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的意与力

方婷分享

  吴式太极拳由杨式太极拳演变而来,创始人为满人全佑(1834-1902)。经其弟子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修润,到民国初年定型,传播至今。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吴氏太极拳的意与力。欢迎阅读!

  简述吴氏太极拳的意与力

  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太极拳的动作也是由思想支配的,而这个思想就是业内学者常说的“意”。在习拳中,把“意”理解为合乎拳法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理想”,而非空洞的“幻想”。

  人们常说的用“心”去练,也就是指的用思想、用“意”去练。一般来说,意即是心。然而仔细分析,心与意之间尚有区别,那就是心为意之主,意为心之副,心意密切相关。

  无论是行功练拳或推手,心动则意起,意起则气随。心静则意坚,意坚则气沉。因为意从心出,意体现其拳形,观其拳形则知其心意,明其传神。拳形表现尚欠佳者,主要原因在于手练有余而心练不足。

  吴氏太极拳问题归纳

  1、必须注意阴阳消长与动静变化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虚实的变化。动静互变而无迟滞之弊”。

  2、始终要保持中正、安舒的原则,所谓“立如平准,动如车轮”。尤其是要注意不要犯“双重”的弊病。关键必须时刻注意“顶头悬”。

  3、必须注意气的运行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十三势行功心解》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又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所以在练拳时,呼吸必须均匀,深长,频率要一致。

  从我个人的经验和体验来评价太极拳,应是最好的“有氧运动。”

  关于“用”的方面,作为技,太极拳有其独到之处。就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具体地说,就是“十三势”的应用。

  如何理解“四两拨千斤”?实际上就是“杠杆定律”。太极拳之应敌,不接触对方之重点,而移动其支点,使其失去重心。

  举例来说,在推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劲”。劲的应用即是在力与力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换句术语来说,也就是“听劲”。

  “劲”的应用方法,也就是《打手歌》中讲的“粘连黏随不丢顶”。我不认为刚劲是太极拳主劲,刚劲是一个个性的表现。无欲则刚,柔才是太极的主导。

  劲在物体上找到一个支持点,就足以支持和抗衡其他力量。但力与力之间不能有间隔,有了间隔就有了空隙,无法利用其巨大的力量,这就是太极拳理论中所讲的“断”。

  断是练太极拳的大忌。所以《太极拳论》说:“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劲的建立重要的就是“顶头悬(虚领顶劲)和充实丹田气”。属于内在的修为。外在的则是“粘连黏随,不丢不顶”。

  总之,劲是蕴之于内的修为。所谓“专主一方,支撑八面”。这种修为必须有牢固的基础。

  推手是太极拳在“用”的方面一个独特的、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它是一种高级艺术,我们通常称之谓“太极拳问答”。也就是通过推手来体验二者之间的功力,其具有非常独到的实用价值。学者必须努力下功夫,才能体会它的真谛。

  吴式太极拳的练习技法

  五字诀

  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暴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全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大约应控制在25-;5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切: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车,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工夫则进步快矣。

  恒: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论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各人体质和时间,制订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舆运动和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静、轻、慢、切、恒五个方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

  生理要求

  练太极举生理上的要求和和心理上的要求,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心理上的要求属于精神方面:生理上的要求则要落实到身体各部位。

  (一)虚领顶劲,(顶头悬)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练太极拳时要求头部正直,下颌稍向内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则僵硬,颈部要灵活,但不能晃动。这三项要领构成“虚领顶劲”。无论身如何转动,这个姿势不能变动。

  (二)涵胸拔背:涵是向内收敛之意。练习太极拳时尤忌挺胸,挺胸易于导致躯干僵直,影响气的上升,压胸易使闭气,此二者皆不合太极拳的练气方法。涵胸是胸微微沉下,肺则向下开张,肺活量自然加大,气则沉丹田矣。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用头将背微微提起,有了虚领顶劲,背部自然提起,使脊柱垂直,则中枢神经安定,所以,涵胸与拔背是相连的。作好虚领劲和涵胸拔背。则满身轻利矣。

  (三)沉肩坠肘:沉肩垂肘与涵胸拔背都是互相关联的。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坠肘也是重要的,肘不坠肘则动作迟滞,力不能长,两胁失去保护。

  (四)松腰垂臀:练太极拳腰部是重要的,故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松腰就是要求腰部要轻松,使身体动作运转轻灵。因为太极拳的运动变化皆系于腰。腰松关系着身体的下部着力,不致有头重脚轻之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会造成松腰的障碍。

  (五)裹裆含腚:裹是包起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向襄面包裹,臀部不翘,肛门自然向上提,称为含腚。

  (六)尾闾中正:是顶头悬的延续动作,只要顶头悬做好了,脊柱自然会正直。做到了虚领顶劲与尾合中正,就能使全身处一种兴奋状态。

  (七)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就是使横膈膜下沉,成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能促使呼吸饱满,精神振奋,有利于动作顺遂。

  行气法

  练太极拳要求练心、练气、练身、三结合。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里所说的心,不是血肉之心而是指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近似于通常讲的“以意领气之意”,但心和意还有区别,拳谚讲的“心动意动”说明心和意之间是主从关系,心为主导,意随心动,致于以心行气的“气”也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有形的呼吸气体,一种是无形的元气。适二种气也有关联,练拳时首先要呼吸平稳。要保持常时呼吸的次数和呼吸的深度,久之自然成为深呼吸,是练太极拳的自然发展,而不是故意造成的。元气是人身的元阳之气,也就是“以心行氧”之气。元气充足。则人的精神饱满,声音洪亮,体格强健,年老不衰;元气消耗过多,则人精神不振,声音喑哑,体格衰弱;元气耗尽,人即危矣。中医所谓调和气血,这个气就指的是元气,元气衰了,用药滋补就难以奏效。太极拳的特点是由动中生静,静中养心,以意行气,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练气的要求,首先是使呼吸平稳,由平稳而达到深呼吸,不可故意改变平稳的呼吸方式,用静、轻、慢、切、恒的方法练习太极拳的功架,久而久之,动作自然配合呼吸。十三势行功心解上讲的“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能呼吸自然能养元气,元气自然沉到丹田,达到增强元气的目的,自然能运到周身,也就是“气遍周身不少滞”的目的达到。以上各节都有关联,要深加体会,自然贯通,达到延年益寿,非作枝梗之末也。

吴氏太极拳的意与力相关文章:

1.吴式太极拳与健康长寿

2.练习吴氏太极拳的的要领

3.吴氏太极拳的按窍运身的理论

4.吴式太极拳的快拳和散手

5.吴式太极拳的势和劲

6.武术名家张全亮谈八卦掌 吴式太极

    1173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