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诗词大全>

张籍的诗和译文和解析

小龙分享

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唐朝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张籍的诗和译文和解析,来欣赏一下吧。

张籍的诗和译文和解析篇1

朝代:唐朝|作者:张籍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古诗简介

《征妇怨》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古诗。全诗以汉喻唐,描写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用词简练,情思婉转。

注释

①没:覆没、被消灭。

②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③依倚:依赖、依靠。

④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⑤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黯淡无光,没用处。

赏析/鉴赏

在古典诗词中,良人从军、征妇哀怨是一大习见题材。张籍《征妇怨》却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辽水,即今东北辽河,于辽宁营口东南入海。诗歌开门见山,点明征妇怨毒所由。诗中“全没”二字,力过千钧,从战况惨烈,伤亡惨重中突出事件的典型性,从而生发出征妇哀苦情感。“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招魂葬,旧时风俗,由于无法收尸入殓,生怕亲人灵魂不知所归,于是高声呼唤亲人姓名,招引魂兮归来,并以死者衣冠葬入棺木。诗题是《征妇怨》,诗人却视野开阔,勾勒出一幅场面浩大的“城下群哭图”,由面及点,迂回入题。“白骨”二字,读来触目惊心。骨骼支离,抛荒野,如在目前,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读此句可联及王粲“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七哀诗》),杜甫“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一并玩索。“家家”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暗承“全没”,以哀哭号呼的普遍性,强化了悲剧气氛,为下文征妇之哀作好陪衬。

然后转入正题,引出主人公“征妇”。“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本应承上,直抒哀痛,诗人却横挽逆插,宕开一步,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的舒心光景。有此铺垫,波澜顿生。平凡生活,竟成奢望。面对现实,向往破灭,于是逼出下文“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夫死何以依靠?子生何以哺育?欲死则遗腹有子,求生则衣食无着。在家家痛哭之中,诗人择取这一特定家庭,主人公生既不愿,死亦不得的悲惨境遇,在众多不幸家庭中酷烈尤甚,体现出事件的典型性。如是“夫死战场子在腹”,则悲剧气氛,相差何止千里。结语以“昼烛”自喻,不仅以白昼烛光之多余见出痛不欲生情感,更以烛光之暗淡无光、摇曳不定展现出主人公的惨淡心境,动荡生计。设喻新颖贴切,内涵丰富。清人刘熙载《艺概》曰:“白香山乐府与张文昌王仲初同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旷而彼峭窄耳。”“峭窄”二字,正见此诗特点。所谓“峭”,即情感激烈,指斥分明,不作温柔敦厚之状,但尽锋芒毕露之致。诗歌以小见大,以征妇的哀哭无告,严厉抨击了唐室不恤民情,战争频仍。反战情绪之奔流腾踊、仁政思想之深厚诚挚,洋溢于篇章之中。所谓“窄”,即篇章精短,不加发挥。将丰富的内容凝聚压缩于短小的篇幅之中。为此,事件必须典型突出、结构不得枝蔓衍生,造语务求精警凝炼。这一切都在此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此诗虽是小诗,但谋篇布局转折多变。由群哭场面转至独哀镜头,以大衬小。又以向往转至现实,以乐衬哀。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结构之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张籍的诗和译文和解析篇2

朝代:唐朝|作者: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古诗简介

《酬朱庆馀》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赏析/鉴赏

由于朱庆馀的赠诗《近试上张水部》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籍的答诗也是如此。

诗的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章写得好,但还不够自信。“越女新妆出镜心”,越地出美女,而朱庆馀恰好又是越州人,这简直是天缘巧合,作者把朱庆馀比做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这一句,表面上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是说朱庆馀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自然是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第二句“自知明艳更沉吟”,表面上是说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实则是说朱庆馀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赏识。诗的后两句,紧扣“更沉吟”三个字,针对朱庆馀的疑虑,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齐纨未足人间贵”,“齐纨”,齐地产的白色细绢,异常精美,自古有名。这句表面是说,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齐纨”,在这里比喻表面的、花哨的东西。整句是说,表面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庆馀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人。便自然引出最后一句“一曲菱歌敌万金”。

《采菱》古曲,是高雅的曲子。《襄阳耆旧传》:“宋玉对楚王曰:‘中而曰《阳阿》、《采菱》,国中和而知之者数百人。’”《淮南子》:“歌《采菱》,发《阳阿》,鄙人听之,不若《延露》、《阳局》,非歌拙也,听各异也。”而乐府古题有《采菱曲》,以此为题创作者甚多。在这里,作者用“菱歌”比朱庆馀的文章。这句紧承前句,说朱庆馀的文章写得好,很有价值,作者本人非常赏识,榜上有名是没有问题的。两句结合起来,作者除回答了朱庆馀的疑问以外,还肯定了朱庆馀的德行文章,说明朱庆馀不是一个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人。同时也流露出了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自然,作者喜欢奖掖后进、爱惜人才的品质也表现得非常充分。在艺术上,这首诗也很有特色。通篇用比拟的手法,把自己的意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饶有机趣。朱庆馀的原诗就很巧妙,他向官水部郎中的张籍探问对自己文章的看法,自然不好明说,明白说出不仅不恰当,也不能够显出自己的过人之处,于是他把自己比做一个精心打扮、准备去拜见公婆的新妇,巧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同时再一次显示自己的才华。张籍用同样的手法,巧妙而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意见。首先是对朱庆馀的品德文章作了肯定,然后回答了他的疑问。

该诗表达含蓄蕴藉,趣味横生,当人们透过它的字面意思而体味到它的内在含义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当然,这两首诗如果单单看作是闺情诗,也是很成功的。结构上,全诗四句,浑然一体,结构谨严。前两句针对朱庆馀的原诗,首先肯定了朱庆馀的人品文章,指出他虽自负才华但仍信心不足;三四两句紧扣“更沉吟”三字,一方面回答了朱庆徐的疑问,另一方面对朱庆徐的文章作了高度评价。全诗前后连贯、脉络清晰,也饶有兴味、耐人咀嚼。

张籍的诗和译文和解析篇3

朝代:唐朝|作者: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翻译/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心事仿佛永远说不尽,又怕匆匆写出的信表达不尽自己的情意,捎信人即将要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看看有没有诉说完自己所有的心事。

注释

(1)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2)行人:指送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秋思:秋日里的思念。

(5)洛阳:我国古都之一,位于河南西部

(6)作:写

(7) 见:现

赏析/鉴赏

这是表达思乡情怀的作品。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思念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张籍的诗和译文和解析篇4

朝代:唐朝|作者: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古诗简介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此诗具有双层面的内涵,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全诗以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态度,语言上极富民歌风味,对人物刻画细腻传神,为唐诗中的佳作。

翻译/译文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注释

⑴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吟:一种诗体的名称。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

⑵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⑶缠绵:情意深厚。

⑷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

⑸高楼连苑起:耸立的高楼连接着园林。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起:矗立着。

⑹良人:旧时女人对丈夫的称呼。执戟:指守卫宫殿的门户。戟:一种古代的兵器。明光:本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宫殿。

⑺用心:动机目的。如日月:光明磊落的意思。

⑻事:服事、侍奉。拟:打算。

⑼何不:一作“恨不”。

张籍的诗和译文和解析篇5

朝代:唐朝|作者:张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古诗简介

《没蕃故人》,唐代张籍所做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叙事,颔联写不知故人消息,颈联用一组特写镜头,想象全军覆没后的惨景,尾联情真意切,诚堪呜咽。全诗不着议论,但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没蕃故人和唐军将士的深切同情,而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国事的忧虑亦隐寓其中。

翻译/译文

前些年你还守卫着月支,后来在城下与敌恶战全师覆灭。吐蕃和中原从此断绝了消息。是死是生从此都永远别离。全军战败后,遗弃的营帐无人收拾,只有逃回的战马还识得残破的军旗,有心祭奠你,又疑心你尚活在人间,此时只有遥望天涯而哭。

注释

①戍:征伐。月支:一作“月氏”,古西域国名,此借指吐蕃。

②没全师:全军覆没。

③蕃汉:吐蕃和唐朝。

④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

⑤残旗:残留的军旗。

赏析/鉴赏

蕃,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在今青海、西藏一带。当时唐、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作者的这位老友在一次战争中身陷吐蕃,生死未卜,下落不明,作者就写了这首诗深切怀念他。

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他深深想念这位朋友,料想其已死,想奠祭;但又存一线希望,希望友人还活着。巨大的悲恸在这无望的希望中体现出来。全诗语真而情苦,“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一句形象描写战场的情景。

唐代边帅隐匿败绩不报的情形时有发生,“前年”全军覆没而是人至今才得知闻,其间颇令人玩味。而本篇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人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

    191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