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工业设计>装帧设计>装帧知识>

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现状

智明分享

  书籍装帧在不断发展,但简洁性和整体性仍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坚持的重要原则,那么你想知道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现状是怎么样的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向你推荐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现状,希望你满意。

  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现状

  现代中国书籍设计发展至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本文就当前中国书籍设计的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和讨论。

  书籍设计在中国源远流长,自秦汉,经由简牍、卷轴、册页而演变的经折装、旋风装、蝴蝶、包背装,至清代线装都有其历史时期的发展顶峰。古人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书籍艺术珍品,独秀于世界书籍之林。现代书籍设计从早期新文化运动以“装帧”概念为核心理念的书籍设计到当代流行的书籍整体设计,现代书籍设计在中国从已走过近百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加,现代书籍设计发展也多样的趋势发展,具体如下:

  本土文化的回归,对“书卷气”的尊重和新诠释

  西方文化的过度入侵,人们开始反思泛西化,传统文化内涵被人们重新拾起和诠释。尊重本民族的审美习惯是设计成功的基石,而中华民族重意境、气韵、品味的传统审美倾向深深地影响了国人。对书籍文化的尊重,淡化电脑痕迹,追求反扑归真的的书卷气,是我国书籍设计的一种文化精神,为我国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一种文化根基和底蕴,但本土风格绝不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它追寻中国精神与时代气象和谐统一。现代书籍中,对具有中国精神、气象的作品国际上是赞赏和肯定的。在这方面吕敬人先生在对传统式书籍设计的创新和传承的探讨,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如其设计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就获得了2009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新观念的引入,设计风格多元化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影响,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决定了书籍设计风格的多样性。设计是与时代同步的,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不可否认,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西方发达的印刷技术,是有效和快速地跟上西方发达国家设计的途径,也开拓了设计师的眼界和思路。如赵清设计的《恋人版中英词典》,全书采用雪清色和玫红色两大基色,分隐喻书中男女主角的属性和性格特色,整本书采用手写页码,eigenvalue故事配上随性小插画(一个10岁小女孩所绘),采用中英对照手法,中文竖排,英文横排,书籍采用裸脊形式。全书的文字编排、章节划分、装订方式都构成了另一种中西合璧的“恋之风景”。

  探索实验概念性,探讨交互性

  观念与思维的变化是书籍装帧设计出现现代感较强的新形态的前提。实验性书籍设计就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一种新的设计观念和思维的具体物质呈现,其设计方法不按常规出牌,是书籍装帧设计的新形态,它的出现是对书籍装帧设计的一种探索。它丰富和拓展了书籍的功能,使书籍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超越了书籍形式本身,同时现代书籍也注重与读者的对话。如朱赢椿的《蚁呓》,是一本图文并茂充满探索精神的实验性图书,它能与读者产生互动,即可以当做收藏也可以在书后的空白页记录下阅读过程的感受的特殊笔记本。

  强化材质工艺之美

  书籍是一个有体积的物体,不同于当下的电子阅览读物。它是实实在在的物化产品。传统的书籍装帧大抵是纸质的,纸的种类也很单一。大量新型材质用于现代书籍设计,给书籍带来富有现代气息的材质之美,大大增加了设计的表现力。如韩湛宁设计的《G*国际平面杂志NO.1》整书用锡箔纸包裹,在读者打开书的那一瞬间就与书完成书的整个设计过程,也是一种阅读体验。现代的书籍形态,甚至已然超脱于纸质的约束,以玻璃、金属、木头等材料为媒介的设计作品层出不穷,以后现代艺术的思维方式,彻底反传统的手段,向书籍和刊物的基本设计规律发出了挑战。

  读图时代的信息设计

  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视觉时代,其基本特征是所传递的信息视觉化、图形化。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对书籍这一传统媒介产生了根本影响,它直接改变了书籍的媒介地位、功能以及大众对书籍的观念、需求,间接改变了书籍的内容和形式。在书籍设计中,信息传递是藉由文字、图形、色彩和编排等元素组成的。书籍信息的合理设计,能够使读者的阅读流畅度、舒适度、方便性,信息的吸收率得到提高。

  信息时代下的新媒介书籍设计

  信息时代下,液晶屏显下的各种阅读器,或其他承载的媒介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电子书给我们提供信息量更大更生动更直接的阅读内容,互动字体、动态画面、声效的结合更加激发人们的视觉,颠覆了传统设计的表达,使视觉、声音、互动等结合完美再现一个鲜活的书籍。但量感、触感、质感等感官享受却不能在设备上体现,这需要技术的发展和设计师的努力,数码时代使设计师可以结合现代新视听技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阅读表现力。

  结 语

  现代书籍整体设计观念已极大地提升了书籍设计的内涵,充分地扩展了书籍设计空间。书籍设计由单一维度像多种维度扩展,书籍的功能也由此发生革命性的转化,由单向的平面结构向知识横向、纵向、多方位、多元化转化。新时代的中国书籍设计也会有新的气象。

  我国书籍装帧设计受装饰艺术的影响

  (一)图形要素的影响

  受到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的中国书籍装帧设计从造型语言来说, 它趋于几何但不过分强调对称, 趋于直线但又不囿于直线。相较于新艺术运动,图像抽象化的程度更高,对有机形的概括简化更具设计师的个人风格。例如鲁迅作品《坟》(图1)的封面设计,圆与三角形、直线与弧线,简化后的墓地场景充满了充满了生动的意趣与现代美感,元素间形状、大小、位置对比强烈,设计师陶元庆将东方式“意境”与西方形式风格结合,创作出这部回味隽永的优秀作品。

  其次,图形元素鲜少使用“S”型曲线,线条强调几何式的规整因此图形的外轮廓多呈现直向方式,或是几何圆形裁切的弧形部分。图形元素间鲜少有复杂的交叉、重叠与延伸,多为简洁的并列或是发散,而发散的斜线又使得构图充满速度与力量感。例如1937年钱君匋设计的《兴中月刊》(图2)封面,锄头和洋轮被简化为单纯的直线和弧线,斜向构图和大小面积对比让人联想到英国装饰艺术运动设计师科夫的作品,彰显出工业产物的速度与力量。

  再次,异域风情的造型形象开始在书籍封面中出现。设计师庞薰琹1934年为《现代》杂志四卷第一期(图3)设计的封面,两个相互重叠的人像只以线构成,这种简洁、富有意趣和幽默感的造型与法国设计师——让·卡卢笔下《名利场》封面类似,这不能不让人推测国外的留学经历使庞薰琹接触到了时尚的“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作品,并受到了影响。《彷徨》(图4)1926年初版封面选用的是设计师陶元庆一幅装饰画旧作,具有非洲艺术特色的画面中三人正襟危坐,头部的动作暗示着人物在进行思考,但身体依旧是纹丝不动,形象生动地诠释了 “彷徨”的内涵。虽然并非专为书籍所作,造型风格充满异域色彩,但画面切合主题精神,充分反映了当时设计师“西为中用的”设计思路。

  (二)色彩要素的影响

  设计作品运用多种色彩对比,呈现鲜明、强烈的艺术特征。鲜红、鲜蓝、鲜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单色渐变增强了画面图形的空间感和质感,同时营造出一种夺目、时髦的视觉效果。1929年闻一多设计的《冯小青》(图5)小说封面,使用黑白灰强烈明度对比的同时加入鲜红色,使得画面稳重的同时不乏鲜明的活力,色彩对比映衬了小说内容中的情节冲突,侧面影射了女主人公跌宕坎坷的命运。

  (三)肌理要素的影响

  设计师受到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使用拼贴、晕染等手法,增强了不同材质的对比。1928年的《欧洲大战与文学》(图6),设计师钱君匋模仿了达达主义的拼贴手法,将不同肌理的图与底相互穿插,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主体图形非常抽象简洁,战争爆炸的放射线、炮口与硝烟、人物的面庞都带有强烈的“装饰艺术运动”的特点,形象鲜明而突出;底图使用了印刷有大段文本的纸张进行拼贴,整个画面完美贴近战争与文学这一主题,同时具有趣味性。1933年庞薰琹设计的《夏洛外传》(图7),颗粒质感的人物皮肤与简单的黑色线条勾勒形成对比,充满了诙谐与时髦的审美情调。

  通过分析这些书籍的装帧设计,从图形要素、色彩要素、肌理要素三方面与装饰艺术运动进行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装饰艺术运动对中国美术及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这种影响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总体来说,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书籍装帧设计,是贯彻了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思想,将先进的、科学的美术理论与形式为己所用,但作品并没有追求“装饰艺术运动”内涵的真意,设计师也不是流派的忠实追随者,国内的设计师们更希望用这种新式的、流行的表现技法融合社会实际和民族审美精神,赋予传统视觉符号一定现代性质。这些多姿多彩的设计作品,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书籍设计的基石,而且也给予当今书籍装帧设计以启迪。书籍设计的出发点并不是一味追随流行,而是要以书的本体内容为出发点,吸收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表现技法,并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形式或元素与新型表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饱含文化内涵又具时代风尚的作品。


猜你还感兴趣的:

1.国内书籍装帧现状

2.国内外书籍装帧设计

3.关于书籍装帧设计

4.中国书籍装帧设计

5.国内书籍装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