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艺术设计>摄影构图>

摄影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的联系

嘉琪分享

  摄影中的构图对成就一幅高质量摄影作品具有重要价值。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摄影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的联系,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摄影的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

  封闭式构图就是把取景框当作是一种外部世界和框内世界的界限,将框架之内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天地,把摄影者在镜头中所要表达的信息全部组织在画框内,遵循黄金分割法等经典的构图法则,给人以统一、完整、和谐、均衡的感觉,这种构图较传统。

  开放式的构图把取景框与外面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它不讲究画面的均衡、严谨,不讲究画面的完整,而强调显示画面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从而常常出现一些新奇的画面,留给观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还常令人深思。有冲击力,有反传统的一面。

  封闭式构图多用于表现要求和谐、严谨等美感的拍摄题材。开放式构图在纪实摄影中最常见,它的真实、自然、现场感使观众对现场的动作、情节有推理联想,很容易达到拍摄的目的。

  摄影决定性瞬间与随意性瞬间

  “决定性瞬间”是由法国抓拍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于小型相机所倡导的快照美学,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决定性瞬间”指的是:任何发展运动者的事物都有着其外在形态与内在本质最为接近的那一时刻,这一时刻,就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摄影师能否挖掘出事物的本质意义,靠的是观察、思考,是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养;至于最终能否抓住这一瞬间,才是拍摄技巧问题[1]。选择决定性的瞬间进行拍摄也就成为许多摄影者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决定性瞬间是一种观看之道,包含着深厚的综合修养和敏锐的观察力。它要求摄影者不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还必须掌握极其熟练的抓拍技巧,使决定性的瞬间在照片中成为典型的永恒。

  美国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Robot Frank,1924-)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卡蒂埃-布列松的“随意性瞬间论”。他认为,“摄影不必要摄取情绪最高涨的瞬间”。弗兰克“以一种自然的、随意的,甚至是杂乱无章的风格拍摄,充分表现了那些从事最平庸的活动的瞬间,表现从未展示过的美国人的忧愁和醒悟。[2]”

  决定性瞬间不能每时每刻构建完美的典型瞬间,一旦处理不好,反而失去摄影所固有的真实、自然、鲜活的个性。随意性瞬间所选择不熟悉的角度来表现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对此的共鸣。决定性与随意性,哪一种选择更适合你的表现对象,这都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3]。

  摄影构图处理好画面的主次

  拍摄主体的确立

  主体是吸引摄影者产生拍摄欲望的主要因素[4],是画面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整个画面的结构中心,是摄影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情绪的主要形象。主体并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通常,主体要有足够的尺寸,才能引人注目。主体太小,就不成为主体,这时候就要用长点的焦距,或后期剪裁来处理了。

  画面的中间位置往往被认为最容易突出主体的位置,在需要强调秩序、严谨和稳定的时候,这也许是安排主体的最佳位置。但是,主体位于画面的中间位置显得过于均衡稳定,也容易引起人们视觉的疲劳,缺乏生气和变化。所谓的“三分法则”(rule of the thirds),也称“黄金分割”是构图的基本的规则,意思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景物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践证明,三分法可以使画面获得完美的均衡、和谐,以及愉悦的视觉效果。

  陪体的处理

  有些画面上只有主体而没有陪体,但是,在一些情节性强的画面上,陪体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它和主体互相呼应和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起到陪衬、渲染和说明主体的作用。在《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的画面上,一只干瘦如鸟爪的手搭在一只红润的白人的手上,如果没有那红润、宽大的白人的手作为陪体来衬托,黑人那黑瘦、干枯的手就不会给人们那么大的视觉冲击力。陪体毕竟是画面上的次要部分,它必须服从主体的需要。总之,陪体要尽可能地配合主体,烘托主体,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画面才能向欣赏者传达明确的主题。

  环境

  环境是主体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包括前景和背景。前景是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背景是位于主体背后的景物或空间。环境可以说明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的时空条件,渲染画面气氛,同时通过典型环境来表现本质特征和主题意境,并作一定的渲染以加强主体的表现力。环境处理得成功与否,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