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家评柳公权
柳公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字体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那么,人们如何评价柳公权的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柳公权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被高估的书法家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官至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故又称“柳河东”。其书法成就很高,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有“颜筋柳骨”的雅称。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柳公权被高估了。
柳公权被高估的第一理由,便是其被列入历代楷书四大家,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一道,占据了相当高的历史地位。如果仅从其书法成就而言,勉强并称“楷书四大家”似无异义。但是,如果在历史的长河中稍微搜索一番,就会发现,还有楷书鼻祖钟繇、唐初楷书大家褚遂良,以及中唐时期的钟绍京等。这两位无论如何都得在历代楷书四大家中占有一席之地,至少是其中一位有这样的资格。于是,就要摒弃一位已然在列者。欧阳询、颜真卿的地位不可撼动,赵孟?代表了唐以后的楷书最高成就,其书深得二王精髓,且能发扬光大,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时代传承意义上来说,应该保持赵氏松雪的一席之地。所以,唐代占三席对于书法历史来说不太公允,柳公权只能被请出四大楷书家之列。楷书四大家按历史顺序排列,应该是:钟繇、欧阳询、颜真卿、赵孟?。
另一方面,柳公权的字过于刻板,笔法较僵直,结架如箍桶,不易习学与传承,凡学柳体者多难出帖。柳字写到刻板出,几近印刷体,历史上最大的奸相秦桧所发明的宋体字,多取法于柳体。所以,从书艺、传承的角度分析,柳公权应该发扬风格,将历史地位让给钟繇。
历代名人评价柳公权
李恒: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柳公绰:家弟苦心辞艺。
李昂:①卿有诤臣风。 ②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③钟(钟繇)、王(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
李煜:善法书者,各得右军(王羲之)之一体...柳公权得其骨而失於生犷。
岑宗日:柳公权得其劲,故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
范仲淹:延年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苏轼: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
米芾:柳公权如深山道人,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朱长文:盖其法出于颜(颜真卿),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
王世贞:所书《兰亭》帖,去山阴室虽远,大要能师神而离迹者也。
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欧阳询)、虞伯施(虞世南)、褚登善(褚遂良)、薛纯陀、薛嗣通(薛稷)、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李邕)、贺季真(贺知章)、李太白(李白)、张伯高(张旭)、杜子美(杜甫)、颜清臣(颜真卿)、柳诚悬、钱藏真(怀素)、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
董其昌: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
康有为:诚悬则欧之变格者。
柳公权的人物生平
公元778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字诚悬。其祖柳正礼,唐邠州士曹参军,其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唐名臣柳公绰。
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当年宏词登科。从此,柳公权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在宪宗时,柳公权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旧唐书》)。李听与柳有此交谊,故柳晚年还为其书过碑。
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 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从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书禁中。皇帝的宠幸、生活的优裕,并不给柳公权带来欢乐。他内心却有无法排遣的苦闷与隐隐的羞愧。他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而随从皇帝的侍书,其地位仅与“工祝”一类相等。因此其兄柳公绰曾写信给宰相李宗阂,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于是改为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
唐文宗颇爱柳公权书法,又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后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又转工部侍郎,累迁学士承旨。
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用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宣宗时,左授大子詹事,改宾客,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
懿宗时,咸通初年,柳公权改为太子少傅,改少师;在咸通六年(865年)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柳公权仕途通达,只是在八十二岁那年,因年老力衰,反应稍迟钝,在上尊号时不慎讲错,御史弹劾他,结果被罚了一季的俸禄。各朝皇帝都爱他的书法,爱他的诗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柳公权颇像一只关在禁笼中的金丝雀。这样的生活使他缺少壮阔的气度、宽广的视野、浩瀚的生活源泉。颜体一碑一碑曾不断地变,柳体在其成熟以后变化较少;颜真卿像奔腾咆哮的洪流,柳公权却似流于深山老林的洞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情调。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