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热门专题>四个全面>四个全面解读>

解读:“四个全面”里的中国复兴逻辑

若木分享

  施芝鸿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参与“皇甫平”系列文章的写作。还曾参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文件的起草工作。

  解读/

  施芝鸿说,“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但要管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日,也即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日,而且对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将是长期管用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体现了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律性把握和总结。”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系统解读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

  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

  核心观点

  “我们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 目 标 基 础上,在党的以来新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其间经历 了 3 个 阶段。”

  华西都市报:在全国两会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重点,不久前您写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一文,您能否具体给我们介绍一下?

  施芝鸿:我们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础上,在党的以来新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其间经历了3个阶段。

  首先,从“一个全面”到“两个全面”。

  在党的之前,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全面”,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在报告中重申了这“一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并且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8年之际召开的党的,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从而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此后,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报告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

  然后,从“两个全面”到“三个全面”。

  2014年,也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样,就把“两个全面”扩展为“三个全面”。

  最后,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不久,2014年12月14日,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至此,“三个全面”首次扩展为“四个全面”。

  对“四个全面”的定位也有个发展过程。最初,这“四个全面”是作为全面完成党的提出的任务、要求以及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2015年2月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

  党对治国理政战略布局有过三次权威表述

  核心观点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华西都市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前,我们党对战略布局有过什么样的总结和表述?

  施芝鸿:党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问题,始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工作布局正确,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和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这个问题有过三次权威表述。

  第一次是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第二次是2012年11月,同志就任党的不久,就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党的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第三次是在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还强调:“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它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内在逻辑

  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思想组织作风保证

  核心观点

  “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 大 战 略 举措”

  华西都市报:这“四个全面”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

  施芝鸿:关于“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好有一比。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一个中心”,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明确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元论”;“两个基本点”,即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为解决上述主要矛盾在方法论和策略原则上必须坚持的“两点论”。两个基本点是统一于和服务于一个中心的。在实践中,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必须全面把握、全面坚持,做到既须臾不可偏离,又丝毫不可偏废。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也是如此。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一以贯之的战略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是对应于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一个中心”的,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可以说是对应于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的。因此,对这“四个全面”同样必须全面把握、全面坚持,同样必须做到既须臾不可偏离,又丝毫不可偏废。

  华西都市报:这其中,第四个全面——“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否意味着反腐败将会是一项常态性工作?它和前面三个全面是什么样的关系?

  施芝鸿:是的,全面从严治党,同前三个“全面”是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作风保证作用。

  如果没有全面从严治党作保证,那么前三个全面就可能在贯彻的时候打折扣,或者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全国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都应当弄清楚全面从严治党对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性,自觉抓好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制度建党、制度治党建设,不断克服党内种种消极腐败现象,使我们党在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好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

  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把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核心观点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但要管到 2020 年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日,也即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日,而且对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将是长期管用的。”

  华西都市报:对当前来说,您认为“四个全面”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施芝鸿:最重要的意义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指导、提供动力、提供保障、提供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领导力量、组织保证。

  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体现了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

  华西都市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您参与了改革开放史上极具盛名的“皇甫平”系列政治评论文章的写作,为中国上一轮的改革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四个全面中再提“全面深化改革”,它们都出现在中国发展非常重要的关头,其中又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施芝鸿:当初是在一个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皇甫平”文章宣传了邓小平同志当时谈到的一些重要观点,鼓呼了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鼓呼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那个时候还很难说我们已经把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什么规律。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到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之后,我们党又经过这十几年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也比过去更多、更自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怎样既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又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这两者的关系怎么处理好,都作了深刻表述,到现在我们可以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

  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也是如此,也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其关联性、耦合性,也要注重统筹谋划、协同配合,也要做到同频共振、形成合力。

  可以说,提出的“四个全面”这一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布局,不但要管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日,也即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日,而且对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将是长期管用的。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个战略布局,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贯彻落实好这个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坚定性。

  “四个全面”党对治国理政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现代国家转型的必要前提

  这是党的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

  破除分利集团的有力武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

  良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复兴的党政力量保证

  从公开的报道来看,“全面”与“从严治党”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在去年10 月8 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5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