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着的青春最美丽:影星王珞丹(2)
跟《我的青春谁做主》中苦口婆心的家长一样,王珞丹的父母也为她规划了一条“不出错”的道路:考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将来进入稳妥而踏实的教育行业。王珞丹却临时变卦,要考北京电影学院,“我特自信地跟他们说,今年考不上,我明年再考,还是考不上,第三年再来。如果连续三年考不上,我就服了,绝对安安心心回老家当老师去”。她的这份执着和勇气到底打动了父母。
从家乡内蒙古赤峰到北京,隔着两座山峰。那个多风的春天,王珞丹住在北京邮电大学旁边的一个招待所里,白天风尘仆仆地去上表演辅导班,晚上就关起门来练歌,或举着报纸练习朗诵和背台词。回想那段时日,王珞丹感慨万千:“大多数父母都要替孩子的青春和前途做主,希望把孩子拴在裤腰带上,这样的年轻人出不了大错,但也成不了大事。感谢我父母在我追求梦想时没有阻拦……”
凭着在师范习得的文艺功底,和一首令师生至今印象深刻的摇滚歌曲《无地自容》,2001年9月,王珞丹如愿成了北影表演系的学生。
“其实刚入校那会儿挺受打击的。第一次在食堂遇见我们班男生,他从别人那听说我跟他一个班的,他都惊了,和我擦肩而过的时候特大声说:‘我们班女生怎么这么难看啊!’”这事让她深感困惑,比她漂亮、聪明的人比比皆是,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
开始,王珞丹总觉得班主任对她比对别人严厉,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知道,当初许多老师不看好她,“以前招过一个我这类型的女孩,没‘出来’,大家觉得这类型不适合在演艺圈待,这不浪费名额吗?”是班主任顶着巨大压力招了她,并告诉她,因为她是一张白纸,只有白纸,才有可能在上面画出美丽的图案。为了不负师望,大学四年,“这张白纸”一心扑在了学习上,像海绵一样疯狂汲取知识,常在排练室待到凌晨才走,光经典电影台词就手抄了好几大本……做喜欢的事,怎肯虚度光阴?
像我这么得瑟的人,只做喜欢的事,只说想说的话,口无遮拦,我行我素,这种“得瑟”性格,很让家人为王珞丹捏一把汗,她却不以为意。
有人说,80后自负、物质、游戏人生,与钱小样对待爱情的态度截然相反。小样放着成功男士高奇不嫁,非要跟定没钱没房没车负债累累还折进大牢的方宇,让人感觉不现实。王珞丹立马反驳:“80后一点儿不物质,他们其实特有闯劲,因为还没失败过,还没被算计过,像钱小样一样,只管往前冲,坚信自己能闯出一片天。80后同样是有理想的一代!”
王珞丹形容自己的性格是:红色与蓝色的综合体。一面,如红色热情阳光,笑神经发达,经常自个儿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能玩能闹,旱冰、攀岩、架子鼓,样样精通;另一面,又如蓝色安静平和,没戏拍时就宅在家里,看书,弹琴,写博,遛狗,睡觉,完全自得其乐,爱好广泛的好处即是,永远不会闷。而世界如一个五光十色、充满能量的大魔方,不断诱惑着她去探寻,她的未来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