维持身体在空间之平衡,因之太极拳运动,在身心并练的要求下,而以心始,属于无形,心的功能,惟有在静的状况下,始能高度发挥,使百骸听命,动合自然,此为人人经验所知,不待多释,欲求心静,必须先摒除静念,专心壹志,恭敬练拳,先想到气,如何使之平和,此要所论之气系属广义之气,一为去其燥、愤、怨、怒不正之气,而养浩然之正气,属于精神方面为无形,一为呼吸清静之空气,属于动作方面为有形。「以心行气」,使之平和,气和则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腺,自然在平衡状态下活动,使人感觉轻松舒适,所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非心静气和莫能表现,故列为首要,属于内功,从起势到收势,始终如此,故经论曰:「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即指此也。
二、虚领顶劲
顶劲者,头宜正直(下颚微收,舌抵上颚,唇轻合),虚虚领起,以意导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肌肉、神经两感紧张,不但阻 气血畅流,且使人有上重下轻之感,必须虚领,始免此病,而使精神提起,腰部压力减轻,所谓「顶头悬」是也。
三、眼神平视
眼以神为主,眼不旁视,则神不散,故主平视,所谓「目平视前」也,且须顾视左右,所谓「左顾右盼」是也,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眼,眼到,则手到,脚到,故眼神之所视,即精神之所注,而威力显焉,眼神平视,在应敌时,以摄服人眼,而使之不敢逼视为上,其在练习时,则应含光默默,顾视左右时快,不要呆视,视手时则以前手中指为主,总之要「目平视前,光兼四射」,才可称之曰「活眼」,眼活则手活矣。
四、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也不凹进,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凹进则成驼背,驼背则会使前胸失去脊骨支柱作用,且有害健康。拔背者,两肩松下前卷,两肩胛骨不起尖角使背部圆平,气贴于背也,非驼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则劲由脊发,所谓胸含则有松化之势,背拔则能领导全身,才能垂直中正,要与二项「虚领顶劲」相配合,自然脊背拔长,中正安舒矣,其要脊背要有上下对拉拔长之意。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不耸上抬高,微微内卷,而松沉上降,以为沉气之助,否则,气亦随上,且使臂之运动,不能灵活,而有滞笨之感,坠肘者,使两肘有往下松垂之意,否则肩不能沉,腋不能护,臂有轻浮之病,且患断劲之弊,故坠肘不仅能护腋,且能用地心吸力,增强中定之求,增强中定之求,佰腋须有一拳空间,否则为夹腋,夹则肩耸,而臂运转不灵劲透不出,与前三项相配合,周身之劲才能完整,才能透出。肘之下为腕与指,腕要坐,指要伸(舒展)(陈家指伸使指肚突出,扬家指自然微曲)握拳宜松,庶符合全身悉任自然之旨,又手掌表示前推时,手心微有突意,以为引伸内劲之助,但勿用力。
六、尾闾中正
尾闾者,脊骨最下四个至五个脊骨合成之骨也,此处所言应为泛含腰脊骨,即自腰以下至尾椎,要中正不偏,故外形上要求臀部微敛(「在内质上要求提阴蹻」「有语云提肛或缩肛均为误」「盖所缩提之部分为会阴部位,非肛门也」),则尾闾自然中正,与 二、四、五项同时做到,则身体自然中正,自然拔长,腰脊自然松活,无腰硬背驼之病,同时重心自然下垂,自能得中定之势,故曰「中正即中定」尾闾不正,则周身难得中定,盖中定为十三式之本也。
七、松腰松胯
腰为一身之主宰,胯为承腰之底盘,两腿之上撑点,在全身上言,腰胯实为其中枢,太极拳主灵活,故腰胯要松,能松腰胯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拙力乃消,体舒而无紧张之病,内劲自然畅通,运动乃可灵活便利,虚实变化乃不拙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处,必须于腰腿求之也。其要诀:首先心理放松,次求肌肉神经放松,最要为实腿(即支持全身重量之腿),之膝屈角度,如弓马步,前膝尖,不能过足尖,
膝屈不宜小于九十度,足尖微向内扣,如丁虚步,实腿足尖外撇,外角不能小于四十五度,膝曲角大于九十度。
八、气沉丹田
此要所言之气,系指呼吸之气,气之本体无形而有量有质,看不见,摸不着,但其鼓荡时,在空中则生风,在腹中则生热,吸气时肺活量增大,肋骨开张,使横膈膜下降,腹部自然内缩,呼气时肺活量缩小,肋骨松回,横膈膜上升,腹部自然外放,丹田位于脐下一寸三分,脐下横通肾脏之间大小肠的部位,适在上躯之下端,以意导气于丹田,故可使下盘稳实,上盘虚灵,复因呼吸深长细慢,鼓荡横膈膜动度加强,促使腹部微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多摄氧气,腹肌增大弹性,可增强发劲源泉,进而增强肠胃懦动,使消化系统流畅,更属余事耳。
九、内外三合:内三合为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外三合为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合者合而为一也,内三合其目的在使心志专一,精神集中,与一、三两要互为关连。外三合其目的在使上下一致,劲力集中,与二、四、五、六、七各要互为关连,两者相合,不仅可发挥周身一家,一动全动之作用,更可增大地心引力,加强中定之功效。
十、手随身动
身为全身之主干,脏腑藏于内,为运动之主要部分,亦为避免受损伤之重要部分,故技击之防守,重在保护主干,手系于肩,两手负保护之重责,身动手随,乃自然之现象,太极拳以健身为主,卫身为次,身动则无处不动,而健康保焉,在技击上,凡属攻击,无不以对方身躯为主,故身躯之闪避转化,实为主要之锻炼,因之身动则手随而保护之还击之,太极半以借力打力巧活为主,身动则轴心转,使对方力向落空而顺击之,故曰:要「不丢顶」必须手随身动也。
十一、步随身换
步指脚步而言,上承身躯,下踏实地,为支持全身运动之根,不可乱动、乱换,须以身为主,而身之前进后退,左转右旋,上升下沉,太端赖脚步为之随,在盘架而言,步稳要身正,步举要轻灵,随身而换,则动为全动,自然完整一气,在应用而言,步以护身为主,俗语云:「手是两扇门,全靠步取胜」,例如人攻我左,身欲左闪而足避,故必随身换步,以卸来势,而后顺势还击以取胜,身欲进退,步不随从,则身必前俯过膝而易失重心,为人所乘,故必须进步,而后可免此病,获致取胜,所谓「胜在占半步」,步有多种,何种为宜,则视身势之动向而换。在空间上长、宽、曲度须以安舒稳实而又灵活为主,在时间上盘架时,动度求慢,藉练耐力,应用时动度求快,期占先机,此又须注意者也。
十二、虚实分明
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分清楚,而后转动轻灵,毫不用力,如不能分,则患双重之病,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牵动,出手能分虚实,则收发均可收效,人既不易制我,而我反易使人落空,人左重(即发)我即左虚(即松化)而我右即发出,人右重(即发)我即右虚(即松化)而我奕即发出,通常左脚实则左手虚,右手实,右腿虚,反之奕然,要皆顺乎力学,以求变化耳。
十三、均匀贯串
太极拳运动,式式势顺,不拗不背,不快不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绵绵不断,外式如此,意与内劲奕然,前八项要点做到,则此点已有完整基础,运动一开始心理上意念上就要决定姿势运动的快慢速度,故预备动作及起势非常重要,起快则快,起慢则慢,要求速度均匀,无论出手出足,或收手收足,都要相随实串,尤其在每一式演完,下式开始之衔接时和处,不不要显有停滞现象,二要有折迭转换(即手有折迭,脚有转换,身有起落旋转)无处不有曲线、有节奏、有韵律,所谓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意的引导,使呼叫自然配合,神态安逸,精神内固,动作如行云流水,不仅在自身感受周身舒适,即使观者,亦觉有运动美感,斯为均匀贯串之极致,拳经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如是方能上下相随,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中求静,动静合一,动静变换不显痕迹,毋使有缺陷、凹凸、断续处,自然均匀贯串矣,其要在全身关节先后贯串运动。
十四、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经有云:可曰全是用意不用力,故不可曰,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因为意之发动是在于大脑,大脑的组成,非常复杂,我们现在无法确证大脑的那一部分是意的发动体,但事实显出,意的动是由大脑支配,意能专一,则身心宁静智慧自出,触觉反应均甚灵敏,而且意之所到,隐于内者,气必先到,显于外者,神态动荡圆融,身躯灵活不滞,也就是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劲亦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使气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不用力,是不用拙力,一用拙力则经络紧张僵硬,气血停滞转动不灵,遇人攻击牵一发而全身动矣!太极拳之应敌,请求不受力(松化),故练习时,必养成用意不用力之习惯,久之真正之内劲自出,所谓「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练高深,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否则,以用力而显力,则易被引动,此非太极拳所尚,故「用意不用力」为其要点,亦为其特点,其要仍在一「松」字。
太极拳技击有哪些特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