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赠从弟·其二》为魏朝词人刘桢所著。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赠从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赠从弟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
注释⑴亭亭:高耸的样子。
⑵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⑶一何:多么。
⑷惨凄:凛冽、严酷。
⑸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⑹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⑺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二。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赠从弟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赠从弟
鉴赏本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赠从弟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赠从弟(其二)》。
2.了解建安时期刘桢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描述法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语言体会词作的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二、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三、解读课文
1. 诵读《赠从弟(其二)》
(1)学生通过范读视频,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做背诵指导。
2. 诗文注释
从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 罹:遭受。
凝寒:严寒。
3.联系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4.内容研讨:
(1)教师提问:
a. 《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哪句??
b.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c. 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哪些句子?
d.诗歌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a.“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c.“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
d.“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教师总结:纵观全诗,诗人运用松柏这一形象来勉励从弟,通过对风雪的描写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整首诗声色俱佳,极富有气势,充分的体现了其“仗气爱奇”、“壮而不悲”的特色。
四、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课后查询有关建安七子的相关资料。
自我问答:
问:如何理解诗歌第一句的写法?
答:诗歌开篇就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前半句仅仅交代了松柏的挺拔,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写谷中瑟瑟寒风,不但交代了环境的恶劣,同时一下子就将松柏的形象烘托了出来,更生动的体现了“亭亭”二字的效果,显得极有声势。这种先交代主体再写背景的逆反写法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突兀撑青穹”的雄伟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