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其它健康常识>

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

晓琼分享

  当地震波遇到土质松软的盆地地形时,所发生的扩大效应称为共振现象。共振现象会使建筑物摇晃的更厉害。这时,若建物的结构不耐震,受不了摇晃,就会发生倾斜或倒塌。那么你知道地震有哪些危害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的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一起来看一看吧。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地震很对建筑物的危害

  建物倒塌的原因

  1。老旧建筑物防震力不够。

  2。一,二楼挑高,造成载重不足

  3。结构支柱水平撑持力不够。

  4。建筑物基础有特殊状况。

  5。使用维护不当。

  6。结构不平衡,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力不足。

  7。采长向无墙设计,耐震度较差。

  8。建物盖在松软的土地或地质敏感区。

  9。底部楼层无足够梁柱支撑的开放空间。

  大部分的地震都是因断层移位引起的,这种活动断层,会在某特定的时间错动,,建筑物应避开这些地质危险区。

  在起造建筑物时,要避免地质不良的区域,如断层带,新生地,冲积层,悬崖,坡地,河岸,沼泽,池塘等回填土,考量其地层特性,因其和地震强度有密切关系。

  防震建筑技术

  墙,柱,梁,板是建筑物的骨骼,绝对不可任意改变。

  常见的防震建筑技术有:强化混凝土墙和支柱,加深地基和接头,加强建物防震功

  能,在大地震时,摇晃的结构体压力,可从横梁转移到直柱,使居民安全无虑。

  地震震级和基本烈度

  地震的强烈程度用震级表示,震级是根据震源(地壳断层错动处)释放出的能量来确定的。国际上普遍应用里氏震级。受地震影响地区的地面和各类物受地震影响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处的地震烈度量大;离它越远,影响越小,烈度也越低。中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度来表示。在1~6度时,一般的物不受损失或损失很小;而在10~12度时,对物的破坏性甚大,即使采用重大防震措施,也难确保的防震措施主要应用于6~10度地区。各国都编制有本国的地震烈度区划图。区划图上所标明的烈度为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一般场合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防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称为设防烈度。中国《工业与民用抗震设计规范》(TJ11―78)的修订本(以下简称《规范》),适用于设防烈度为6~10度地区的防震设计。《规范》规定:物的设防烈度,一般按基本烈度并根据物的重要性酌情增减一度。

  一般要求

  物的防震设计应尽量符合下列要求:

  ①选择对防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

  ②合理规划,避免地震时发生次生灾害(如火灾、爆炸等);

  ③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防震物体型简单,重量、刚度对称和均匀分布,避免立面、平面上的突然变化和不规则形状;

  ④保证物自重,降低其重心位置;

  ⑥不作或少作地震时易倒、易脱落的装饰物,对女儿墙、挑檐等应采取加固措施;

  ⑦在设计中提出保证施工设计的要求而采用较复杂平面,则各部分刚度不一,连接部位应力集中,容易遭受破坏,须用防震缝将物断开,分为若干独立单元。如平面虽为矩形,但高度不一,高差在6米以上,或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也应设防震缝将它分为若干个体形简单、的体型比较规整,布置比较均匀,层数不多,采用框架,宜采用框架-防震墙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是用防震墙来承受大部分地震荷载。防震墙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贯通全高,并采用横向和纵向防震墙相连的布置方案,但各防震墙间的刚度差别不宜过大。在框架房屋中,如果平面或立面形状较复杂或房屋各部分的结构刚度相差较大,须设防震缝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单元。框架的填充墙应尽量采用轻质材料,宜嵌砌在框架平面内,砌体要同框架柱、梁紧密连接。

  地震基础知识

  earthquake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下一页更多精彩“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

26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