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口才是怎样练成的
回答一:
《战国策》中的谋士、说客们深知口才的重要,像苏秦在游说秦王失败后,回到家中“头悬梁,锥刺股”,练习演讲和口才,终于成就一生功名;而张仪则更胜之,在魏国穷困潦倒时,跑去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中做门客。有一次,令尹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令尹看张仪穷,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张仪抓起来打个半死。张仪垂头丧气回到家中,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伤痕,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谋管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张仪说:“只有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
可见,古人重视口才不亚于现代人,这也就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基础。我们学习、借鉴古人练口才,我们更要超越古人。
回答二:
1、与智者言,依于博
古人所言的“智者”不仅是知识渊博,更有人生的智慧。面对智者,不管是你拥有广博的学识与其各论长短,还是谈我所长使其增广见闻,都是一个增进友谊的好方法。
2、与博者言,依于辩
“博者”见多识广,也因“博”而走进“肤浅”的窘境。“辩”是与“博者”聊天的最好方式,逻辑和条理可以使二人相互学习,互补所长。
3、与辩者言,依于要
“辩才”所长的是条理,面对“编者”的口若悬河,抓住他口中的“要点”。剩下的就要看对方的容人之量了,宽容的人会吸取你的视角,反思自己。小心眼的人只能闭口无语。
4、与贵者言,依于势
这里所说的“贵”不一定是高贵的人,更多的说的是自恃过高的人。这种人通常会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对待这种人,就要胜在气势上。一则不能让其继续炫耀,二则可以让对方反思自己的所为。
回答三:
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思勰就直言:“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那个时期,古人就了解一副好口才的重要之处,每个国家都需要一批能言善辩的能才,这些人要利用他的好口才去进行外交。所谓的好口才不是,而是能根据一个人的言语,看清楚格局与利害,这样的言论才是好口才的。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一个能言善辩的外交家不仅能保家卫国,而且能让两个国家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可见一副好口才何其重要。
历史上,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雄辩之才。蔺相如靠自己的能言善辩和超人智慧不仅让秦王完璧归赵,还了赵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让晏子从狗洞进入,晏子机智善辩,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这样不仅了齐国的国家,而且也还击了楚国的傲慢;毛遂自荐出使楚国,毛遂按剑上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决定楚赵联合抗秦......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不杀使臣”,可见外交使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或者可以说使臣的外交能力掌握着一个国家的安危,而这种外交能力不仅体现在使臣的聪明才智之上,更重要的体现在使臣那张巧舌如簧的嘴上,他的口才能力是否能让国家转危为安,是否能陈诉利害进行外交联盟是进行外交的关键之处。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是机智勇敢、神机妙算、能言善辩之人莫过于诸葛孔明。诸葛不仅有治世之才,一副好口才更是令人称羡。《三国演义》之中那个“舌战群儒”的片段让诸葛的聪明才智,能言善辩只能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没有诸葛的这场“舌战”,没有他的那副巧舌如簧的口才,诸葛很难在那么多的儒生面前树立威信,更不用说能在当时的局面站稳立场。可见,一个人的雄才大略不仅仅要靠学识的累积,智慧的大脑,更要靠自己的好口才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让众人信服。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在变,但是口才能力的重要性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弱。无论在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一副好口才不仅增强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更是能力的一种体现,这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能力。面对的现实社会,更需要提升自己的口才能力,当你能用自己的好口才开拓一片新的局面的时候,当你用亲身经历认识到好口才的重要性时,你会感叹:“古人诚不欺我”。
古人口才是怎样练成的相关文章:
2.怎样培养口才
10.古代人如何练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