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怎样练好24式简化太极拳(2)

方婷分享

  太极拳24式动作名称

  (1) 起势:

  (2A) 左野马分鬃 (2B) 右野马分鬃 (2C) 左野马分鬃

  (3) 白鹤亮翅

  (4A) 左搂膝抝步 (4B) 右搂膝抝步 (4C)左搂膝抝步

  (5) 手挥琵琶

  (6A) 左倒卷肱 (6B) 右倒卷肱 (6C) 左倒卷肱 (6D) 右倒卷肱

  (7) 左揽雀尾

  (8) 右揽雀尾

  (9) 单鞭

  (10A) 云手一 (10B) 云手二 (10C) 云手三

  (11) 单鞭

  (12) 高探马

  (13) 右蹬脚

  (14) 双峰贯耳

  (15) 转身左蹬脚

  (16) 左下势独立

  (17) 右下势独立

  (18A) 左穿梭 (18B) 右穿梭

  (19) 海底针

  (20) 闪通背

  (21) 转身搬拦捶

  (22) 如封似闭

  (23) 十字手

  (24) 收势

  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一、心静气和

  中国人言「心」实即现代生理学上之头「脑」,亦即人身「神经系统」之中枢,司体内一切活动和协调,其大脑司精神活动,亦即是智能、思想、记忆、意识和行为,小脑司控制协调肌肉群之动作圆滑、平均、正确并维持身体在空间之平衡,因之太极拳运动,在身心并练的要求下,而以心始,属于无形,心的功能,惟有在静的状况下,始能高度发挥,使百骸听命,动合自然,此为人人经验所知,不待多释,欲求心静,必须先摒除静念,专心壹志,恭敬练拳,先想到气,如何使之平和,此要所论之气系属广义之气,一为去其燥、愤、怨、怒不正之气,而养浩然之正气,属于精神方面为无形,一为呼吸清静之空气,属于动作方面为有形。「以心行气」,使之平和,气和则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腺,自然在平衡状态下活动,使人感觉轻松舒适,所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非心静气和莫能表现,故列为首要,属于内功,从起势到收势,始终如此,故经论曰:「动中求静」、「虽动犹静」即指此也。

  二、虚领顶劲

  顶劲者,头宜正直(下颚微收,舌抵上颚,唇轻合),虚虚领起,以意导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肌肉、神经两感紧张,不但阻 气血畅流,且使人有上重下轻之感,必须虚领,始免此病,而使精神提起,腰部压力减轻,所谓「顶头悬」是也。

  三、眼神平视

  眼以神为主,眼不旁视,则神不散,故主平视,所谓「目平视前」也,且须顾视左右,所谓「左顾右盼」是也,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眼,眼到,则手到,脚到,故眼神之所视,即精神之所注,而威力显焉,眼神平视,在应敌时,以摄服人眼,而使之不敢逼视为上,其在练习时,则应含光默默,顾视左右时快,不要呆视,视手时则以前手中指为主,总之要「目平视前,光兼四射」,才可称之曰「活眼」,眼活则手活矣。

  四、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也不凹进,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凹进则成驼背,驼背则会使前胸失去脊骨支柱作用,且有害健康。拔背者,两肩松下前卷,两肩胛骨不起尖角使背部圆平,气贴于背也,非驼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则劲由脊发,所谓胸含则有松化之势,背拔则能领导全身,才能垂直中正,要与二项「虚领顶劲」相配合,自然脊背拔长,中正安舒矣,其要脊背要有上下对拉拔长之意。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不耸上抬高,微微内卷,而松沉上降,以为沉气之助,否则,气亦随上,且使臂之运动,不能灵活,而有滞笨之感,坠肘者,使两肘有往下松垂之意,否则肩不能沉,腋不能护,臂有轻浮之病,且患断劲之弊,故坠肘不仅能护腋,且能用地心吸力,增强中定之求,增强中定之求,佰腋须有一拳空间,否则为夹腋,夹则肩耸,而臂运转不灵劲透不出,与前三项相配合,周身之劲才能完整,才能透出。肘之下为腕与指,腕要坐,指要伸(舒展)(陈家指伸使指肚突出,扬家指自然微曲)握拳宜松,庶符合全身悉任自然之旨,又手掌表示前推时,手心微有突意,以为引伸内劲之助,但勿用力。

  六、尾闾中正

  尾闾者,脊骨最下四个至五个脊骨合成之骨也,此处所言应为泛含腰脊骨,即自腰以下至尾椎,要中正不偏,故外形上要求臀部微敛(「在内质上要求提阴蹻」「有语云提肛或缩肛均为误」「盖所缩提之部分为会阴部位,非肛门也」),则尾闾自然中正,与 二、四、五项同时做到,则身体自然中正,自然拔长,腰脊自然松活,无腰硬背驼之病,同时重心自然下垂,自能得中定之势,故曰「中正即中定」尾闾不正,则周身难得中定,盖中定为十三式之本也。

  七、松腰松胯

  腰为一身之主宰,胯为承腰之底盘,两腿之上撑点,在全身上言,腰胯实为其中枢,太极拳主灵活,故腰胯要松,能松腰胯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拙力乃消,体舒而无紧张之病,内劲自然畅通,运动乃可灵活便利,虚实变化乃不拙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处,必须于腰腿求之也。其要诀:首先心理放松,次求肌肉神经放松,最要为实腿(即支持全身重量之腿),之膝屈角度,如弓马步,前膝尖,不能过足尖,

  膝屈不宜小于九十度,足尖微向内扣,如丁虚步,实腿足尖外撇,外角不能小于四十五度,膝曲角大于九十度。

  八、气沉丹田

  此要所言之气,系指呼吸之气,气之本体无形而有量有质,看不见,摸不着,但其鼓荡时,在空中则生风,在腹中则生热,吸气时肺活量增大,肋骨开张,使横膈膜下降,腹部自然内缩,呼气时肺活量缩小,肋骨松回,横膈膜上升,腹部自然外放,丹田位于脐下一寸三分,脐下横通肾脏之间大小肠的部位,适在上躯之下端,以意导气于丹田,故可使下盘稳实,上盘虚灵,复因呼吸深长细慢,鼓荡横膈膜动度加强,促使腹部微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多摄氧气,腹肌增大弹性,可增强发劲源泉,进而增强肠胃懦动,使消化系统流畅,更属余事耳。

  九、内外三合:内三合为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外三合为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合者合而为一也,内三合其目的在使心志专一,精神集中,与一、三两要互为关连。外三合其目的在使上下一致,劲力集中,与二、四、五、六、七各要互为关连,两者相合,不仅可发挥周身一家,一动全动之作用,更可增大地心引力,加强中定之功效。

  十、手随身动

  身为全身之主干,脏腑藏于内,为运动之主要部分,亦为避免受损伤之重要部分,故技击之防守,重在保护主干,手系于肩,两手负保护之重责,身动手随,乃自然之现象,太极拳以健身为主,卫身为次,身动则无处不动,而健康保焉,在技击上,凡属攻击,无不以对方身躯为主,故身躯之闪避转化,实为主要之锻炼,因之身动则手随而保护之还击之,太极半以借力打力巧活为主,身动则轴心转,使对方力向落空而顺击之,故曰:要「不丢顶」必须手随身动也。

  十一、步随身换

  步指脚步而言,上承身躯,下踏实地,为支持全身运动之根,不可乱动、乱换,须以身为主,而身之前进后退,左转右旋,上升下沉,太端赖脚步为之随,在盘架而言,步稳要身正,步举要轻灵,随身而换,则动为全动,自然完整一气,在应用而言,步以护身为主,俗语云:「手是两扇门,全靠步取胜」,例如人攻我左,身欲左闪而足避,故必随身换步,以卸来势,而后顺势还击以取胜,身欲进退,步不随从,则身必前俯过膝而易失重心,为人所乘,故必须进步,而后可免此病,获致取胜,所谓「胜在占半步」,步有多种,何种为宜,则视身势之动向而换。在空间上长、宽、曲度须以安舒稳实而又灵活为主,在时间上盘架时,动度求慢,藉练耐力,应用时动度求快,期占先机,此又须注意者也。

  十二、虚实分明

  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分清楚,而后转动轻灵,毫不用力,如不能分,则患双重之病,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牵动,出手能分虚实,则收发均可收效,人既不易制我,而我反易使人落空,人左重(即发)我即左虚(即松化)而我右即发出,人右重(即发)我即右虚(即松化)而我奕即发出,通常左脚实则左手虚,右手实,右腿虚,反之奕然,要皆顺乎力学,以求变化耳。

  十三、均匀贯串

  太极拳运动,式式势顺,不拗不背,不快不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绵绵不断,外式如此,意与内劲奕然,前八项要点做到,则此点已有完整基础,运动一开始心理上意念上就要决定姿势运动的快慢速度,故预备动作及起势非常重要,起快则快,起慢则慢,要求速度均匀,无论出手出足,或收手收足,都要相随实串,尤其在每一式演完,下式开始之衔接时和处,不不要显有停滞现象,二要有折迭转换(即手有折迭,脚有转换,身有起落旋转)无处不有曲线、有节奏、有韵律,所谓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意的引导,使呼叫自然配合,神态安逸,精神内固,动作如行云流水,不仅在自身感受周身舒适,即使观者,亦觉有运动美感,斯为均匀贯串之极致,拳经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如是方能上下相随,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中求静,动静合一,动静变换不显痕迹,毋使有缺陷、凹凸、断续处,自然均匀贯串矣,其要在全身关节先后贯串运动。

  十四、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经有云:可曰全是用意不用力,故不可曰,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因为意之发动是在于大脑,大脑的组成,非常复杂,我们现在无法确证大脑的那一部分是意的发动体,但事实显出,意的动是由大脑支配,意能专一,则身心宁静智慧自出,触觉反应均甚灵敏,而且意之所到,隐于内者,气必先到,显于外者,神态动荡圆融,身躯灵活不滞,也就是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劲亦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使气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不用力,是不用拙力,一用拙力则经络紧张僵硬,气血停滞转动不灵,遇人攻击牵一发而全身动矣!太极拳之应敌,请求不受力(松化),故练习时,必养成用意不用力之习惯,久之真正之内劲自出,所谓「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练高深,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否则,以用力而显力,则易被引动,此非太极拳所尚,故「用意不用力」为其要点,亦为其特点,其要仍在一「松」字。

如何练好24式太极拳相关文章

1.练好24式太极拳的六大要领

2.如何练好24式简化太极拳

3.24式太极拳起势练习方法

4.练好24式简化太极拳的要点

5.如何提高24式太极拳的技术水平

6.24式简化太极拳的技巧

1817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