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品质的鉴别及后期养护
我们选购古筝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地考虑筛选,还可以拔高演奏者的艺术形象。一般普通消费者对古筝的鉴别和后期养护都是一窍不通,这就需要寻求内行们的指导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古筝品质的鉴别及后期养护,希望能帮到你。
古筝品质的优劣要从多方面来进行衡量
1、器型外观:古筝既是一个横置的演奏乐器,也是一个精美的视觉工艺品。所以,在外观上一定要求制作精良、选材上乘;造型上则要以秀长、端庄为美。
2、弹奏音量:在保证音色、音质的前提下尽量要求其音量宏大,并且要共鸣力强,如此才可以使声音传得远一些。
3、弹奏音色:要发音柔美、明朗松透,高音坚实清亮不单薄、低音沉稳淳厚不浑浊。
4、弹奏音质:要听起来纯净澄明,无沙、哑之音;也不可有其他任何不良异响。
5、声音均衡度:要求高、中、低音区的音量相对平衡,音色相对和谐。
6、声音灵敏度:在使用各种演奏手法时,古筝的各个音区发音都很敏感,出音快速、精准。
古筝后期养护
由于古筝是通体木质结构,筝面、底板都是由松软的桐木制成,所以它对外界环境的反馈非常敏感。一张古筝,如果能得到周全照顾,就可伴人一生,并流传后世;如果照顾得不好,很可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脱胶、开裂、变形,甚至直接报废。
古筝的放置应该防止曝晒、受潮、碰撞。出门在外或者闲置不弹时,最好用棉布等物把它包裹起来。因古筝的木质面板材料松软,所以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因此在阴雨天或湿润季节不弹奏时,最好可以把筝收藏起来,以免受潮而导致声音不准或者筝体脱胶。
弹奏古筝之前,要清洁手指,以防汗液、污渍等粘在弦上,使弦被弄脏或生锈而缩短寿命。
关于古筝与古琴的区别
一.外观区别
二.形成年代与名称区别
在古代“琴”就是指古琴,也称“瑶琴”“七弦琴”,
而“筝”就叫筝,也称“秦筝”;古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多年,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而筝的出现要晚于琴,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二千五百余年。
三.体积的区别
琴更小巧,方便携带。古琴一般长为1.2米左右,
而筝要比琴大很多。古筝的规格一般为1.6米左右。
四.琴弦数量的区别
琴最初为五弦,出土的战国古琴实物已有七弦、十弦,在汉代后定型为7根弦,中间没有琴码,一弦多音,一直延用至今。与琴同时期存世的多弦弹弦乐器是“瑟”,为二十五弦,
筝应该是在“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筝在最初为12弦,至唐代为13弦(现日本还有使用),后弦数越来越多,中国现代筝普遍已改为21根弦,中间有弦码,一弦一音。
五.音色、音量的区别
古琴的音色沉静古朴,音量较小。
筝的音色相对明亮华丽,音量较大。
六.演奏方法上的区别
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绰、注等等。弹奏时,右手能够同时拨动两根琴弦作和音。在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取音时,可作往复摆动的“吟”、“猱”和上滑音“绰”、下滑音“注”等多种技巧奏法,从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风格。古琴的琴音有三类:散音、按音、泛音。
古琴的弹奏还有很多琴道、琴德方面的讲究,因此自古以来琴家们往往都操守五不弹之原则。即:其一,疾风甚雨不弹。疾风声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弹。其二,于尘市不弹。这是因为尘市喧闹,噪杂不静,俗气又重,故与琴文化精神相违。其三,对俗子不弹。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识风情,难体琴道之妙,自然不为知音。其四,不坐不弹。因操琴须气定神闲,不可有浮躁之气。所以琴家不能立而弹琴。其五,衣冠不整不弹。琴家操琴时,须洁净身心而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如《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仪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身心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而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古筝的传统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赵玉斋先生创作了《庆丰年》,解放了左手,曲调上运用复调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人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噪音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上世纪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七.古琴与古琴记谱区别
古琴谱自成一格,古时称为“文字谱”,到了唐代后称为“减字谱”
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八.历史传承上的区别
琴有大量传世的古曲(比如:流水、广陵散、潇湘水云、欸乃、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酒狂等均直接传承于古谱),仅明清两代就出版了以古琴专用“减字谱”形式印制的琴谱多达150余部,历代古琴专用谱记有三千余首琴曲,除去同名不同版本的曲谱尚有六百余首。
筝的古谱较少,多以工尺谱形式记载,多见于各地域流传的民间曲牌。少数传承古曲,如:《渔舟唱晚》应该是民国时期产生的,当代传播较广的筝曲多是近、现代筝演奏家、作曲家根据琴的古曲名目及曲调、以及一些现代曲目进行创作移植改编的,比如著名筝曲《高山流水》、《秦桑曲》、《寒鸭戏水》、《西楚霸王》、《临安遗恨》等
古琴至今在世界各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中保存有数百张唐宋元明清传世实物,仅唐代古琴就有近二十张,一些唐代古琴还能用于现今实际演奏。而筝的古代传世实物极为罕见,展出的多为根据出土文物(已不能弹)仿制。这是由于古琴板壁更厚、有漆胎保护、制作工艺更复杂,因此传统工艺制作的古琴使用寿命可长达上千年。
筝的面底板壁皆薄,没有厚漆胎保护,使用寿命短,所以筝基本没有能够用于现今演奏的传世古代实物
九.学习难度的区别
琴与筝的初级曲目入手难度差不多,到了中等水平曲目,筝曲对手指的速度、力度要求明显要高,技巧上比较难练。而中高级的琴曲多数也是比较舒缓、清雅的。所以总体上来讲,技巧上是筝更难学些。而在意境的追求上,琴与筝都需要下一番功夫并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道德修养。
十.文化内涵的区别
古琴堪称世界乐器之最:历代琴学论著可谓浩如烟海,唐诗宋词中有几十首直接与琴相关,有关古琴的题材大量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以及绘画作品中,《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厢记》、《镜花缘》中明确描述古琴(林黛玉抚琴、诸葛亮抚琴等……),很多词语、成语最初都是直接源自古琴:比如“阳春白雪”(来源于春秋时古琴家师旷)、“高山流水”会“知音”(来源于春秋时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得心应手”(来源于《列子》中师文弹琴的故事),甲骨文中的“乐”字“上丝下木”,可视为琴的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