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快速阅读>起源和发展>

快速阅读在我国古今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祥聪分享

  快速阅读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法,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受到人们的欢迎,那么,你知道快速阅读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吗?速读又是怎样发展的呢?下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快速阅读在我国发展情况,希望能帮到你。

  快速阅读在古代的发展

  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史书中记载东汉时期大天文学家张衡在《后汉书·张衡传》描写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的诗人王粲,能够一览便知,过目成诵。《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写蜀中刘琼手下有一位别驾张松,出使魏国,名士杨修拿出曹操所著兵书《孟德新书》十三篇,向其炫耀曹操的文韬武略。张松看了一遍,就从头至尾背诵出来,竟无一字差错。看来,这决不是作者的凭空杜撰,是有其历史依据的。

  宋代刘克庄《后村集》中有一首六言诗曰:“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看来,他也是具备快速阅读能力者。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对贾宝玉说:“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这也是在讲速读。

  快速阅读在台湾的发展

  在我国,最早进行快速阅读研究和推广的是台湾省的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1964年,美国速读专家爱利戈在英文版《中国邮报》上发表了题为《速读与你》的文章,引起台湾省各界人士的重视。

  教育界开始有人研究快速阅读,新闻界有人积极宣传快速阅读,出版界开始出版介绍快速阅读的书籍,还有人到美国进口了一批“速读机”用于快速阅读训练。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梦石先生和他的王氏速读出版社。王梦石毕业于“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系”,师从速读专家鄢慕荣研究汉文快速阅读。

  当鄢慕荣于1967年去世后,王梦石继承了他的体系,继续研究和推广快速阅读,创立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体系,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速读人才,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其学员总数已逾10万人。

  他还创办了王氏速读出版社,已出版了10多种针对不同对象的速读教材,其中除了他自己的著作外,还有他的老师鄢慕荣撰写的《速读自练法》和他的学生刘振鲲撰写的《如何激发您的速读潜力》也很有影响。他还研制了用于速读训练的目力训练机。

  台北师专附小的校长谭达士女士于1968年开始研究和推广快速阅读,著有《速读教学》一书,并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了大面积的教学实验。

  她的实践证明: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可达每分钟2,000字左右,最快的每分钟可达8,000字左右。在台湾省速读教学观摩会上,该校以36个班的规模进行公开演示教学,证实了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快速阅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

  快速阅读在国内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阅读在我国也逐渐开展起来,研究、推广的成果越来越显著,这一新兴学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快速阅读在中国的探索与研究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王学贤、程汉杰等这些研究者在开始时独立埋头钻研,参阅国外有关理论,各自开发适合中国汉字快速阅读的的方法,并都取得一定成效。

  1981年,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指出:“现在具备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能力,已经不是神童才子的事,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

  1982年,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同青年干部谈话时指出:“我认为,应该培养快读的能力和习惯。有许多书是可以快读的,快读的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速读的原理

  阅读时的眼球并不是连续不断的运动,而是时动时停的跳动。眼停的时候感知文字;眼跳的时候转向下面的文字,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眼停的比例时间占到95%,而眼动时间只占到5%。由此可见,阅读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眼停感知字数的多少。如果眼动时间一样,一次眼停感知的字数多,阅读速度就快,反之阅读速度就慢。

  在阅读过程中,有两种感知方式:

  1.合成式的感知

  即一次只感知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的阅读,然后合起来再理解其中的意义,这就是现在绝大多数人的传统感知方式,阅读学把它称为点式阅读。点式阅读是由于阅读单位小,注视时间长,目光移动的次数多,所以阅读速度也很慢。另外它的缺点还有:接收的信息过于零散,与大脑思维活动的节奏差距太大,影响记忆。

  不过它的优点是阅读的仔细,分析的仔细,所以又并不是一无是处。特别适合需要理解的专业知识!

  2.整体式的感知

  即一次注视一个短语、一个短句或一行文字,将其作为一个单位来整体性地进行理解和记忆,属于运用整体感知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这样的方法减少了注视的次数,加快了理解,还使视觉接受信息的节奏和大脑活动的节奏趋于协调。


快速阅读相关文章:

1.快速阅读

2.速读资料

3.快速阅读对每个人是不是都可以

4.快速阅读

5.快速阅读有哪些基本知识

    405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