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在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古人苦学的故事,如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那种苦学精神是很可贵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篇1)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春秋末年,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朴实,现实感强。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战国屈原《离骚》。采用楚国方言,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
①特点: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②代表: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①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②代表:初唐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盛唐诗人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的诗是李白以浪漫主义赢得“诗仙”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诗史”被誉为“诗圣”;中唐的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①原因:随着商业,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②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③代表: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①兴起:宋代,民间兴起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②元代,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③特点: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④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②唐朝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③宋朝出现供人说话用的话本。
2、明清小说
①原因:一方面_义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些新现象,手工业、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繁荣提供了丰富素材。
②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③代表: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篇2)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基础解读】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信的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启蒙运动【基础解读】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篇3)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篇4)
“百家争鸣”
1、背景:
(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
①道家:老子和庄子;
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篇5)
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_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新儒学、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_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_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