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生活技能学习>购物知识>

老珠子的鉴别方法与品类介绍

春燕分享

  对于传世的珠子而言,珠体上以及孔道中都会有丰厚的包浆,这一点是任何经过细腻抛光工序或者人为刻意模仿都无法“媲美”的。那么对于老珠子你知道要怎么去鉴别才好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老珠子的鉴别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老珠子的鉴别方法

  看颜色:把玩时间越长,颜色越深

  一些材质的珠子会随着人们的佩戴、把玩甚至仅需搁置一段时间就会转色,例如菩提籽、松石、蜜蜡等。对于这一类珠子来说,颜色也是分辨它们新老年份以及质地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尺。对于这些能够转色的珠子而言,通常是质地越密实,最终出现的颜色就越鲜艳。颜色的挑选不单可以辨别新旧,还可以区分优劣,因此,尤为重要。

  把玩时间越长,珠子的颜色会越来越深,质感会越来越润泽,并且,对于菩提籽、松石一类的珠子,这种变化是非常快的。一开始颜色会随着佩戴越来越深,菩提籽会变得红润、松石变成深绿色、蜜蜡变成枣红色。随着颜色的变化,珠体本身也会产生变化。珠体表面由于长年的佩戴,会产生丰富的包浆。孔道和珠子表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这两方面的变化是与颜色的转变成正比的,颜色越深,磨损就越厉害,包浆也越丰厚。但是人为做色的珠子就不会产生相应磨损。

  颜色是视觉上的第一感受,也最容易受到蒙蔽3单纯的从颜色上来说,是无法区分珠子的新老的,一定要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理性地做出判断。就个人的经验来讲,笔者在挑选传世的老珠子时,首先会观察它们的磨损情况以及佩戴痕迹,其次是外形,再次是颜色。笔者认为,颜色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同样是老珠子,那么颜色好的一定比普通的更有收藏价值,但是从判断新老的角度来说,它不应该排在第一位。

  看孔道:各地磨损程度应统一,孔口需润滑

  辨别珠子的新老,孔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从珠子孔道中判断打孔的大致年代以及所使用的工具。大部分消费者都知道以孔道辨别珠子的新老,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以大小辨别新老的层次上,这就给造假者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众所周知,珠子经年累月使用后会产生严重的磨损,孔道会越变越大。这种磨损在造成孔道变大的同时,也会给珠体其他地方带来磨损。市面上有一些造假的珠子,仅仅将孔道扩大,然后粗略地做出一些磨损,从珠子整体来看,各个地方磨损程度均不统一,显然就是做出来的。

  用老蜜蜡来举一个例子:我们最常见到的老蜜蜡多数来源于西亚地区,在当地作为首饰使用,通常不用于把玩,所以这种蜜蜡磨损出现得很慢。此类蜜蜡佩戴时最初期的磨损应该来自珠子与珠子之间的摩擦,所以,珠体孔口两侧的磨损应该最先出现。由此便可推断出,两端磨损痕迹几乎没有的老蜜蜡,无论其孔道有多大,多数情况下是做旧的假货。

  紧接着出现磨损的地方,应该来自绳子与孔道内壁之间。孔道的第一个变化是变光滑,而且是非常非常的光滑,用一个词语形容的话,笔者先想到的是光洁如镜。第二个变化才是变大,如果是饰物中使用的老蜜蜡,由于佩戴时受力均匀,所以孔道圆且大。如果是长年使用或者把玩的老蜜蜡,则会出现橢圆或者钥匙孔形状的孔道。第三个变化非常的细微,也很关键,它表现在孔口:老蜜蜡的孔口通常会有微微的弧度,孔口边缘的触感一定是润滑的,磨损程度越大的珠子,孔口越润滑。如果孔口两侧已经被磨损成为明显的斜面,但孔口还有些划手,那么必是做旧无疑。

  有些情况下,小孔道的珠子也并非是新珠子。我们在前面说起过一些西亚、印度等地出产的珠子,它们不是以传世的形式存在的,大多数来源于遗迹或者墓葬之中。也就是说,它们被佩戴使用的年头很短暂,但其历史时间很久远。这类珠子大多数是小孔,但由于当时的钻孔技术原理是依靠钻具借助石英砂一类的研磨介质进行钻孔的,所以内壁十分的光洁,可以说有一些珠子在被制作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老孔道”了,孔道中就已经有包浆了。因此,仅仅依靠孔道的大戏哦啊来区别珠子的新老是很不科学的,我们看的是磨损而不是尺寸,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珠体外形:珠体磨损自然流畅

  珠子的外形也是判断其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珠体的外形代表了一个时间段内人们的偏好,也代表了制作珠子的工艺水准。其次,珠体随着长时间的使用而受到磨损,在形状上有所改变,这种变化很难效仿。因此,外形也是判断新旧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制作工艺角度来看,最先出现的珠子应是类似于扁片形状的,这是在石器时代就有的,属于原始形状,然后是算盘珠形,再次是管珠、桶珠一类,最后是圆形。这与制作难易程度有关,倒角切圆的技术最难,因此,以这种工艺制作的圆珠在清中期时才出现。但是,圆珠绝对不是那个时候才有的,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聪明才智,可以用摇制研磨的形式来制作类圆形的珠子。这两种圆形珠子,在外形上仅有微小的区别,但年份相差甚远。

  此外,这种磨损是人为效仿不出来的。珠体上面磨损的弧度是非常自然流畅的,不像人为制作的那么死板。总体来说,老珠子珠体的外形要看之流畅,抚之润泽才对。

  磨损痕迹还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进行分辨,真正的磨损是在佩戴过程中产生的,是珠子与珠子之间相互挤压摩擦形成的,因此这样的磨损是非常光洁的,通常不会有任何划痕。而人为制作的磨损,是靠研磨工具打磨而成的,即使经过了细腻的抛光,也会有当时打磨的痕迹,在放大镜下尤为明显,消费者可以此分辨。

  老珠子的工艺

  一:红、黑玛瑙涂上可形成白色线条涂料加热。

  二:未处理天然玛瑙涂上碱性化合物;加热使之「白化」,涂上加热后可形成黑色线条纹的硝酸铜,加热制成。

  三:天然玛瑙涂上涂上加热后可形成黑色条纹的涂料,加热制成。

  四:天然玛瑙涂上碱性化合物,两端不涂涂料,加热形成中段的完全白化。二次在中段涂上硝酸铜,加热制成。

  五:未处理玛瑙涂上碱性化合物、硝酸铜,两端不涂涂料,加热1次制成。

  世界老珠子的品类

  一、埃及地区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范围内起源最早的文明之一,古埃及也是最早制作玻璃珠子的地方,我们熟知的费昂斯珠便是埃及地区制作的。

  费昂斯项链

  埃及地区制作的珠子丰富多样,使用的材质也非常繁多,但最出名的莫过于费昂斯珠。费昂斯珠是由埃及地区发明的一种原始的琉璃珠,它对世界范围内玻璃珠的制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文中,我们将介绍印度河谷地区的老珠子,在这个地区也发现了曾制作过费昂斯珠,只不过比起埃及地区晚了一些。甚至,在西周时期,中国的甘肃、陕西等地也出现了制作费昂斯珠的工坊遗址。这很有可能是一种技术的传播,随着贸易渠道的打通,这种制作珠子的工艺技术也传播到了其他地域。

  费昂斯项链

  在古代埃及,费昂斯珠的造型各式各样,题材十分丰富。埃及人尤其喜爱制作坠饰,最著名的有象征水生的圣甲虫印章和代表光明的何露斯的眼睛。制作这些坠饰所使用的材质除了费昂斯以外,还有青金石、玛瑙、松石以及黄金等。

  圣甲虫最初的含义是象征着再生,因此多用于随葬物品之中,但随着贸易、战争,圣甲虫遍及整个欧洲时,它的象征意义也是有所变化。它很快发展成为官印以及后来纯粹的装饰用品。因此,圣甲虫珠饰根据出现的年代不同,被赋予了这样几种不同的意义:其一是护身符作用。古代埃及人认为佩戴圣甲虫护身符可以得到神明的庇护,能够得到好运、健康。因此,古代埃及人制作了不计其数的圣甲虫护身符。其二是贸易作用,圣甲虫的这个作用并不是由埃及人发明的,二是腓尼基人。这个民族生活在今天的黎巴嫩地区,与古代埃及人有着商业往来。他们将圣甲虫引入到自己文化当中,并且开始自己制作圣甲虫珠子。这时的圣甲虫被腓尼基人带到了沿途贸易渠道上的重要港口,随之进入了欧洲大陆中。其三是单纯的装饰作用,圣甲虫作为装饰物被做成项链、手链、戒指之类的首饰。同时,它还被寄予了诸多的美好祝愿,也是当时最为盛行的装饰物品。

  二、印度河谷地区

  蚀花红玛瑙眼珠

  印度河谷地区矿产丰富,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很早便将这些矿产制作成了珠子。根据出土记载,在这一地区曾经出土过黄金、白银、青铜合金、青金石、红玛瑙、石头、陶制、贝类、骨角以及费昂斯珠等材质的珠子。从制作的工艺及精细程度来讲,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在珠饰制造方面,印度河谷地区给周围区域带来了强大的甚至持续了上千年的影响力。

  镶蚀红玛瑙珠

  我们常见的老珠子中,产于印度河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镶蚀红玛瑙了。这类珠子的制作工艺非常古老,纹饰十分独特,在哈拉帕遗迹中曾有大量的出土,在我国市场上也经常见得到。这种在红玛瑙上进行镶蚀的工艺,应为印度河谷地区首创,其工艺与我们见到的天珠十分相近,因此也有很多学者推测,天珠的制作工艺应起源于这种红玛瑙镶蚀工艺。镶蚀红玛瑙的纹饰有可能与这个地区当时的宗教相关,但具体的文字记载已经查阅不到,很难正确解读其中的含义。

  迄今为止这种珠子的制作在印度河谷地区还在延续。并且,在工艺手法甚至制作流程上,仍旧可以寻找到旧时的踪影。这种工艺也以父子相传的形式一直传承下来,几乎没有改变过。这也为我们复原这种珠子的制作流程带来了很大帮助。从目前的制作流程来看,基本上分成了三个步骤:先由工人将玛瑙原始开采出来,然后贩售给中间商,最后再卖给制作珠子的作坊进行制作。基本上保留了最原始的面貌,极少有革新的元素。

  此类珠子,以红玛瑙为材质,多数表现为浅红色,半透明。珠体上镶蚀白色线纹,孔口通常较小。珠体磕碰及佩戴痕迹不明显,通常没有明显的“C”形纹理。包浆不如藏传珠子明显,有的甚至看不出包浆,这是因为这类珠子基本上不以传世的形式流传下来,大多数来源于遗迹的发掘之中,与藏传珠子代代相传的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其包浆及佩戴痕迹都不如藏传珠子那么明显。

  另一类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的,产于印度河谷地区的珠饰是以印章的形式存在的,称为印珠。所谓印珠是指在珠体一侧的平面上刻绘纹饰,与我国所用的印章十分相似,印珠只是我们通俗的叫法。印珠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时期,一直延绵到萨珊王朝时期,其历史背景可见一斑。在此只言片语难以表述清楚,只做大致介绍。印珠在很多地区都出现过,而印度河谷地区的印珠与西亚地区的并不相同,它上面的纹饰多未牛的形象以及一些古老的文字,极少有以记事,祭祀为主要故事内容的纹饰。这些印珠体积很小,通常呈现出圆形或方形的扁片,基本上都有孔,当时应为配在身边的个人饰物。这种印章上面的文字非常局限,迄今为止,人们仍旧不能解读其中的内容。由于印珠的外形还不是很多。我国传统的珠子有很大的差别,目前来看,印珠爱好者还不是很多。我国的收藏者对着印珠的产地及工艺也不是很了解,通常也不进行细致的区分。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场上大量充斥着用老珠子为材质,后进行雕刻的印珠,不了解印珠的朋友很难区分其新老,因为这些新珠子无论从珠体的磨损、包浆还是孔道,都明显带有老珠子的特征,仅仅印面试新刻的。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在看印珠时,尤其要对印面上的纹饰进行观察:第一要看所刻纹饰具不具备当时的特征;第二要看雕刻痕迹是不是新的,如果是新雕的印面,印文凹陷处没有氧化过的痕迹,那么较比印珠的其他位置要显得新很多。另外,借助放大镜观察,雕刻出往往会出现如同新玛瑙断裂处一般的玻璃光泽,与老雕截然不同,购买者需多加区分。

  与此类印珠材质相似的还有一种红玛瑙珠子,也是产自印度河谷地区。此类珠子外形非常丰富,有圆形或方形的扁片形珠,也有圆形珠等。另外,此类珠子的历史也即为悠久,甚至可以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通常这类珠子的做工在当时是极为精细的。但由于历史久远,珠体多有磕碰,形制各异,包浆不如传世珠子那么油润。

  三、西亚地区

  我们所说的西亚地区,包括了现今的伊朗高原、伊拉克、叙利亚以及地中海东岸地区。这里堪称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最早建立城市的地方,同时也是最早发明文字、青铜合金的地方。公元前2600年,大英博物馆藏,漂亮的天然玛瑙眼珠,其他三颗是青金石珠子。

  西亚地区有着悠久的制作珠饰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英国和美国联合发掘的乌尔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珠饰,它们材质、形状、颜色各异,但都代表了两河流域文明中制作珠饰的高超工艺水平。但是,在发现这些珠子之前,我们十分怀疑两河流域是否有制作珠饰的传统,因为两河文明建立在冲积平原之上,这里土地肥沃,几乎不出产任何可以制作珠子的原材料。他们使用的所有材料应该是依靠进口,经过漫长的跋涉,在当地再被加工成精美的珠饰。西亚地区珠子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西亚系的珠子,除去黄金材质外几乎都是青金石、玛瑙等半宝石材质制作而成,珠子形态各异,有圆珠,算盘形扁圆珠、管珠等等。珠子通常有磨损痕迹,但并不明显。这是由于很大一部分西亚系珠子并不是传世佩戴的,而是后来墓葬中出土或者是遗迹中发掘出来的,相对而言佩戴的时间较短。另外,珠子孔道较细,有别于藏传老珠子。

  这一条项链是在乌尔古城皇族的一小孩墓里出土, 公元前约2500年, 也是苏美尔文明,乌尔王朝时期,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圆圈由四个黄金环各镶玛瑙和青金石,中间有一黄金圆心,难道这是辟邪“眼珠”由来保护小孩的灵体。

  第二,西亚系老珠子包浆并不明显,有的甚至毫无包浆可言。但是这只能证明佩戴的时间较短,并不能说明其制作的年代近。由于佩戴方式不同,传世形式也不同,西亚珠子多少为遗迹中发掘出来,而且各地区审美也很不一样,我国西藏珠子颜色比较丰富,而西亚色泽略显灰暗,所以西亚系大部分老珠子都不像我国西藏地区、中原地区的珠子那样光彩熠熠,但另有一番风味。

  第三,西亚系老珠子从色彩上来讲不如中国古代珠子那样丰富艳丽,除去红玉髓材质的珠子以外,几乎其他颜色均偏暗淡,常见有褐色、灰白色调的珠子。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及消费者审美偏好不同,早期西亚珠子在中国市场中并不太受认可。但近年来随着老珠子市场的火热,西亚珠逐渐被玩家接受,价格也与日俱增。

  缠丝玛瑙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谓的西藏地区老珠子,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来源于西亚地区和印度地区,只不过由于贸易到西藏地区的年代很早,展现出来的就是经过藏区人们经年累月佩戴之后的效果。因此,在视觉上西藏地区老珠子与西亚系的老珠子很不一样。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在当时的贸易过程中,西藏地区的人们依据自身审美偏好对贸易品进行了筛选,因此进入到了西藏等地区的珠子,本身就是有一定特点的,比如形状上偏圆、颜色上偏红、尺寸上偏大等等。所以,更加突出了现金视觉上的区别,甚至在目前市场上人们将同一品种的老珠子也进行了地域区分,比如;藏区缠丝玛瑙与西亚缠丝玛瑙。其实,从研析的角度来讲,这种区分并不是很有必要,但就其市场价格来看,早年间流入藏区的珠子要比纯粹的西亚系老珠子价格高。

  缠丝玛瑙手钏

  此类老缠丝玛瑙多见于游牧民族配饰之中,与文中所提及大理国时期云南三塔寺中出土的缠丝玛瑙管珠类似。此类缠丝玛瑙并非我国本土制作,是与西亚,中东等地区贸易或是与佛教传入等原因相关。在藏区等地,旧时也多有使用。

  缠丝玛瑙

  还有一点,我们在介绍一些玛瑙材质的老珠子时,总会提到风化,珠子表面会呈现出“C”形纹理,但其实这种鉴别方法仅仅适用于传世形式的或者被常年佩戴使用的玛瑙珠子,并不适用于遗迹中发掘和墓葬中出土的玛瑙珠子。因为,后两种情况中的老珠子几乎没使用过,也就不可能出现长时间收到磕碰撞击的情况,表面自然也就不会形成“C”形纹理。这说明,我们所了解的知识,要对应相应的历史背景来使用,一味地生搬硬套,只会贻笑大方。

  西班牙伊比沙岛(Ibiza)出土的腓尼基月亮女神(Tanit,塔尼特)和蜻蜓眼珠,年代: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现藏于西班牙巴塞隆纳考古博物馆。

  四、希腊地区

  希腊位于地中海的北岸,与埃及呈相望之势。古希腊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埃及文明以及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这在古希腊珠饰上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黄金饰品制作工艺一直是古希腊最为出色的工艺,但这种工艺早在古希腊建立之前就已在两河流域文明中盛行,对希腊乃 至后来的罗马帝国的珠饰风格都产生了影响。这点,我们从后来罗马帝国的珠饰中就能看出。在罗马帝国珠饰中,印珠以及一种小型滚印是当时最具特点的珠饰,其风格以及制作方式与两河流域中出现的印珠几乎如出一辙,只是雕刻方式以及内容上有了很大变化。

  罗马帝国时期的印珠,形状上为半圆形或者作为镶嵌使用的片状,多数以玛瑙材质制作而成,通常表面有一定的磨损痕迹,孔道一般较大。雕刻内容多为动物、人物、人物部分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或象征意义。这一时期的印珠雕刻工艺较为精湛,打磨精细,表层富含包浆。腓尼基早期的蜻蜓眼,出现了“四眼”及“多眼”蜻蜓眼。

  另外一种常见的老珠子为玻璃材质,这种老珠子受惠于地中海沿岸的传统工艺。地中海沿岸一直就是玻璃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公元前14世纪的迈锡尼人到后来的腓尼基人,再到罗马帝国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一直以来都以制作玻璃珠为传统工艺。擅长经商的腓尼基人将玻璃珠以及各种玻璃器皿贩售到东方,古罗马人也将这些器物散步到欧洲各地。现由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年代:公元前约700-前500年,出土于古埃及 malqata 皇宫遗址。

  其中最具特点的是腓尼基人面珠。腓尼基人是公元前5世纪时全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航海家及手工艺制作者,他们根据自己的相貌制作出来的人面珠十分形象生动,就当时的工艺水准而言,此珠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腓尼基人将这种人面珠贩售到任何他们所能到达的港口,使得这种珠子广为流传,在欧洲其他地方甚至中亚的丝绸之路上都能见得到。

猜你感兴趣:

1.玛瑙原石的鉴别

2.手工珠子编织品图片欣赏

3.海南元宝籽星月菩提怎样辨别好坏

4.港澳珠大桥投资用了多少钱

5.真假天珠鉴别方法

    3809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