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概论
人们知道,不是每个会唱歌人,都能称为歌唱家,每个会写字的人都能称为作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摄影艺术概论的小部分介绍,供大家参阅。
摄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摄影艺术是从绘画艺术脱胎而来的,就象电影是从摄影脱胎而来的一样。就连摄影的创始人也是一位画家;摄影史料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法国达盖尔氏,以善画著名。绘画剧场景幔明暗向背,酷似真景。尝因绘画取形,难肖实物,欲考求摄影法,辅助画理。实验多方,迄无功效。在1825年间,同国中有德麦(J· Baptiste Dumas)氏,为著名之化学家兼政治学者,一日授课方毕,有一妇人请见曰:先生博学多能,景仰久矣,今来相访,有一疑问,求为解决。妾夫曾为画家,现欲以暗箱所现之影,摄之而留于它物,不便混灭,是果为可能之事乎?仰其所事者,为狂人之梦想乎?德氏答曰,事虽奇特,然他年学术渐进,安敢逆料此事之终不能成功。但专心考学求理,由未知以求其可知,亦学者就有之事。夫人以狂人目之,无乃所见之未得其当欤。’此妇人,即达氏之妻也。由是追想达氏当年,专心一志,期以必得,其累日管管之态度,可推而知之矣。”这段故事讲的是达盖尔的苦心追求。
后来达氏又与尼普斯氏合作,终于在1839年2月被法皇赐以发明奖,并定于1839 年为摄影术发明年。后来又为画家作画所用,如早期的绘画派摄影艺术就是其例。由于艺术是相通的,互相借鉴,除绘画外,其它艺术也不断向摄影艺术渗透,这就是摄影艺术的发展史。
绘画艺术对摄影的影响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视觉艺术,同属于二度空间的视知觉表现,摄影,至少可以在十个方面从绘画中得到借鉴,因而,画家学摄影可以事半功倍。
一、关于形状的表现
形状是眼睛所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形状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如果在某一个特定的点上看三维物体,要视点不动,只能看到物体的一半,绘画、摄影和眼睛一样只能摄取物体的半面,不可能是该物体的全部轮廓线。
绘画在表现形状时,普遍利用简化原则,这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简化.把原来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创造出一个人们似乎从未见过的新的外在形式。这种新的,奇特的甚而是抽象的形式,都没有背叛该物体的本质,只是以一种扣人心弦的新奇性和具有启发作用的方式,进行组合。
在艺术创作中有一种“节省律”,绘画也是遵循这一原则,摄影创作也是一样。表现的形式是原物体的简化。但是,当经过简化的图像呈现在观者面前时,它们传达的某种意义,又远远超过该形式所表现的自身的意义。如《画册》第86页乌江的《母子》,除了两个人物,别无他物. 再如《画册》第179页杨静的《套马手》巧妙的利用节省律,没有见到马群,却感到马群存在.
二、绘画构图对摄影艺术创作的影响
绘画构图的基本原则是简化,将要表现的物体从大千世界中,从复杂的环境和背景中简化出来,呈现在画面上。没有简化就没有艺术,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义的东西从大量无意义的东西中提取出来。
摄影取景框与画框的作用和功能是同样的。简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部分画家所要表现的东西,只能用某种十分复杂和微妙的构图来实现,这种构图如果没有可以暗示它的东西就无法叫人看懂。比如,有构图,只有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才能看懂它,才能抓住它的主题,因为不是每一幅画都允许观者随意地倒着看或斜着看。如89年第7期《摄影世界》的封面《小金鱼》,倒置的酒具,只有绘画才可能有这样的随意性,摄影创作用了它,就显得别致而新颖。
绘画的构图,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以现实事物的形式构成,就是再现客观事物的形式;一种是创造的形式构成。就艺术创作来说 ,现实事物的形式,无论具有如何优秀的构图。都会降低自己的审美价值,在欣赏时,人们很容易一下子就被其中的再现成分所吸引,以致忽略了构图中的意义。比如说,一幅精美的工艺品,或一幅无须增减的风景画,或一幅美人图,首先被吸引的不是绘画艺术的价值,而是现实事物的价值,这也是摄影最容易出现的构图形式,而创造的形式构图,如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抽象派画家的作品,它的形式就向观者提供了审美情感的捷径。因此,有个性的画家在创作构图时,首先想到是简化。简化不仅仅是去掉细节,而且对“剩下”的再现形式加以改造,使它有意义,有情感。如果摄影创作就是巧妙的利用了绘画构图的第二种构图形式,就会大大提高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如《画册》第67页李荣生的《赶集去》,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西画的构图与中国画的构图,还有着不同的特征。西方画的构图,基本上属于建筑式构图,有基底,躯干,顶端,稳健庄重,下重上轻,在格式上与摄影取景框相似。如《画册》第95页陶雅的《白桦秋色》就有西方油画风格.中国画构图灵活多样,有的象植物上大下小;有时象垂柳悬蔓,有的象婉蜒藤萝,不知根部在哪里。在格式上也多种多样,有条幅,有横幅,甚而没有边框,大片空白表示无限的空间。
由于照相机取景框的结构,更接近于西方画的表现特征,因而,大多摄影作品的构图形式与西画靠的近,但由于民族的审美趣味的驱使,有些摄影家,有意学习中国画的构图形式。不过不管怎么样,摄影构图还没有完全自成一个体系,能甩开绘画的影响。如《画册》第110页范武茂的《雪映苍松》,采用中国画的横轴构图.144页,陈福强的《锡林郭勒的冬天》让人联想到《清明上河图》
三、光与影的处理
在光与影的处理上,中国画与西方画有着不同的表现方法。中国画的光与影处理是全方位的,没有阴影,只有边线。西方画也有这样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开始是把物体描绘成一种具有两种同质的色彩和亮度的物体,类似中国画的单线平涂。后来才分别增加了光线照射和阴影,增加了层次表现。迄今,各种画派仍然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些方法也都直接渗透到摄影艺术表现上。就西方画主流来讲,仍是注意光线产生的空间效果的表现。而摄影也是接近西方画的表现方法。首先是相对亮度的表现。
相对亮度是比较出来的,一块黑色的天鹅绒,虽然能够将照射到它上面的光线几乎全部吸收,如果把它置于强光下,其亮度仍会比一块放在黑暗处的白手帕亮。而且它的影子还会表现出来。一块白手帕,看上去是不是白的,并不在于它反射到眼睛中的光线的绝对的量,而是取决于它所在的特定时刻或环境所形成的整个亮度梯度中所占的位置。在绘画中使黑白比例搭配,由最亮到最暗的分布,都以亮度值的相对性展示的。绘画用光的随意性为摄影用光带来了启示。为了表现白中之白,黑中之黑,从单一的自然光发展到利用多灯照明。多灯照明,并不单是追求照度值,而是平衡其相对亮度。
其次是照明度,没有照明,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照明,在绘画的表现中是极其复杂的,为表现各种物体的不同质,往往要靠不同的照明度将它们表现出来。图和底的分离,往往也要靠不同的照明度。摄影造型,对照明度的选用与配置与绘画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第三,用光线处埋空间效果。我们所以能从绘画的画面上感觉到物体三度空间的存在,就是因为物体有一定的密度梯级。在绘画中,要想把一个具有复杂形状的物体表现出来,就要使它的轮廓线与它的亮度分布互相配合,以便产生一个空间层次。在绘画处理中,明亮度与空间定向之间的这种关系,常常通过摄影和自身阴影的暗度与方位来表现。如《画册》第161页周大力的一组黑白照,巧妙地利用黑白片的感光宽容度,使整体色调黒中有黑,白中有白,层次丰富.
绘画的“用光”是值得摄影借鉴的。绘画很少出现混乱的光线方位照射,而摄影常常出现多光源混乱投影。这在电视摄象中也常见。
要想使整个区域的分布达到一种简化的效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只用一个光源,在反面设反光屏。然而,人们在摄影时却总是习惯于利用几个光源,其意图旨在于避免黑色阴影,使其产生比较均匀的照明亮度,由于几个光源可能出现干扰,不仅是杂乱的投影,更主要的是各个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形状令人难以理解。因此,摄影者必须设法分清多光源中的主次,以表现出空间效果。
第四、阴影。
阴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自身的阴暗面,有人称为“阴光”,一是投射阴影。物自身的阴影,能够表现或衬托出物本身的形状,空间走向以及它与光源的距离;投射阴影是一个物体的影子投射到另一个物体上。它有一种能够发射“黑暗”,的能力。比如一所高大建筑的投影能将许多景观遮住,一座大山的阴影能遮住整座村庄。要想使阴影的象征意义在绘画艺术中得到积极的应用,画家非常理解造成阴影及处理阴影的情势。一般说,一个人不应被另一个人的阴影所遮盖,画家所绘制的阴影,有时超出了眼睛所能理解的程度,需要理智地去理解,如果投射阴影的物体不在画面之内,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在摄影中这种情况更多,这也是需要摄影向绘画学习借鉴的地方。如有些人站在树荫下,虽然树没有进入面,但阴影进来了,拍照时没有引起摄影者的注意,待拍的照片出来后才意识到。可是影子又是不可缺少的,是创造三度空间的条件。根据影子服从透视变形的原理,或集聚。或扩散而创造出空间,时间,方位等功能。
第五,“无光无影”的画对摄影的影响。
中国画是一种“无光无影’的画,就是在画面上的景物,无法辨认光是认何处投射来的 。这些画,把人物的头发涂成黑色,其它部位都是用线条勾勒,即使着色,也是单色平涂。由于这种中国画长期培养出来的审美观念,对摄影作品中的“阴阳脸”,很不习惯,迫使一些人像摄影家,采用多灯照明消除阴影,消除立体感。这种视觉一致的光线,与实际投影不一致,没有明暗对比,缺少空间感,这是摄影家的一大困难。这种无空间的多灯照明也受电影、电视的影响,虽然与事实不符,但人们喜欢它。所谓“大平光亮堂堂”在现代画中,光与影的处理有着极大的随意性。这一点,是绘画向摄影学习的,如许多画家模仿摄影的中途曝光。色调分离的技法所出现的效果,创造一些”无光无影”的绘画作品。如157页赵云东的《静谧》基本无光无影.没有明确的光位的天空散射光. 再如《画册》第201页王晓东的《乡村掠影组照》均属无光无影,但可以表现出景物的质感.
摄影家的智能结构
摄影也一样,不是每个会照相的人,都能称为摄影家。许多年以前来,《大众摄影》,相继多次举办全国少年儿童摄影作品大赛,每届都有数以千计的作者,成千上万幅作品,其中获奖得主数百人。最小的只有七岁。我仔细地研究了其中的一些作品,尤其是获奖作品,如果把它们放在成人作品中,很难看出有多大差别。但仍不能称为摄影家,这只能说科学的发展使摄影技术距离拉近了。摄影是靠照相机,只要会按快门,男女老少都一样。但作为艺术创作,就不那么简单了。摄影艺术是摄影家情感的表达。要充分表达出情感,就不那么简单了。
当前在摄影创作上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缺点,没有特点,在技术上四平八稳,在表现上墨守成规,大的数作品像出自一人之手。
因此,就需要是提高摄影家的素质,完善摄影家的智能结构。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风格。
摄影家的智能结构,大体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知识面。知识是基础,无知则无能。这里说的知识面,至少应该包括两个面:
摄影知识,即本门业务知识:包括摄影光学、摄影色彩学、摄影技术、技巧、摄影造型(包括构图和用光)包括计算机加工;理论知识,包括摄影史、摄影分类知识、摄影风格、流派以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现代形势,当前国内外的新技术、新潮流。总之,要了解摄影范围内与相关知识的古今中外。
相关知识,如绘画、文学、诗歌、美学、音乐甚至天文地理。摄影家应是“杂家”。知识越多,越自由,知识多了是乘法,知识少了是加法。
第二个层次是智力。智力是摄影家各种基本能力的综合。心理学用以表示智力的相对量数叫做智商。以智商100表示正常智力,智商低于100者,智力低能;高于100 者称智力较高。作为摄影家,他的智力,就不单纯是智商的问题,而是要训练一些特殊的能力,否则他就不能不同于普通人。
摄影家的智力应包括观察力、发现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彩色分辨能力、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筛选能力、构成能力、综合能力。开发智力,是本书讨论的重点,目的在于提高摄影家的专业智力,从而进入第三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创造力。也是本书的落脚点,创造力是高超技术与艺术灵感的综合。
三个层次构成一个智力结构的金字塔。但理论与实践毕竟是两回事,正确的理论有如渡河的工具,灵感在大河彼岸,摄影技术给您提供桥,桥是直径,可以直接到达,简便易行,但会聚者多,少年儿童摄影家也从这个桥上走,故都挤在一条狭窄的路上,常常发生“撞车”。艺术理论给您提供是船,船是靠自己摇橹,撑帆,掌舵。可能有急流、旋涡,甚至有风险,只有少数智勇者才敢于涉此,但可以自由选港。有句古训,“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尤其深者见蛟龙。”
摄影创作,不仅仅是照相机的技术操作,也不仅是知其妙,更主要的是用其妙。摄影家必须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少年儿童摄影家也看不到的东西。若如是,就不仅知一家之言,并将其作为模式,而是要知百家之言,各种技巧。知识越多越好。我们通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达到“师无师”,“法无法”的境界。如果搞一脉相承,必然出现一脉相通,就不会有个人风格。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的灵性象被泯灭了。
每个智力健全的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家,但不等于每个智力健全的人都是摄影家,摄影家其所以之为摄影家,他必须能创作出摄影艺术作品。必须具有艺术才能。
才能是什么?才能是通过长期专业训练和艺术创作实践形成的,他可以不象有些艺术活动,靠先天赐予。每一位摄影爱好者,只要勇于实践,并能在实践中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你是生活在海上的一只海鸥,你就继续练飞,如果你是沙漠上的一匹鸵鸟,你就继续练跑,切不可邯郸学步。
有了才能不等于有了成就,要想取得成就,还有两点不可少:
第一点:群体意识。摄影家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有两个方面的联系,一方面是继承关系,来自师承与前人,同行的影响。人才学称之为“人才链”,现在也人叫它人脉。另一方面是天时地利,应时顺势,面对现实形势。学摄影要成才成家,“天才、勤奋、名师指导、机遇”四者不可缺一,只不过这里的“天才”,不是指天生一个好嗓子,而是指“专爱”。
第二点:自我意识。摄影家有三条生命,一条是生理生命,一条是艺术创作生命,一条是作品的艺术生命。
生理生命和所有的人一样,取决于身心的健康程度,但作为摄影家,他的心理素质与常人不同,当他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是物我两忘,没有杂念,没有杂念的人益寿。从古至今,艺术家多长寿。
艺术创作生命。古今中外,各个门类的文化艺术大师,老有所成者不乏其例,除黄翔的《十月螃蟹》完成于71岁外,郎静山110岁还继续进行摄影艺术创作。艺术的存在影响着生命的质量。艺术活动也会陶冶作者的情操。
艺术作品的艺术生命
这三条生命要靠摄影家的自我意识来维持,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艺术创作。我们在以后的各章中,所讲的大多内容,都是为了培养和发掘每个摄影爱好者的自我意识。有句话叫“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说的自我意识,不是自私自利,自高自大,更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自成一家,独树己见。
作者撰文旨在与同志共同探讨探索摄影艺术创作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后学者少浪费一些时间,走自己的路。
《内蒙古首府艺术摄影集—天地之魂》的出版为我们提了很多大作,这是一本经过精选的精品,是一部 “摄影艺术创作图解”是我们学习的好教材,如果能将《画册》中的800幅作品都读懂,就会成为一名完美的摄影家。因此我们向出版者,编者,作者表示感谢。
我们先打开《画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 “天地之魂”把我们立即带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如果你凝视几秒钟,如果你本是走马观花,你就会进入一种艺术境界,看到的水本是水,而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你看到的云,也不是云,而是生命之脉,生命之魂,就会得到升华,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你再往后看,请你凝视几秒钟,你将看到一个民族的气质,一个民族的精神,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随着正文的展开,我们将以《画册》中的作品作为图例。
摄影艺术创作的基本功
人们都知道,画家要有素描与速写的基本功,这两门基本功,几乎要画家练一辈子。歌唱家,戏剧表演艺术家,都要做到老学到老。偏偏有一些搞摄影创作的人,或者说有一些人,认为搞摄影艺术创作用不着什么基本功,当今相器材的发展,电子自动系统的控制,早已把老摄影家与新手,甚至与少年儿童的作品的距离缩短了。不错现代机械的发展,迫使技术贬值,这一点,从织布机诞生那一天就已经证明了。一台制钉机可以抵千百万个技术熟练的铁匠。但艺术不是简单地技术操作,艺术不产生同样的产品,艺术只有一个,其余的只能是它的复制品。复制品可以于千万万,获得艺术价值的只有一个,最初的一个。
最初的一个,需要用纯熟地技术,完美的形式,巧妙地构思。可以这样说,摄影艺术的价值,是具体的体现在摄影的技术价值上,技术越高,造型思路越宽,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形式就能随心所欲,艺术价值也就越高,高到别人无法模仿时,你就会成为个人风格的占有者。要想创造出有意境、有深度、有力度的艺术作品,必须有高超的表现技术。
过去有句话:“名作靠绝招”。尽管题材体裁一样,有绝招就能取胜。越是好拍的题材越需要绝招,绝招要靠技术。单纯地靠自动化,靠电子控制,不会产生好的艺术作品。只有最佳技术技巧才能创作出最佳形式的最佳构思。
最佳技术、最佳技巧,出自于基本功的训练,通常说的熟能生巧。这些基本功至少包括:照相机全部性能、造型的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