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园林设计>

苏州园林拙政园建筑

其芳分享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建筑的代表作,拙政园面积不大,门票价格偏高,也许是控制游人的无奈之举吧。到苏州旅游,走进拙政园,观赏园林建筑风格特点,也是不错的选择。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拙政园建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州园林拙政园建筑

  1. 拙政园概况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的东北部,古城区娄门内东北街178号,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止萧王弄,占地面积约4. 13公顷。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明代弘治进士、御史大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胃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取名为“拙政园”。拙政园大约五分之三为水面,可见园主人的江湖之志。

  自建园以来的近五百年间,拙政园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现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现在全园包括东部(原“归田园居”),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三部分,占地62亩。

  东部面积约31亩,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中部为全园精华之所在,面积约为18. 5亩,其中水面约占1/30。西部面积约为12. 5亩,有曲折水面与中区大池相接。清代学者俞越曾以“吴中名园惟拙政”、“名园拙政冠三吴”来赞誉拙政园。拙政园的地位非同一般,1961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与北京颐和园、天坛一起被国家计划委员会、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12月4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 建筑的分布、形式和处理

  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建筑具有两重作用:使用作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常与山池、花木等组成园景,构成风景的主题。拙政园以建筑的数量之多和比重之大而著名于苏州私家园林。

  2.1 拙政园建筑的分布和形式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大多面积较小。而要在较小的面积内容纳大量的建筑物,又要有自然山水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冲突。而拙政园则不必担心此问题,拙政园面积大,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它有足够的空间供来建造各种不同功能和不同形式的建筑。在拙政园整个园中,一共有四十几处的园林建筑。这些建筑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在苏州,常见的园林建筑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厅、廊等等。拙政园的建筑类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这些建筑类型是其它苏州古典私家园林所无法实现的。

  2.2 拙政园建筑的处理

  拙政园建筑的处理有两个突出特点:(1)疏密有致,层次错落;(2)尺度相宜,比例协调。下面一一来介绍。

  2.2.1疏密有致,层次错落

  就像留园、网师园等私家园林,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大都空间有限,建筑布局较密,而且多沿园的四周排列。拙政园的建筑数量虽多,但各个建筑之间疏疏落落,不相互挤压,不求其聚,亦不觉其散。建筑物本身随着地形的变化而或高或低,或曲或折,参差错落,有斜亦有正。对于拙政园的香洲来说,其侧立面是不对称的;而对于小飞虹,它的波形廊是不平行的;至于松风水阁,它的位置是斜出的;互为对景的见山楼与香洲,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是略有错落的对景。拙政园的园林空间较为敞朗,游客比较容易四面赏景。园林中的建筑,基本都是开放的、通透的,游客可四面赏景。这一点不同于其它的私家园林。其他私家园林由于建筑密度大,从而使四面赏景对于游客来说很吃力。

  拙政园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的建筑随地形而错落布置,且立面组合具有多重层次,起伏变化,这是其他园林所不具备的。

  2.2.2 尺度相宜,比例协调

  掌握比例尺度对于造园过程相当重要。在小面积的园林里,为了使空间感

  到开阔,建筑物的尺寸不得不偏小。拙政园的建筑尺度宜大宜小,大的厅堂,如中部、西部的主要建筑,远香堂占地面积180平方米,鸳鸯厅占地面积158. 5平方米;其它建筑如见山楼、倚玉轩、玉兰堂、香洲也都在100平方米左右。一般的亭、台、轩、榭在几十平方米左右,另外如与谁同座轩、笠亭、荷风四面亭、松风水阁等才几个平方。这些大小不一、尺寸各异的园林建筑,因不同功能、不同形态,以厅堂为主,高处置亭、水际安榭,各就其位,使人感觉很协调。因是后来改建,东部园林以平岗草地为主,园林尺度偏大,建筑物少,因此,林香馆和天泉亭规模远远超过旧式厅堂,尺度与开阔的园景颇为相称。

  3. 造园思想的哲学渊源

  拙政园的造园思想受禅宗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对于拙政园的内在发展动力具有深刻影响。

  3.1 禅的核心精神就是:“不要被具体的外在事相所束缚,而要向‘内’体悟自已的生命本性,只要心性虚空自在,不固执于眼前的具体事相,无所束缚,即是处境不染,即可以处处得法,时时在道,这‘一如’心性境界,是不依赖于外界环境的,而靠恬静和澹泊的心去获得,所谓‘美玉藏顽石,莲花出于泥,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在园林建造之初,文人士大夫们作为建造者,就有意识地把禅宗超旷空灵的境界融入到园林中,从而创造了自己心灵的栖憩地,即精神上与生活上的“世外桃源”。园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要素都体现出浓浓的禅意,文人士大夫们就可以彻底解放自己的灵魂,实现灵魂的超越。生活在园林中,士大夫们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了物我相融。

  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中,文人士大夫在建造园林过程中充分融入了禅宗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这一观念经过数百年的沿革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3.2 道家学说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造时所依据的主要哲学理念。从一开始,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就遵循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来表现古人对自然的向往。在园林建造思想中,有老庄崇尚自然之道、也有山水诗画着力表现自然美,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文人园林始终贯穿了一种哲学理念,这就是:人与自然相和谐。这也影响了之后所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而作为苏州园林的典范,在建筑每个过程,拙政园完美地遵循了“道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理念。拙政园在构造布局、实体要素配置等各个方面,都在竭力追求顺应自然,以达天成之美。既师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造,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创造,形成了独特的创造精神。

  4. 建筑的画境追求

  园林中具体的建筑楹联、山石、水流、植物等都体现了拙政园的画境追求。

  在明朝时期,园林的建筑设计大为发展,这在整个园林发展历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明朝时,多数文人画家都曾参与过园林建造过程,以文征明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更是充分运用、发挥了绘画笔法中的写意美,将其完美的融入到所建造的园林中。园林景色体现出了绘画中才常有的画境之美,这一点在拙政园体现的非常明显。第一:水流。拙政园是江南水乡的造园,以水为主题更是拙政园的一大特色。拙政园中在理水中讲究虚实,一切造园景物都以与池水相调和、相映发为原则,以水见长,突出主题,化整为零,分散用水。第二:山石。“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园林中的假山叠砌,利用自然石块,用艺术的手法进行的艺术创造。

  在园林建造中,建造者把假山与花木建筑相结合,达到了国画中悠然空远的境界。在绘画界,有“无树不秀”、“无水不活”的说法,而在园林中,只有把山水山与花木组合起来,再辅以四周的景色,假山才具有了真山的意趣。第三:植物。在拙政园中,植物不仅仅起到绿化的作用,更是为了烘托整体氛围。经过设计者的精心提炼,达到直接“入画”的境界。

  拙政园的绿化因品种丰富、数量繁多著称,因而被人形容为“繁花似锦,林木绝胜”。第四:建筑楹联。拙政园是文人园林,造园者常常在建筑中使用楹联、诗词、题咏等文学手段来体现士大夫们对园林景色的理解和情感。如同中国画中的题跋,能够加深画的意境和深度,由此可见诗境与画境是相通的。楹联上的字数或多或少,一般讲究的是词性、对仗、平仄、意境和情趣,是诗词艺术的一种演变。这些匾额字数虽精炼,却负载着广一博而深刻的蕴涵,言显于字、意藏于其中,对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园林的文化气息,使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

  拙政园的布局的特点

  一、参差自然,曲径通幽

  品赏苏州园林,首先就应欣赏其参差自然的美,品赏如其如何着意避免轴线,破坏规则的艺术技巧,或者说,品赏其不整齐、不平衡、不规则、不整齐一律的空间布局。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这就开始形成了轴线感了。但是,聪明的造园家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这样,到远香堂就没有符合中轴线的笔直通道可走。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更妙的是,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而且既曲又斜,这类布局,就完全打破了轴线感,而赢得参差不齐的之美了。

  还值得品赏的是它的对称手法。试看远香堂的两侧,它向西有曲廊,北通临水的倚玉轩;或曲折向西,则为一泓清流,上架“小飞鸿”廊桥,其男则为“小沧浪”水苑;再看远香堂

  东侧,它不是水而是山。山巅有绣绮亭,山南则由云墙隔成著名的旱园“枇杷园”。居中远香堂,不但消除了中轴线,而且完全消除了均衡对称的格局。其两侧是如此不同; 西面是溪水,东南是假山;西面是轩廊,东面是亭馆;西面是水院,东面是旱园;西面建筑较为密集,东面空间较为空旷。

  二、藏露互补,遮隔景深

  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古代的山水画最讲究藏与露的辩证结合。而拙政园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其艺术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藏与露相反相成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一)对尘俗喧扰的园外来说,应力求以最巧妙的手法做到“善藏”,或者说,尽可能做到藏而不露或少露。

  在拙政园,如果把中部原来经过一段小巷而到的腰门仍作为园门,那么这一入口的空间也颇多审美意味。人们一进门,迎面就是一座错落而自然的黄石假山挡住视线和去路。这是又一种“遮景”和“抑景”,但它不能阻挡尘嚣,而且能藏住园内清净美景不让外露。文学创作有“开门见山”之法,是需要给人看的一下子亮出来,毫不躲闪,让人一目了然。拙政园的入口则反其道而行,有“入门见山”之法,它把需要给人看的用山石阻挡遮藏起来,不让人一下子看到,这种曲曲折折的躲闪,遮遮掩掩的含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美,它通过“抑景”,让人渐入佳境,细细咀嚼,慢慢欣赏,感到妙趣无穷。

  (二)对园林内部来说,则应做到有藏有露,藏露互补。

  苏州园林里造成藏露互补的遮隔物有种种,如花木、山石、门窗、屋宇、水流……

  1.花木隔

  身处拙政园,人们如在东部的西侧,向东远望芙蓉榭附近,或在中部遥观题名为“柳荫路曲”的曲廊,都可见一带绿柳,柔条千缕,其疏密之间,不断地变化着无数的大空小空,掩映着附近的景物。这种依稀迷离的“杨柳堆眼”,这种轮廓自然、色彩淡艳的依依低垂,可说是带有某种透明感的重重“帘幕”,它使遮隔部分藏而不露,扑朔而迷离,而未隔的部分则苦露而不藏,但人们却无法窥其全体。这一景观使人们竟不知前后左右,有多少地步,于是,顿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美感。

  2.山石隔

  拙政园的土石假山,只要人们不断的变换方位,不断的变换视角,眼前就能展现多层次的优美画面:或山掩曲径,或岭映峈亭,或石藏幽谷,或峰隔重楼,无不是趣味不尽的艺术境界。

  3.桥梁隔

  在拙政园的中部,就有一座座低矮近水的曲桥分隔水面的。它丰富了水面的层次,使水面不致一平如镜而显得单调乏味。这样,人们就有水景可看了,或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从而产生一种宽阔而平远的意境。

  4.亭廊隔

  拙政园的“小飞虹”桥廊,横跨小溪,增添了桥廊南北的景观层次。特别是它那略带弧曲形的屋面,檐下精致的挂落,屈指可数的几根廊柱,均架于水上,构成空灵而优美的遮隔物,将其后面景色遮得若显若藏,若明若暗,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带的景观和层次。如在“小沧浪”凭栏北望,透过“小飞虹”,可以遥见荷风四面亭,而画面以建山楼为远方的主要背景,其后还有景物隐约。

  三、映衬对比,多样统一

  (一)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映衬对比,多样统一。

  拙政园中部山池区,水面占二分之一左右,总体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其四周远近高低,环绕以不同的临水构筑。远香堂平台面临于水,“香洲”舫伸入于水,“小沧浪”水阁构架于水,几处低矮的平曲桥散布于水,池北还可见具有平野特征的土石相间的假山两座。所有这

  些,共同体现了江南水乡特色,构成了拙政园的主旋律。

  中部主景区的建筑远香堂,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面的四面厅。它与众不同,不但位居中央,为四面景物所环拱,而且体量比周围建筑大得多。结构装饰也特别精美,它和水池一起,奠定了整体景区的体势和主调。人们如在堂北平台环顾水池及附近景色,中部园林精华尽收眼底。

  远香堂西南多水,由“小飞虹”桥廊划分出一个园中之园——小沧浪水院,其中“小沧浪”“志清意远”等建筑物均跨水而架,临水而建,构筑别致。在此廊间或窗外,所见皆水,这一水环境确实能令人心明眼净,志清意远,从而顿忘尘嚣之纷扰。

  远香堂东南为山,山南为“枇杷园”,这是一个著名的园中之园。不过,它不是“小沧浪”那种闲静朴素的水苑,而是精致丰饶的旱园。园以曲线优美的云墙界分,进月门,嘉实亭与玲珑馆分别列于前,北有伫立着绣绮亭的黄山假石与外景相隔。园内枇杷丛植,与攒三聚五的湖石交错而生,夏日,一树树金黄的嘉果与绿叶相映衬,更使这里锦绣满眼,美不胜收。

  这两个园中之园,主体、风格是如此的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使双方的个性对比得更为突出。然而,它们对于水池和远香堂这一主景区,主体建筑来说,又处于左右的宾衬地位。它们以不同的特色衬着作为全园主体的景区和景观,显得宾主分明而不是喧宾夺主。

  (二)景物与景物之间的映衬对比,多样统一。

  拙政园一度名为“复园”,关于拙政园中建筑的数量,明代大画家文征明曾在《拙政园记》中做过统计:凡为堂一,楼一,为亭六,轩、栏、池、台、坞之属二十有三,总三十有一。就今天看来,建筑的数量就更多,形式及其组合也更为丰富了。而且,即使是同一类建筑物,也有种种不同,如现今拙政园的亭竟有二十座之多。至于其形式、结构、处境之不同,宜做典型解剖,分层归纳,以窥苏州园林建筑多样性之一斑。现分述如下:

  拙政园的亭,以屋基平面和立柱多寡而论,圆形而立五柱的如笠亭;正方形而立四柱的如松风亭、嘉实亭等;正方形而立十二柱的如梧竹幽居亭;长方形而立四柱的如放眼亭;长方形而立八柱的如绣绮亭;六角形而立六柱的如宜两亭;八角形而立八柱的如天泉亭;平面呈“凸”字形而立八柱的如涵青亭;平面呈扇形而立六柱的如:“与谁同坐轩”亭。

  以屋顶形式而论,拙政园诸亭一般依其屋基平面分别建园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其宝顶式样也有所不同。此外还有卷棚歇山,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而“与谁同坐轩”亭则带有卷棚庑殿式格局。拙政园的亭,基本上都是单檐,单天泉亭独用重檐,这有打破了单一。此外,屋角反翘式样有水戗发戗和嫩戗发戗两种。前者如绣绮亭、绮虹亭,其风格朴实端庄于玲珑飞翘;后者如松风亭,反翘作了夸张性的强调,具有秀逸、轻扬、活泼、飞举的美学风格。

  再就结构类型个空间体量而言,拙政园诸亭大多为四面临空的独立亭,单也有倚墙而建的半亭,如涵青亭就连接着墙廊,倚虹亭和别有洞天亭也都是半亭,墙上各开一门,其形一方一圆,遥遥相对,各有个性,成为联系东中西三部的必经之路,这也是别具匠心。拙政园那么多亭子,其体量也大小各殊。笠亭是微型的,在山上林间不甚显眼,而天泉亭则是大型的,八角重檐,内外双层,在平地极为突出。

  建筑物的存在,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拙政园诸亭所处的环境也各有特色,这更增加了它们的多样性。如松风亭斜架于山上,毗邻与小沧浪水院,环境幽静;塔影亭夹于两溪之间,以桥沟通,为偏僻的死角点景、引景;荷风四面亭处于宽阔水面的岛上,有曲桥山径联结着各方景点,成为中部的交通枢纽;嘉实亭处于园中之园——枇杷园内,与嘉树丑石为伴,成为此地主景;“与谁同坐轩”以扇面半圆的凸面向水,既可供多角度的观赏,又可在其中多面观景;雪香云蔚亭建于土石之巅,梅林之中,平台上可观辽阔的池水及远香堂一带美丽景色;梧竹幽居亭处于梧、竹、枫、杨等植物之间,两面临水,其地可谓水木清华而风物优美……

  四、虚实相生,时空交感

  拙政园小中见大,少中见多,离不开虚实相生的美学。虚,这可说是苏州园林的生命所在。

  (一)门窗框景之虚

  拙政园是虚实并用,门窗之虚颇为杰出。远香堂位于山环水抱、风物围拱之中,厅堂四周全部装置秀丽玲珑的玻璃长窗。这种四面全虚的四面厅,可变观周围景色:东面可见云墙缭曲,古木苍郁;南面可见黄石叠山,小桥流水;西面可见梧柏华轩,曲廊萦纡;背面透过宽阔的平台和水面,可遥望对岸山土起伏,亭台曾差,花树扶疏,波动影摇。在厅内四望,景色可谓面面不同,窗窗不一,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梧竹幽居亭四个月洞门两两相对,环环相套。给人以园转的动势感,人们身在其中,虚灵圆转,如入幻境。诸洞门外,或高梧清荫,或修竹含香,或枫杨苍古,或绿柳如烟,或亭馆俨然,或漏窗映翳,或曲桥浮光。在亭内环视门外,圆框内的景中之象,景外之象,生生不已,变化莫测,各种画面惹眼迷目,令人难以应接。

  (二)内外借景之虚

  游人如在梧竹幽居听西望,可见北寺塔依然高耸,把园林空间的边界推到了数里之遥。这一园外的塔景之虚,还给横向展开、具有平远特征的池山风光增添了纵向的景观,取得了虚实相生、纵横相破的审美效果。

  (三)镜像空间之虚

  苏州园林面积较小,划分为景区之后就更小了。为了扩大空间感,园中往往在适当的地方设一大镜,称为“镜景”或“镜借”。它不但把镜前的空间翻了一番,在镜面上使人感到其中有景,其中有象;富于立体的深度感,而且把实在的景观反了一反,使熟悉的景物陌生化,令人顿生新奇别致之感。人们身在一派空明之中,就如入琉璃世界,水晶天地,可能进行视觉与想象相伴的“镜游”。

  拙政园的“香洲”,一进舱门,迎面是明镜相迎,照映出对岸倚玉轩一带的水景。镜面上有“烟波划船”匾额,令人感到似实似虚,似真似幻,似静似动,似近似远。

  (四)水中倒影之虚

  拙政园有海棠春坞,是春日品赏海棠风韵的好去处;有荷风四面亭,是夏日品赏水面风来、荷香四溢的极佳景点;有待霜亭,是秋日品味“洞庭需待林满霜”诗意的山亭;有雪香云蔚亭,是冬日赏梅,捕捉暗香浮动的理想之地。这样,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在绮绣亭,有“晓丹晚翠”匾额,也点出了朝暮景色之美的殊异。

  拙政园只有60多亩,然而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的奇迹来。有人爱它的庭院深静,花树翳映;有人爱它的清流潆洄,山石参差;有人爱它的月门漏窗,风物如画;有人爱它的屋室回廊,构筑精巧……可以说,拙政园的美学,就是小中见大,有限中见无限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