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园林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介绍

其芳分享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通过对古典园林造园思想、造园要素、造园手法的归纳和分析,挖掘到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生态意蕴,充分展示了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介绍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以颐和园为例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集中了中国世世代代名家的智慧,是通过多少年的艺术实践 和经验积累而逐步完善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载体, 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观和美学思想。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巧妙的融入 园林中。并且透过有限的自然景观来展示无限的生命底蕴,具有”自然与含 蓄”、 ”借景与意境”和”造型与空间”的三大艺术特点。同时蕴含着天人合一 的特点。 颐和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 为蓝本, 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 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 290 公顷。

  颐和园气势宏伟,巧夺天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 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 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 戏楼是清朝三大戏楼之一。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 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 700 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 8000 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 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 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 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 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颐和园具有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的特点。园 中的古典建筑 ,不仅将整个园林在空间上分割成 3 个景区 ,而且发挥了主体建 筑的统驭作用 ,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 ;园中的山和水 ,各自独 立成景 ,又相互依托 ,形成了天然的山水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 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 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位于 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 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 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 个整体。 颐和园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前身是清漪园,取 “颐养太和”之义。 其有如下特点: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 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伫立知春桥,远眺佛香阁、彩画长廊、十 七孔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宝塔,真是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无限 深远, 加上满园绚丽多彩的山石花木, 犹如一幅宏图画卷。 后山后湖, 小桥流水, 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秀丽,另有一番江南景色。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 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 置极好的基础。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 ,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 三平方公里) ,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 个。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 风景点都面临湖水, 或是俯览湖面。 当时取名“清游园”, 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组成的中 轴线两侧配以转轮藏、五方阁、宝云阁,组成了一组依山而建,统帅全园主景的 佛教建筑群,并以西山群峰为借景,与园内山湖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景色层次分 明、变化无穷。昆明湖中的西堤六桥效仿西湖苏堤、六桥设计。连接东堤和南湖 岛的十七孔桥, 如长虹卧波。 后湖的苏州河, 曲折蜿蜒, 沿岸步行街设各类店铺, 再现了当年江南水镇街市,别有情趣。 在颐和园仁寿殿北面的德和园颐乐殿, 是帝后群臣观剧之处。 院中有大戏台, 分上中下三层,可同时演出。这个戏台建筑宏大,设计周密,是我国现存古戏台 中的重要遗物。自德和园往北是景福阁、乐农轩。由此下山往东,因地形布置了 一个精美的小园“谐趣园”。上面说过,它是仿照无锡有名的惠山园建造的,以一 个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布置了涵远堂、湛清轩、知春堂、瞩新楼等建筑,更有 小桥、亭谢、游廊曲槛等,自成一个园林格局。到这里似乎进入另一个园中,是 一种“园中有园”的布局。 对于颐和园的魅力,绝对不是徜徉过几次就能领会的。作为中国皇室最后 一座御园, 颐和园是中国数千年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 它的那种庄重、 那种隽永、 那种恢弘、那种自然、那种精巧、那种美妙都是其他园林无法比拟的。 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为以下方面; 1· 叠山造景艺术 2· 理水造景艺术 3· 园林建筑的构件、装饰与家具的陈设 4· 亭、廊、榭、石舫、厅、堂...艺术 5· 空间布局艺术 6· 花木造景艺术 7· 动物造景艺术 8· 布局艺术 9· 借景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

  中国古典园林四个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与“沧浪”之说暗合。

  (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

  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味”人景,以“声”人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藉了。

  拙政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见山楼: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不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舜水的“沧浪亭”,苏州网师园的“濯缨水阁”司马迁 《史记》中 《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苏州网师园:网师即渔父、钓叟,柳宗元有“独钓寒江雪”之句(原为渔隐)

  北京陶然亭公园有“陶然佳景”,“望春浴德”,“童心幼境”,“水月松涛”,“九州方圆”,“胜春山房”,“濒岛飞云”,“华夏名亭”八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若干个景点。其中“华夏名亭” (1985年修建)是陶然亭公园的“园中之园”。由九个景点所组成,即以九个历史文化名亭及环境形成若干意境单元。它们分别是:屈原的“独醒亭”,王羲之的“兰亭”及其子(王献之)的“鹅池”碑亭,欧阳修的“醉翁亭”,陶渊明的“醉石”,白居易的“浸月亭”,( 浸月亭,名字很不错(取白居易的“别时茫茫江浸月”),相传为周瑜的点将台哦)扬州瘦西湖的“吹台亭”,无锡惠山公园的“二泉亭”,苏州沧浪亭公园的“沧浪亭”,杜甫的“少陵草堂”碑。(陶然亭,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

  北方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1、以乡土树种为主,实行适地适树和引入外来树种相结合。

  由于银川市为植物区系过渡地带的特性,决定了市区的园林树木品种只能是适应于北方气候条件下的树木品种。为了扩大种源,积极引入一些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木品种,是增加树木品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树木品种的选择中,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前提下,大量引入外地树木品种,才能更好地筛选出优良的园林树木品种来。

  2、以主要树种为主,主要树种和一般树种相结合。

  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经过人工筛选,出现了一批适应性强、优良性状明显、抗逆性好的主要树种,这些树种是本地区园林绿化的骨干和基础,是经过长期选择的宝贵财富。在生产中,除了大量应用这些树种外,还要经过选择应用一般树种,只有这样的结合,才能丰富品种,稳定树木结构,增强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园林特色。

  3、以抗逆性强的树种为主,树木的功能性和观赏性相结合。

  抗逆性强是指抗病虫害、耐瘠薄、适应性强的树种,选用这种树木作为城市的主体树种,无疑会增强城市的绿化效益。但是抗逆性强的树种,不一定在树势、姿态、叶色、花期等方面都很理想。为此,在大量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的同时,还要选择那些树干通直、树姿端庄、树体优美、枝繁叶茂、冠大荫浓、花艳芳香的树种,加以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绿化效果。

  4、以落叶乔木为主,实行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相结合,乔木和灌木相结合。

  城市绿化的主体应该是落叶乔木,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防护功能、美化城市和形成特色的作用。银川市现有的园林树木中落叶乔木占41.9%,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园林树种的选择中,应以落叶乔木作为主体,占有优势。由于银川市是北方城市,选择落叶乔木更有利于漫长冬季的采光和地面增温。此外,为了减少某些落叶乔木产生的飞絮污染,在选择这类树种(如杨、柳、桑等)时,要注意选择雄株。

  当然,为了创造多彩的园林景观,适量地选择常绿乔木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冬季景观更为重要。但是常绿乔木所占比例,应控制在20%以下,否则,不利于绿化功能、作用的发挥。

  实行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相结合,乔木和灌木相结合。适量地选择落叶灌木和常绿灌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灌木不仅能增加绿量,还能起到增加绿化层次和美化、彩化作用。

  5、以速生树种为主,实行速生树种和长寿树种相结合。

  北方地区,由于冬季漫长,植物生长期短,选择速生树种会在短期内形成绿化效果,尤其是街道绿化。长寿树种树龄长,但生长缓慢,短期内不能形成绿化效果。所以,在不同的园林绿地中,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类型的树种是必要的。在街道中,应选择速生、耐修剪、易移植的树种;在游园、公园、庭院的绿地中,应选择长寿树种。当然,速生树种和长寿树种相互结合地配置,应是园林绿化的方向。速生树种有易老早衰的问题,可通过树冠更新复壮和实生苗育种的办法加以解决。在园林树种选择中,还要注意选择根深、抗风力强、无毒、无臭、无飞絮、无花果污染的优良树种,但是一个好的园林树种的优点都是相对的。选择的目的,就是不断把具有优良性状的树种选出来,淘汰那些生长不良、抗性较差,绿化美化效果不良的树种。

  北方园林树种的选择园林树种选择分为三类:即主要树种、一般树种和边缘树种。主要树种是指在银川市生长健壮、适应性强、树姿优美,可广泛用于多种绿地,应当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树种。一般树种是指在银川市生长良好,适应性和抗逆性均强,可作为一般绿地和特殊需要的树种。边缘树种是指从外地引入银川市,需要驯化和保护,很有应用价值的树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