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节日手抄报>

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

吴泽分享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

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

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

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

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

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

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

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

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

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

元旦手抄报2024年龙年

元旦发红包的吉利数字

元旦元旦发红包:友情红包

168——表示又顺又发,既实惠又讨口彩。

188——即在“168”基础上再加上二十元纸币的“188”。

288——表示要发。

366——表示一生顺顺利利。

666——表示顺顺顺,一帆风顺。

800——表示发财,顺利。

999——表示友谊天长地久。

520——表示我爱你。

521——表示我爱你我的唯一。

600——表示大家都顺,数字6本来就是个吉利数字,带6的600又是双数,00又代表朋友夫妻二人花好月圆,圆圆满满。整数也干脆利落,好听又吉利。

666——表示祝福夫妻二人顺顺畅畅。

888——表示发发发,夫妻二人发财,顺利。

999——表示夫妻恩爱也长长久久。

1666——人生一路顺风如意,吉祥如意。

1688——一路发发。

1888——一辈子发。

588——表示一辈子发发发。

666——表示吉祥如意,顺顺利利。

999——表示友谊天长地久。

3186——谐音表示生日快乐。

7755——表示生日快乐。“生日快乐”九宫格键分别对应的是S-7,R-7,K-5,L-5。

元旦送父母什么礼物好

元旦送父母什么礼物好-送贴心

父母长辈辛辛苦苦为我们劳累了一年。我们理应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一般到了父母这个年龄或许什么都不缺了,但是我们也要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敬意。如果你经济宽裕的话,不妨建议给父母送一款老人手机。

元旦送父母什么礼物好-送温暖

给父母送礼物要突出温暖,对老人来说,或者只有子女在身边时才是最大的温暖,所以如果有空的话,可以在节日里尽可能的回家陪伴在父母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着餐桌吃团圆饭,对于父母来说,这是元旦最好的礼物。

元旦送父母什么礼物好-送关爱

父母年纪大了,元旦送父母礼物一定要选择他们最需要的,比如:按摩椅,浴盆,剃须刀等,父母日常经常用到的东西,父母在使用时能够时常感受到子女对他们的孝心。

元旦送父母什么礼物好-送祝福

元旦代表了新的开始,没有什么时刻能比这个时候送祝福最恰当了。收到祝福是一件让人觉得幸福的事情,这个时候一定不要吝啬哦!如果父母信佛的话,可以带他们去寺庙去烧香,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事事顺心,身体健康!

元旦送父母什么礼物好-送真情

给爸妈的礼物要显示出诚意哦!真情是对他们最好的礼物,如果父母在年轻时没有拍过婚纱照,可以送他们一份婚纱券,或者送他们一对对戒,表达对他们真情的祝福。

元旦的来历是什么

每年阳历的1月1日为元旦,“元”表示开始,“旦”表示日,即“初识的日子,新的一年的第一天”。现在的元旦是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关于元旦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尧舜时期,还要从尧舜时期的禅让制说起,尧帝在位时,勤政于民,治理天下有方,深得百姓爱戴,但其子无能,所以将帝位让给德才兼备的舜,后来舜把帝位传给治水有功的禹,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

元旦有很多民俗习惯,比如吃团圆饭,拜年,新年贺词、贴对联,贴窗花、穿新衣等等,不过元旦和春节相比,重视程度上还是有差距。

元旦传统文化风俗

中国古代历代皇朝都会在元旦那天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现代习俗是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欢聚团圆、游乐赏花灯。

一、燃爆竹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就是年兽,经常趁人不备袭击人畜。

人们为了年兽,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元旦,春节等大型节假日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

二、换桃符

自古以来,神明传说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我国就有用桃木辟邪的文化传承,先秦时的桃茆(桃木柄笤帚),就传说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礼记.檀弓下》说:“君临臣,以巫祝桃茆执戈,(鬼)恶之也。”《周礼.夏官》说,诸侯盟会割牛耳取血,要用桃茆为镇物。《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取藏冰时,要用桃木做的弓和用棘制的矢进行除灾仪式。桃符的前身是桃梗和桃枝。《庄子》中记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加工以后桃枝也有相同作用。诸如此类的传说还有很多,可见古人就有对桃木的特殊信仰。

以前在元正日,每家每户都在大门悬挂桃木制的神荼郁垒画像,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元正前一天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如今一些专家经过考证认为孟昶的题词就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现代,换桃符的习俗延迟到了阴历元月初一,也就是春节前后更换。但是最初这一习俗是元旦时候做的。

三、饮屠苏酒

屠苏酒:唐人韩鄂《岁华纪丽·进屠苏》记载:“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苏而已。”韩鄂还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时纂要》中披露了这一预防瘟疫的屠苏酒方:大黄、花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两,乌头半分。他说将以上八味切细,装入深红色的口袋里,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来连口袋浸在酒里。全家从小到大,依次稍许各喝一些,一年没有病(古人初一即为元旦)。

董必武在他《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一诗中把元旦欢腾的聚会景象描写了出来: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四、欢聚团圆

新的一年到来,在外生活也好,在家劳动也罢。新的一年代表着新的开始,这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跟家人欢聚在一起,一同庆祝团圆。也正因为这样,国家在这一天也会放假,让我们有时间欢聚团圆。

    22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