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奋斗励志故事6个
尖子生是指那些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尖子生为什么成绩那么好呢?他们是怎么学习的呢?通过尖子生奋斗励志故事去发现尖子生学习窍门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尖子生奋斗励志故事,供大家阅读!
尖子生奋斗励志故事篇1:
639分,她来到了上海,来到了复旦。
上课时,她喜欢坐第一排,尽可能离老师近一些。
她叫张萌。
她说:“我没出过大荔县,出了大荔,就来到了上海。”
12岁,双耳失聪,2009年,张萌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做了人工耳蜗移植手术,恢复部分听力;去年,她以陕西省第86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文博系。
【“当我彻底对听力世界绝望时,只剩下了面对人生的勇气”】
张萌出生在陕西省大荔县羌白农村,父母务农。两岁,她才学会说话。生活在农村的一家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噩梦的前兆。
初二时,在两周内,张萌的听力逐渐丧失。“这是在听英语的过程中发现的。”张萌喜欢听英语,“有一天,真的完全听不到了。”并且伴有持续性耳鸣。
“不是问题的问题对我来说都是问题。”这句拗口的话的确是张萌生活的真实写照。
休学回家治病期间,亲戚朋友常来串门,劝说张萌放弃学业。她的父母用沉默表达了对女儿的支持。多年前,张萌的哥哥试图退学时,父亲坚决不同意:“只要你们两个不在农村待。”这是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农村娃张萌从小就知道,“我们家要站起来,只能靠我们两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遭遇此种变故,承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那时候,张萌家里秋季卖棉花和夏季卖西瓜的钱,都花在给她治病上,却不奏效。支出最多的时候,一天就得1万元。
本来就不善言辞的父亲,更加沉默了。张萌记得父亲经常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不开灯,一个人闷闷地抽烟。“以前,爸爸也会偶尔抽盒装的香烟,现在,他只抽一块二一包的卷烟了。”从此,张萌断绝了一切能治好的希望,她对父亲说:“你把我送回学校,我就什么都不要了。”
对于处在高考压力下的中学生而言,最大的困难也许是看似永远也搞不清楚的数学题,也许是埋怨父母总是不懂自己的心,也许是突如其来的友情变故……当被问到“高中时自己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张萌摇了摇头,“当我彻底对听力世界绝望时,只剩下了面对人生的勇气。”任何学业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在张萌看来,并不那么可怕。对自己重返有声世界失去了期待,一切困难也就只能靠自己去克服了。
【高三,时间都是精确计算过的】
“高三都没怎么打过瞌睡。”张萌又把熟悉的笑容挂在了脸上。
每天早上6点起床,迎来紧张的一天。上课时,张萌十分注重课堂效率,也善于总结技巧:”文科在第二轮复习时可以合上课本,边听边列大纲;数学不依赖老师在黑板上写步骤,重在思考思路以及技巧。“
课间也不会闲着,张萌将课间用来处理上课时以及前一天做题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向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请教。
午睡是必要的,但又想最大限度地抓紧时间。午睡前已经慢慢进入疲惫状态,张萌觉得适合做抄抄写写的作业。
下午下课后,由于学校开灯晚,天一黑,晚饭期间想写作业都看不清楚,张萌就和同学讨论难题以及学习方法。
晚上的时间利用是张萌学习的重头戏。“虽然只有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但我觉得这是我利用最充分,也是效率很高的时间。”
“一般晚上我会选择做数学以及地理等需要思考的功课。”张萌顿了顿,“其实我晚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听20分钟到半个小时的英语。”在装上人工耳蜗之后,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条件,尽管耳鸣对她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我不是每晚一到12点,就准时睡觉。“张萌会测出自己的睡眠极限:在一周内每天选择一个11:30到12点间的时间点入睡。”后来我发现,11:45入睡最合适,第二天也会因为这几分钟,精力比别人强很多。”
在宿舍楼的下面,有一间楼管阿姨的值班室,高中的很多个夜晚,张萌都是在那里度过的。这个值班室本来不开放,因为张萌治疗用的仪器需要用电,阿姨就对她暂时开放了。后来很多同学发现这是个好地方,就发展成七八个人挤在一块写作业。再后来,一个同学不小心把门把手拉坏了,一直没人来修,“冬天一下雪,雪花直往里面跑,特别冷,风还特别大,后来慢慢地就剩下我一个人……”张萌用厚毯子把自己裹起来,但仍抵挡不住严寒,“腿差点冻出毛病,但一写字就不管那么多了。”每晚学习结束后,张萌不会忘了把值班室打扫一番。
值班室里的日子让张萌刻骨铬心,她后来在日记里写道:
“值班室的门外雪花飞扬,柱子上滴下来的水被冻结成了冰柱,但门里却只有静静的身影匍匐在桌子上,手在不停地翻动着书页,笔底下在不停地书写。就这样静静地抓住每一分钟,直至深夜。当我在12点蹒跚上楼的时候,五层大楼的灯光已逐渐熄灭,走廊里昏黄的灯光将我的身影拉长再缩短再拉长,无声地目睹着我回宿舍的路……”
【无声世界的女孩并不孤独】
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听”课变成了“看”课,张萌依靠看老师的嘴形猜测所说内容。升到高中,学科的增多、内容的复杂、老师讲课速度的加快,无疑增加了看口形的难度。好在张萌身边还有一群愿意帮助她的朋友。
因为听课偶尔会跟不上,张萌需要在课下请教同学。“我记得后来给我讲题的人形成了一个团队,而大多数时候都是他们在帮助我。”朋友们时常变着法儿地给她讲解,一直到最容易让张萌理解的方法出现为止。不知不觉,这个小团队就发现了最方便的解题法。每当张萌理解一道题目时,朋友们就会打出这样的手势:大拇指一个搭一个往上伸,形成“天梯”。这个有趣的手势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你很棒,继续加油!
这些帮助她的同学,也在进步着,大多考进了年级里最好的A班。如今,各自奔赴大学的他们,依然保持着友谊。
谈到与人相处,张萌认为“主动”最重要。最初,张萌不相信自己能为身边的人带来什么,渐渐地,随着成绩的提高,她发现分享学习方法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作为班里的“尖子生”,张萌从不吝惜将学习方法“公之于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激励别人、感染别人,每个人总会有一些东西可以给予别人。”“哪怕残疾,你仍然有你拥有的宝贵的东西,比如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好的学习方法。”
张萌希望将自己的经验告诉更多在高中奋斗着的学生,尤其是和她一样,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理性看待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在读书中,关键是自己要努力,好的老师可以指导你学得更好,自己的努力却可以让你发挥潜力超越自己;在高考中,不必因为城市的繁华望而却步,城市里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认清楚这个社会需要什么东西,并且靠自己的努力完善自己,只要努力,机会总是会有的。
暑假,张萌没有回家,她选择在一家公司的客户服务部实习,早晨6点半起床,晚上7点回到学校,每天有75元的补助。尽管辛苦,但张萌依然笑着坚持。
张萌曾经说过:“我很少去摘抄名人名言,因为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不过,贝多芬的那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成了她的座右铭。
尖子生奋斗励志故事篇2:
转眼间,又到了高考季。
昨日,与几位高中同学一起小酌,话题不知不觉就聊到了校园生活,聊到了我们曾经一同经历过的“黑色七月”(2002年之前的高考在每年的7月)。仔细算来,那都是十六年前的事儿了,我们在感慨时光飞逝的同时,也叹息彼此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开始迈向不惑之年。
我的高考是在1998年。由于上学稍偏早,我也算是第一批参加高考的“80后”。当年,考大学远远不像现在这样简单,在我的印象中,加上专科,录取率也不足4成,能走进象牙塔的不能说是凤毛麟角,也绝对是需要集勤劳、智慧与运气于一身的奇葩。
1998年的夏天,能让我记住的事情有三样儿:世界杯、发洪水、我的高考。世界杯,几乎是熬着夜看过来的;发洪水虽然发生在南方,但电视画面中的场景至今难忘;我的高考,切切实实的发生,但在那个年代,社会、家长及自身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现在人,没有交警戒严考场周边、没有家长亲自护航,自然也没有太多压力。每天与同学相约一起,骑着自行车前往考场,近半小时的路程,一路欢声笑语,一路好心情,但是热。考完之后依然骑自行车赶回家,没有专门预定的钟点房,亦没有精心准备的营养餐,还是热。
就是这个节奏,按部就班地,一门接着一门,五个科目,两天半的时间,转瞬即逝。
狂欢、报志愿、查分数、离别、伤感成了高中最后的主旋律。
上大学的、补习的、就业的、混社会的……曾经的同窗在经历了这场被称为人生关键的第一步之后,也各奔东西。
十六年后,高中同学们坐在一起再回忆起那段青葱岁月,竟还是那般美好。当年的屌丝已出落成企业高管、学霸转战商海、正太成了白衣天使、班花经营起了网店、萝莉变身公务员……
高考,在我看来,只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奋斗过便不再遗憾和惋惜。
人生,在我经历中,更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持久战,只要有目标并为之去努力,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
尖子生奋斗励志故事篇3:
如果说,“高考”只限于6月上旬有晴有雨有热有凉的那几天,那么,在我现在的记忆中,仍然记起的故事并不多。
高考那几天,我仿佛是在云里雾里度过的。能从记忆之海拣出的是几枚残缺的贝壳:高考前的打扫卫生、拿着笔记本找师友签名、在球场附近和舍友聊白岩松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大意是“人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平淡的,只有那么几个瞬间是辉煌”……
不知为什么对白岩松的这句话印象深刻,但是,至今还不能忘怀的是,曾经那么重要的瞬间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深刻重要性。所以,才对这句话记忆犹新吗?
我所在的家乡,每逢高考必有一场雨,或大或小,我那年也未能幸免。如果说心情也像雨一样的考试,那应该是数学。
等待分数的日子如同夏日的溽热,让人焦灼。
高考,一场高温烘烤。
事实上,“高考”对很多人的影响更在于考试结束之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与“高考”的故事才开始。
大一,爬过“高考”这座山,却发现山那边的风景并不美丽。
大二,听到学弟学妹高考的情形,黯然神伤,如果我复读呢?如果……如果……没有如果。
大三,“高考”已经是一个很遥远的词汇。
大四,又一次检验“高考”成果的时刻,又投入更高一级的考试与烘烤之中,这次又是几年前“高考”的变形。
……
毕业后的某个时间,在看似离开高考很久与很远之后,因为一个机缘,又一次来谈论高考,百感交集又不知从何说起,甚至,觉得无话可说。
其实,我们这批人与高考并未走远。只是,你不想去谈,或者是无言的承认已经被高考深深的改变。年年岁岁高考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面不知何处去,高考依旧笑春风。
若干年后,你要谈的或许是,我的孩子也要备战高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