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养生的几个误区

方婷分享

  太极拳是现代人养生理想的运动,太极拳的好处数不胜数,因此有很多人盲目的沉醉在太极拳养生中,但是往往会进入一些误区。学习啦小编今天为您讲解一下太极养生有哪些误区。

  太极拳养生的误区

  练传统太极拳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养生、长寿,然后追求防身等作用,但是真正的太极拳实践并没有普及,很多人练习太极拳都有些错误。

  由于没有得到正确指导,众多太极拳练习者虽然时间、精力投入不少,但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如此以来,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前辈们留下的经典记述和心得是否正确,这是很不应该的。

  练习太极拳者应该尽量避免走入以下几个常见误区

  练功与舞拳套

  许多传统太极拳爱好者其实不是在练功,而是在舞拳套。聊起太极拳,他们会告诉你,无论是83式、56式还是108式、24式自己都会,甚至陈、杨、武、吴、孙各式也都会;说到八卦掌,也是老八掌、新套路都会,尹、程、梁、史等不同派别的架子都知道。

  很多人练太极拳有很长时间了,在比赛中也拿过金牌,但是若讨教他什么是内劲,却没有准确的答案,这说明比没有学到真正的太极拳。

  对这样的爱好者,王芗斋说的很到位:“往往几十年纯功,而终为门外汉。”就连很多名家也承认自己走过弯路。

  当代著名八卦掌大师刘静儒曾说:“我练习八卦掌40余年,前30年走了不少弯路,近10年才对八卦掌有了一些真正的领悟和认识,取得了点进步和成就。

  我体会并认识到只有真正的气沉丹田,六合归一,练出八卦掌的内劲,再通过练功掌握八卦掌的技击特点和变化,才算是太极拳,否则,尽管练得很活很美,得过多少块金牌,或者自己感觉功夫已经上身,也只能属于皮毛,不能算是太极拳。”

  其实练太极拳追求的是大道至简,崇尚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只要舒舒服服的把日常生活中感受的融入到功法中即可。

  气沉丹田、水中漂木、曲腿趟泥、三心空洞等等,不皆是如此吗?太极拳追求的,是用平平常常的方法,把不平常的功夫练出来,认为这才是高明的。

  在练功进程中,太极拳做的是为道日损的减法。当把身上的拙力全部去掉,就至于无为了。无为之后方能无不为。

  内劲与力量

  在武侠小说中,对于内力的描述神乎其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这些都不过是作者的主观臆断和想象而已。其实内劲和力量根本不是一回事。

  笔者是八卦掌尹派传承,与一位早入行的八卦掌同门因偶然机缘建立了联系,但一直没有见面。他是专业武术队出身,跟名家练了20多年八卦掌。他在电话中说自己练起八卦掌来虎虎生风,简直吓死人。

  听了此话,笔者不禁为之惋惜。为什么呢?真正掌握内力的传统太极拳人,身体极为绵软,外表是绝对不显力的。尤其是在高级阶段行功时,动作轻缓,气息柔顺。

  在行功过程中抱神以静,可以把身体的拙力排除到不剩一丝一毫,把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又如何会吓人呢?看来,内家功夫确实像武术家荣华丰老师说的那样:“四海堂内武一片,只是高师太少见。中高低来无人判,有段无实误少年。”

  八卦掌《转掌歌诀》中“先师掌法传至今,世人鲜有得其真”的说法,也正是表达的这个意思。

  片面追求力量,而没有好的入手方法,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若急于拳套是舞,徒用暴力以求其速之美观,用急暴力者,无不怒目皱眉,顿足有声,先闭其气,而后用力,即闭而长呼一声,叹气一口,殊不知已大伤其元气也。”

  (王芗斋《意拳正轨》之《用劲篇》)很多习武之人往往喜欢追求表面的力量,在练习时发急暴力。若气口掌握不好,自然会出现气滞气憋的现象,时间一长必然致病。

  练拳与看书

  作为金丹派南宗的初祖,张伯端“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详究”。纵使如此聪明,直到82岁遇师传其口诀前,他也还未悟透内丹之秘。

  他有感而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悟真篇》七言绝句之十四)但如果认为内丹修炼有多么复杂,那就错了,南宗四祖陈楠就说:“金丹大道人人有,要须是口传心授。”(《翠虚篇》之《真珠帘——赠海南子白玉蟾》)。

  传统太极拳也有类似之处。太极拳有“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太极十三式歌诀》)的说法,八卦掌有“个中奥妙在深玄,掌在师传学在专”(八卦掌《练功歌诀》)的说法,都是讲老师正确引导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问:自己若加倍努力,能不能无师自通地参透传统太极拳呢?笔者的回答是,成功的概率接近于零。因为传统太极拳的发展,有赖于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连续积累。

  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陈拳在杨露禅以前几不外传。杨露禅历尽千辛万苦,方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处学得太极拳,并继而使之名扬天下。于是有“陈拳还需杨拳传”之说,以后的武、吴、孙等式都是在杨氏的基础上衍生的。

  在学太极之前,杨露禅武功已经很不错;而武禹襄、吴全佑、孙禄堂在学习太极拳之前也都是有艺在身。尤其是孙禄堂,“1886年春,他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

  他一直想学太极拳而不得。直到52岁时,遇武式太极传人郝为真,才习得太极功夫,最终三拳融会,创孙氏太极拳于世。

  由以上的简单历史回顾,可以回答一些初学者经常问及的问题:“我有书、有视频,能不能自己学习太极拳?”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肯定的是,照拳架练没什么坏处,至少可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但如果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什么是传统内家文化,只照书和视频练就不行了,必须访明师(不见得是名师)、得真传。再说明白一点,得真传是掌握传统太极拳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其他还需要一些主、客观条件,如勤于思考、勤于练功,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毕竟“一人难上碧崖头”。

  柔与刚

  当下太极拳练习盛行,早晚公园里经常有一些人在练习。这是好事,说明人们的养生意识比以前大有增强。但练习要讲科学,如果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还去进行刚猛的发力,那是在破坏自己的身体。

  这就又涉及到柔与刚的关系了。大家都知道,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但是有的人可能又有疑问了,说太极拳也能打伤人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太极拳的刚是柔中之刚,而不是靠上肢和胸部肌肉拉伸的强力。

  “钢需纯炼始削坚。”太极拳的刚是从柔中提炼出的内劲的纯刚。这就涉及到如何提炼内劲了,这也是传统太极拳各门各派最为秘密的部分。

  再说直白一点,就是太极拳的刚是从柔中提炼出来的,是柔的积累。“单纯表现外力,就算威风凛凛,圆睁双眼,脚踩在地上咚咚作响,累得气喘如牛,出了大力,而里面丝毫没有什么要求跟着,那等于白练”,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

  练太极拳修身养性

  一是胸怀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为松、柔、圆、活。从外形看似行云流水,其实是动是求静,内涵深邃。长期修练,习拳者会变得胸怀宽广,性格豪爽,正气凛然。

  一个人如果有了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依照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事原则行事,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太极拳第一要练胸怀。

  在太极拳各项技法运用中,都可以体现出太极拳广阔的胸怀。

  二是心态

  太极拳外形要求动作沉稳,速度均匀,舒展大方,开合自然,要求练习者要在一种十分平衡、稳定的心态下去动作。

  尤其是在太极推手中,只有凝神静气,心态稳定才能通过皮肤的接触“听”到对方的意图,然后再随曲就伸,因势利导夺取胜利。

  练习太极拳的大忌就是急躁和盲动。久而久之,练拳者就会形成稳健老成、善于应变的心理状态。

  太极拳注重慢练,这也是需要我们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在当今复杂万变的社会生活中,只有具备了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处理好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因此练习太极拳要追求心态的锻炼。

  三是智慧

  太极拳的推手和技击都强调要以柔克刚,要用四两破千斤,后发先至等等。总之,无非是要练拳者开动脑筋,善于谋划,而不去硬碰硬。

  太极拳对待矛盾的态度就是要从侧面入手,不去硬碰硬激化矛盾。如太极推手中的走化和引进落空都是这些动脑原则的具体体现。

  练习太极拳要掌握的奥妙在于动脑。就技击而言,太极拳的境界是不战而胜,因此需要一个具有高等智慧能力的头脑去思考和谋划。

  四是修养

  太极拳是文化拳,它的拳理深奥,涉及的知识面极广。事实证明,对太极拳的理论认识了解到什么程度,再通过下苦功夫才能练到什么程度,否则只能是架子。

  所以要想弄通练好太极拳必须提高哲学、文学、医学、力学、美学、音乐等方面的修养。如:太极拳的拳理拳论拳谱大都是前人所传,不懂文言文,难于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必须学习古汉语。

  太极拳的哲理深奥,不学习哲学难以理解阴阳。太极拳的行功、练功、太极推手中的引化拿发等均与人体的骨骼、脉络、穴位、关节有关,不掌握医学力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就不可能把拳打好、打出内劲,就不可能提高推手的水平。

  现代太极拳作为表演项目很受欢迎,人体的协调动作与音乐的配合又都离不开对美学的音乐的了解。因此研练太极拳会使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水平,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太极拳养生的几个误区相关文章:

1.练习太极拳被忽略的误区

2.误练太极拳的后果

3.太极拳常见的修炼误区有哪些

4.坚持太极拳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

5.对杨式太极拳的误区有哪些

6.练习太极拳你不可不知的常识

7.练习太极拳的三大养生意义

    1208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