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如何自救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芮氏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那么,你知道海啸如何自救吗?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海啸的自救措施,欢迎大家阅读!
发生海啸时的自救措施
海啸传播到海岸时,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滨海、岛屿或海湾的海水出现反常退潮或河流没水现象,然后海水又突然席卷而来,冲向陆地。
第二种是海水陡涨,突然形成几十米高的水墙,伴随隆隆巨响向滨海陆地涌来,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
海啸前
1、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着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并且有大量的水泡冒出,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2、通过氢气球可以听到次声波的“隆、隆”声。
3、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4、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地震是海啸的“排头兵”,如果感觉到较强的震动,就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发生海啸时
1、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看到海面后退速度异常快,立刻撤离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
2、因为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3、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海啸发生的前兆是怎么样的
很多天灾虽然不可避免,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出现一些征兆,对天灾是否影响本地,能起到知指示的作用。这些征兆时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和“老天”打交道的经验积累,可以作为对气象台预报的一个补充在海边生活、工作、旅游的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地震引发的海啸登陆之前,会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宏观前兆现象。
海啸到来前,海水异常的暴退或者暴涨;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海面突然变成白色,而前方出现一道长而明亮的水墙;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的上下颠簸;此时会从海上传来异常的巨大响声,在夜间尤为令人警觉。
这些宏观前兆现象是海啸发生和传播机制造成的。海底发生地震,如果造成海底地壳大范围、大幅度的沉降,就会引起大范围的海水大幅度下沉,距离震中较近的沿海就会看到海水异常的暴退现象;如果地震造成海底地壳大范围大幅度隆起,就会引起大范围海水大量聚集,距离震中较近的沿海就会看到海水暴涨的现象。
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其主要特征是海水退、涨的时间与平常的退潮、涨潮时间不一致;海水退、涨速度比平常的速度快很多,其幅度大,常常能退到最低潮线以下,或者涨到最高潮线以上。海啸来临之前,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现象,距离震中数百公里以内的沿海地区都能看到,远离震中几公里的沿海地区则不容易看到。
因为各地距离震中的远近不同,这种现象在震后出现的时间而有所差异,有的紧随主震之后,有的出现在主震之后的15分钟左右。从海水暴退或者暴涨现象的出现到海啸登陆,间隔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短的仅有几分钟,长的可达到几十分钟。
海啸波属于重力长波,波长可达100公里以上,所以海水越深,海啸波的速度越快,海水越浅,海啸波的速度越慢。当海啸波由远离海岸的深海区,进入海岸附近的浅海区后,波速便急剧下降,后面的波速易燃很快,后波就追上了前波,前后波相互叠加,便使波浪的高度倍增,形成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巨浪。
因此,在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深蓝色的海面就会突然变成白色,并在其前方出现一道长而明亮的水墙;位于浅海区的船只就会突然剧烈的上下颠簸起来;海面上也会响起巨大的,惊人的、可怕的咆哮声。
这些种种现象都是海啸临近的标志,是灾难预警的信号,它警示人们:海啸即将登陆,要生存,就赶快向高处逃跑,否则长达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甚至只有几十秒,就会被巨浪吞没。
海啸与风浪的区别
风浪
风浪是在海上最常见的风浪,也就是手风力作用而产生的波浪。当它接近海岸时,会受海底地形摩擦所影响,使水波前后排挤,波峰向岸边倾倒而形成浪花。风浪的规模大小,能量多少与风速、吹程程正比,如果风速越大,吹过海面的距离就越远,波浪的规模就越大。通常情况下,海浪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海水的深度衰减很快。
海啸
海啸的水体波动于平常海面上所见到的风浪时不一样的,这种自然现象的抖动时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或者起伏,其中所含的巨大能量非常惊人。
海洋中海啸最初的波高很低,而波长却可达几十至几百公里不等,传播速度每小时可达1千公里,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航速还快,由此可见,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甚至于航行的船只也难以察觉出这种波动。如果凶猛的海啸进入大陆架以后,因为海底的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所以波高骤然增大,能够到达10~20米以上,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过来,特别是传播到漏斗型湾顶出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