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诗词大全>

羌村三首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梦荧分享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那么关于杜甫的羌村三首我们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羌村三首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羌村三首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羌村三首原文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⒀。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⒁。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⒂。

莫辞酒味薄⒃,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⒄,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⒅:艰难愧深情⒆!

歌罢仰天叹⒇,四座泪纵横。

羌村三首注释

⒀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⒁“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⒂榼(kē),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

⒃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苦辞,一作“莫辞”。

⒄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⒅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⒆这句就是歌词。“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不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⒇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作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哪得不叹?哪得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呢?

羌村三首

译文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羌村三首

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使一度空前繁荣的大唐王朝元气大伤,更给天下百姓带来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次年,长安陷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平民百姓一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旧历五月,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差点没砍掉脑袋,但从此肃宗便很讨厌他,闰八月,便命他离开凤翔。诗人此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这倒给诗人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

羌村三首

赏析

杜甫的《羌村三首》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公元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逃往四川,杜甫携妻儿逃至鄜州寄居在城北的羌村。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杜甫闻讯,立即只身北上,投奔李亨。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已沦陷的长安。直至次年(公元757年)四月,才冒险逃出长安,来到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任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触怒皇上。这年闰八月,肃宗命杜甫回鄜州省亲,实际是将他停职放归。经过多日长途跋涉,杜甫终于回到鄜州,与家人团聚。《羌村三首》就是他刚到家那几天所见所感的艺术写照。

《羌村三首》是一组事件连贯、主题集中的组诗。分开来看,各自成篇,合起来看,又是一个绾连统一的整体。

第一首写初见家人的情景。杜甫是傍晚时到家的。开头两句“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描写落日云霞,可知诗人到家的时间。“峥嵘”,本指山势高峻,这里借以形容“赤云”,因云屋重叠突起,状如山峰。“赤云”,指云为落日所映红,俗称晚霞。“日脚”,指夕阳从云缝中透出的光柱,好似太阳的脚。“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两句,写门庭破落。“柴门”,用树枝荆条编成的门,常借代贫苦人家,这里指杜甫在羌村破落的家。“鸟雀噪”,指归巢的鸟儿,在叽叽喳喳地乱叫。“归客”,回家的人,作者自指;“千里”,从很远的地方。诗人离家一年之久,几遭折腾,历尽艰辛,才到达家门。以上四句,写诗人刚到家门时看到的景物,勾画了一幅荒村晚景。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两句,写乍见时情态。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命危浅,朝不保夕,杜甫离家在外,久无音讯,家人早就悬心吊胆,怕他难得生还。现在诗人突然出现,妻孥先是不敢信,不敢认,感到诧异、吃惊,等意识到确是亲人归来,神志才渐渐安定,自然是喜出望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这里由“怪”到“惊”到“拭泪”,准确地写出了妻子一瞬间复杂、急遽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了乱世离人的心理状态。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两句,写内心感慨。“世乱”二字,概括了当时社会战乱的特点,揭示了自己遭飘荡的原因。“生还”,即活着回来;“偶然遂”,即偶然如愿而已。“偶然”二字,内涵极为丰富。杜甫从陷落叛军之手到冒险逃出长安,从触怒肃宗到放归返家,历尽风险艰难,竟能生还,实属侥幸、偶然。这里深刻地表现了劫后余生之人的内心痛楚,也诠释了妻子“怪我在”的原因。由此可知,“偶然遂”三字正是本篇的感情出发点,诗中一切描述,皆由此生发。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两句,宕开一笔,以邻人的同情叹息,作侧面烘托。诗人回来了,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北方小村,围墙很矮,邻人能凭墙相望。他们不忍心打扰杜甫一家人刚得到的团聚,只站在墙外观望,深表同情。他们之中,也不乏有亲人在外,可能还没回来,看到杜甫生还,触景生情,都为之感叹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两句,写夫妇相对久坐、信疑参半的情景。夜深了,夫妻对坐长谈,一支蜡烛不够,再点上第二支。诗人长期飘荡,偶然生还,虽大喜过望,仍不免心有余悸,生离死别的种种痛苦还威胁着他们,以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疑惑是梦中重逢。夜深人静,烛光朦胧,渲染和强化了梦幻的氛围,与人物恍惚的心情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使这首诗的结尾摇曳生姿,韵味无穷。

这首诗短短十二句,从傍晚写到深夜,从室外写到室内,表达了诗人初到家时悲喜交集的心情,深刻揭示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心灵创伤。

组诗的第二首,写回家后忧闷难解的痛苦心情。开头两句“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总写心情之愁闷,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诗人当年不过四十六岁,只因忧愁国事,心情抑郁,才自感未老先衰,故曰“晚岁”。“迫偷生”,被迫苟且活着。这是乱世中人常有的感觉,因为在那种社会里,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过一天算一天,活着就像是“偷”来了日子,年纪大一点的人,尤其会有这种感觉。诗人九死一生,偶然生还,当是不幸中之大幸,但想到今后的时局,想到自己被迫闲居,不能报效朝廷,即便回家团聚,也觉无聊寡欢。“还家少欢趣”正是诗人忧国忧民心态的生动写照。

三、四句“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通过对娇儿天真情态的描写,反映出诗人愁苦的容颜。此二句,历来有两种说法,主要是对“复却去”的理解有分歧。一说孩子喜父归来而绕膝偎依,但见父亲愁眉苦脸,心中不悦,于是又畏而后退。另一说认为孩子缠身,是恐怕父亲又要离家出走。从“却”的本意(却:退却)和诗的'情感来看,应以前者说法为妥。这是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虽有娇儿绕膝的天伦之乐,但总敌不住各种忧愁的袭击,内心十分苦闷。

接下来四句:“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前两句回忆一年前诗人初来羌村寄寓的时候,正当炎夏,常爱在池边树旁漫步、乘凉。后两句则写眼前情景。西北早寒,闰八月已是“萧萧北风劲”了。这是晚秋景色,插入此景,渲染了诗的悲凉气氛。这时诗人想到一年来时局的变化和眼前自己的不幸遭遇,不禁忧从中来,越想越难过,内心被各种忧虑煎熬着。这里,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最后四句:“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前两句是说幸亏知道禾黍已经收割,想到可以用它来酿酒了,于是觉得酒好像已从糟床流出。“赖知”和“已觉”均属料想之词,是诗人借酒浇愁的一种设想。后两句是想象酒已酿好,姑且拿它来安慰自己的晚年(迟暮)。这里,诗人强自宽慰,更见其忧闷的深沉。

这首诗紧扣“少欢趣”来写,“迫偷生”和“煎百虑”是全诗的重心。写的虽是家庭琐事,却表现出诗人时刻以国家人民为重的精神,小中见大,亲切感人。

组诗的第三首,写邻里父老登门拜访的情景。开头四句:“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这首诗也是先写外景,描绘了乡居的真实风貌。第二句中的“客”,指邻里乡亲,即第一首中的“邻人”。为什么要驱鸡上树呢?据说古代北方人养鸡,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带,养在树上。“驱鸡上树木”,就是赶鸡回窝,鸡就不叫了,这才听见敲门声,交代有客来访。

中间八句:“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前四句写父老携酒慰问诗人。后四句通过父老的话语,反映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父老的言行,诚挚淳朴,使杜甫深受感动,于是请求为父老唱歌作答。

最后四句:“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这是写诗人的慨叹。“艰难”,指在乱世中,父老们的生活很艰难,这点酒来之不易。面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诗人既感激,又惭愧。他本是朝廷命官,未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深感愧疚。结尾两句写诗人为父老歌吟,一曲歌罢,仰天长叹,四座的人都禁不住热泪流淌。这里包含着多少难言的苦衷! 此刻,诗人的心和父老的心沟通了,他们的感情共鸣了,全诗就在慷慨悲歌、宾主感情交融的气氛中结束。

《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取材于诗人的几个生活片断,虽没有正面描写时事,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中的社会现实。诗中对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表示了深切的关注,抒发了对国事的忧虑之情,也反映了诗人与邻里父老亲密无间的淳朴情谊。全诗内容深邃,感情沉郁,语言质朴精当,确是绝妙好辞。

    2128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