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散文欣赏>散文>

有关秧歌的长篇散文作品(3)

俊杰分享

  有关秧歌的长篇散文作品:临县秧歌进太原

  平日里,晚间总是习惯宅在家里,或看书,或上网。昨晚,偶然兴致,出来散步。楼下与邻里闲聊几句,便走出小区,沿着街边信步而行。虽已近晚间10时,但喧杂的城市依然没有沉静的迹象,远近高低,各种层次的声响,烘托出夏日特有的燥动。转过小区旁边一个街角,进入路边小花园,忽然间,被眼前热烈的景象所惊讶。只是一个路边的街景花园,百十米宽,顺着马路延伸到下一个路口,也就一两千米长,然而,就这样一个路边花园里,却热闹非凡,有一家老小结伴散步的,有年轻情侣卿卿我我的,有小孩踩着踏板车嘻戏玩耍的,……,其中最多的,却是激情热舞的大妈们。几乎隔不了二三十米,便有一群大妈们在热舞,还有休息、围观者,推着小车售卖凉皮、冷饮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丝毫没有午夜的安静,反而有种穿越感,以为是在赶庙会!

  也许是个人兴趣的原因,见到这样的场景,总是下意识地绕道而行,很少有住足观看的欲望,甚或略有厌烦,因为吵闹。不知不觉,进入花园中间一个较大的广场,这里人更多,得有好几百人,中间还有几个男人,每人手中把着一把大伞,一直在转动,女士们手中大多拿着一把彩色绸布制成的表演扇子。粗一看去,以为某个公司在做广告,可又一想不对啊,怎么会在大晚上做街头广告?正在纳闷,忽然传来一种另类的音乐,与平常听到的音箱里播出的大妈广场舞音乐完全不同,顺声望去,看到几个人正操着乐器,现场演出呢。“乐队”规模很小,只有五个人,乐器却很别致,典型的农村民间乐器:一面鼓、一面锣、一对罄、两把唢呐。忍不住一下乐了,这是闹哪出啊?原本有一种穿越庙会的感觉,这下更走远了,以为远离城市,来到某个晋西乡村了!

  正在奇怪,人群忽然动起来了。手把大伞的几个男人,一边摇转着手中的大伞,一边沿着广场周边巡转,原来汇聚在广场中间,手把扇子的女人们,纷纷跟在这几个男人后面,也围着周边巡转。很快,沿着广场围出一个大的圆圈,左右一看,自己孤零零一个人被围在这个大圈中间。不明就里,赶忙退出圈外,圈外同样也围了一大堆观看的人。人群中找了个空间,回头再看,民乐合奏的声响已然很是响亮了。击鼓的中年男子,很投入地敲出那种农村地秧歌的节奏,敲锣的和击罄的,跟着鼓的节奏,不时击出一声重响,而最卖力气的是两个小伙子,蹩足气,鼓着腮,仰天举着唢呐,吹着一曲很是熟悉的旋律,可一时着急,竟想不起来曲名儿。伴着这样的节奏,广场中的人群开始扭动开来,舞动大伞、扇子,扭起四方步,跳起了地秧歌。人们边跳边聊,笑逐颜开,响亮的鼓声,锣声,馨声,唢呐声,夹杂着人们的欢笑声,小小的广场,顿时沸腾了,所有的人,都被这洋溢着的激情和快乐所感染。

  这个时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都操着一口浓浓的吕梁临县口音。一下更奇怪了,怎么会在这里,在这个时候,聚集了这么多的临县人?身旁正站立着一位女士,也在兴奋地观望着表演,还下意识地扭动身肢,仿佛随时准备参加进去,便随意聊了几句。她介绍说,这些全都是在太原工作的临县人,都住在附近,有的在做生意,有的在打工,还有因为陪孩子读书来太原的,各色人等,看到太原大妈们跳广场舞,也想跳,可是没有人教,和太原大妈们的交往也不多,所以,另辟蹊径,把临县秧歌搬到太原来跳。她当然也搞不清楚是些个什么人发起的,怎么流传开的,但她知道,这样的活动太原还有好几处,而且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太原临县人最喜欢的活动!

  这里,先介绍两个相关事项。首先,临县属吕梁市,位于吕梁山腹地,境内大山林立,交通不便,是全国知名的贫困县。但也是省内人口最多的县之一。吕梁与陕北隔河相望,在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上,与山下的晋中相差较远,倒是极类似陕北。故而,头扎白头羊肚毛巾,身穿羊皮袄,脚踩踏倒山,也成为临县人的固定形象。改革开放后,封闭落后的山区落后地区也很快开放起来,大批的临县人,离开故土,来到太原和其它城市。有一次,听临县县委同志介绍说,山西有两个临县,本土有50万人口,太原还有50万临县人。走出山野的临县人,进入省城,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但都特别富于乡情,俗话说就是很抱团。其二,关于地秧歌,地秧歌是山西晋中周边流传的地头民间文艺形式,不同县份略有差异,但基本类型都还相似。想来,是历史上乡村民间百姓,生产劳动之余,用以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后,这样的民间文艺形式日益淡化,已经有很久没有见到过这种活动了,至少在自己的头脑中,所有的印象都是儿时在农村生活时留下来的。甚至觉得,如果在校园里去询问大学生,估计没有几个人听说过这样的文艺形式。

  今天,这样一个偶然的晚上,居然遇到了几十年未见的活动,先是惊讶,继而是开心,待到了解了其来龙去脉之后,更有一种欣慰!

  近些年,大妈广场舞,已成为城市中一道随处可见的风景。每逢夜幕降临,公园里,小区中,马路边,商厦前,……,但凡有个稍微开阔点的地面,便会有“大妈”的身影,多则上百人,少则十余名,播放着动感十足的乐曲,火辣劲舞,喧嚣热闹。大妈们的广场舞,已经遍布全国,成为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或,中国大妈们已经将这种舞蹈带往卢浮宫广场,莫斯科红场,……,大有国际化之势。几年来,也走过几个城市,看见过不同城市的大妈广场舞,大同小异,总觉得是一种现代韵律操揉入舞蹈元素的产品。这样的舞蹈,属于那些在职场辛苦工作一天,夜晚寻求放松的知性白领,属于哪些临近已然退休,一心想要享受生活的城市女性。与从乡野间走进城市的人们距离太远!

  正如刚才 那位女士所说,她们不会跳,也不知向谁学。再看广场中跳舞的人群,一轮高潮到来了:吹唢呐的两个小伙儿,离开了乐队的位置,加入到人群中,一边舞动,一边吹着乐曲。一位中年男子,头上扎了一条白毛巾,把一条大红绸系在腰间,双手握着红绸的两个头,与一位挥动扇子的女士,相对而舞,特别投入,已成为整个人群的领舞,其他人们,众星捧月一般把他俩围在中央,欢快地跳动着,跳动着!

  自己也来自吕梁,而且与临县相邻,平日里,也经常见到临县人。也许是职业原因吧,所见到的临县人,要么是满脸严肃的官员,要么是煞有介事的知识白领,与普通临县人的交往其实也不是太多。仔细端详,人群中没有那种熟悉的临县面孔。他们都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临县人,他们就这样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艺形式从遥远的山区,带进了省城。临县地秧歌,占据了这个小花园正中间的位置,最大的广场,这里的欢乐气氛,淹没了旁的大妈舞蹈!就连我这个向来不喜欢喧闹的人,也站在这里,看了很久!

  上个学期,学校团委组织大学生创新研究课题评审,我是评委之一。记得十分清楚,遇到一个课题,学生搞的,研究主题便是失地村民城市化过程中的身份转变问题。记得那几位同学强调,农民城市化的过程中,重要的障碍在于文化认同,也就是如何使农民在文化观念上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当时,我对他们使用“文化认同”这个概念提出了批评,核心观点是强调认同的主体间性,而不能消灭一种文化,令一群人接受另一种文化。他们那样的理解,理论上讲不清,实践中行不通。看到眼前这样的景象,头脑中忽然涌出一大堆问题。

  最近正在读美籍华人学者孙隆基所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其中阐述了文化深层结构的稳定性。这群临县人,能够把自己故土的文艺活动,迁移到数百公里之外的省城,在城市中寻找文化的归宿,足见文化深层结构的影响。几年来,繁荣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但很多人都在大学校园里的所谓国学讲堂中寻找文化。我不清楚,那些振振有词地讲述着子曰诗云的学者专家们,是否思考过眼前出现的景象?

  当下的政治学、社会学学说研究中,社会自组织一直是关注的热点!可是看到很多著述,大多援引西方学者观点,即使是很认真地做了田野调查的,最后也又回到既有的理论框架之中。这群工作生活在省城的临县人,他们如何通过地秧歌这种形式组织在一起,中间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体现了什么样的规律?中国人的社会组织过程,与西方人有什么样的不同?

  很长时间以来,社会一直缺乏对进城务工人员文化需求的关注。几年前在北京参加一个学习班,文化部的一位官员讲课,强调要高度重视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文化产品。然后讲到对策的时候,又回到大框子中,建学校,拍摄电影、电视剧,写小说,不一而足。看着眼前临县人的快乐劲儿,忽然想,与其费劲为他们“喂”文化,何如令百姓自己去“找”文化?

  ……

  一大堆乱哄哄的想法,随着地秧歌的节奏,在头脑中跳动,渐渐地,忽然觉得,看似简单的文艺活动,折射当下中国社会太多的事情!

猜你感兴趣:

1.大秧歌小说第7回到第9回概要

2.春节抒情散文

3.经典爱国主义的散文欣赏

4.与春节有关的散文

5.春天百花盛开的散文诗

上一篇:描述陕北的经典散文_心驰神往的陕北

下一篇:有关善良的散文

2463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