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热点资讯>

核污染是什么意思

欣敏分享

核污染是指放射性物质从核设施或核事故中释放到环境中,对环境和生物体产生的污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核污染是什么意思呢,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核污染是什么意思

核污染是什么意思

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爆炸而引起的放射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

1986年4月25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爆炸时泄漏的核燃料浓度高达60%,且直至事故发生10昼夜后反应堆被封存,放射性元素一直超量释放。事故发生3天后,附近的居民才被匆匆撤走,但这3天的时间已使很多人饱受了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在这场事故中当场死亡2人,至1992年,已有700O多人死于这次事故的核污染。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

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千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当年发生事故后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不仅如此,由于放射性烟尘的扩散,整个欧洲也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震中。临近国家检测到超常的放射性尘埃,致使粮食、蔬菜、奶制品的生产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核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更是无法统计。

事故后的7年中,有7000名清理人员死亡,其中1/3是自杀。参加医疗救援的工作人员中,有40%的人患了精神疾病或永久性记忆丧失。时至今日,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七万人成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

海洋被誉为“国防的前线、贸易的通道、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然而,她正受到严重的污染,常见的主要有漂浮物污染和有机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生物品种的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 。这些废弃物的绝大部分最终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海洋。当这些废物和污水的排放量达到一定的限度,海洋便受到了污染。诸如海洋油污染、海洋重金属污染、海洋热 污染、海洋放射性 污染等等。受到污染的海域,会造成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人类的海洋生产活动、损害海水使用质量、造成优美环境的破坏等。

核污染的产生来源

核污染(nuclear contamination)来源主要有核武器实验、使用,核电站泄露,工业或医疗上使用的核物质遗失、核武器爆炸、热辐射伤害、核辐射伤害、放射性存留等。

污染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产生放射性气溶胶等放射性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及人体体表产生危害;另一种是随风向扩散产生的污染。但无论哪种,其污染程度都要视核泄漏严重程度而定。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核燃料在爆炸中形成烟尘飘扬空中,危害面积非常广泛。

核爆炸不会引起明显的气候变化,但会在事故发生地及一定距离范围内存留放射性。

核电站受损后,设施会释放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其中一些“寿命短”的放射性物质相对来说危害不大,另一些半衰期长的放射性物质则要危险得多。即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

利用高温分裂铀的过程会产生一百多种新的化学物质。核反应堆完全熔解后,会释放一些较低毒性的放射性气体,包括氮-16、氚和氪。这些气体比较轻,会快速消散,对人类的危害不大。氮-16迅速转变为稳定的氧。氪气很轻,进入大气后迅速消散。氚气能量很低,半衰期为12年。当它衰变时,会以稳定的氦气形式存在。

衰变也是核反应,也产生辐射。据了解,核反应堆完全熔解后,会释放出另一种危险物质铯-137。铯-137有剧毒。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人会通过食物和水将其摄入,或类似灰尘被人吸入。与其接触,会增加癌症的患病率。

核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放射性污染。与其他污染相比,核污染具有危害范围大、破坏性强、持续时间长,且事后处理复杂的特点。核污染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可对机体产生较强的辐射,对人体可导致急性放射病、白细胞下降,还可能影响生育,甚至导致癌症。

1、急性放射病: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呼吸道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导致急性放射病的发生,机体出现疲劳、头晕、失眠、皮肤发红、结膜炎、黏膜溃疡、出血、脱发、腹泻、呕吐等症状;

2、白细胞下降:受到较重的核污染时,患者还会出现白细胞急剧下降的情况,引起呕吐、腹泻,甚至休克、死亡;

3、影响生育:孕妇若受到核污染,腹中胎儿畸形、患遗传性病变的发生率大幅度增加,可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4、癌症:核污染是癌症的高危因素之一,其放射性可导致健康细胞基因突变,转化为异常增殖的癌细胞,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一般身体接受到的辐射量越多,致癌的风险也就越大。

核污染入海带来的后果

人们普遍担心核污水排放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核污水中富含的放射性物质可能对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态平衡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这引发了广泛的关切,因为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与全球的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此外,核污水排放计划可能导致放射性污染的扩散。一旦核污水进入大海,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海流和食物链的传递扩散到更广阔的海域,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沿岸社区造成更大的影响。这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构成威胁,也可能影响更远的地区,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挑战。

尽管日本政府声称排放计划符合国际标准,但懂得都懂,不可能不会对大海造成影响。在处理核废水时,应确保采取透明、科学和负责任的方法,充分考虑环境和公众的安全与健康,而不是逃避责任。

核污染如何处理呢

1、隔离限制

对暂不具备清污条件且对人类生活有严重影响的污染地区,使用隔离栏和栅栏与外界隔离,以限制人员进入和防止人员进入并受到放射性危害。这只是一种权益之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隔离的土地无法进行再使用,经济价值低。

2、铲土去污

将被核物质污染的土壤(一般是表层土)铲走运至专门的核处置场地进行处理和处置,可从根本上杜绝放射性元素进一步扩散和进人食物链。但缺点是劳动强度大,操作人员易遭受核辐射;大量的铲土会增加处理和处置成本。另外,表层土中还含有可供作物生产的大量有机物质,全部铲走又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危机。

3、深翻稀释

对于放射性污染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使用深犁的方法将被污染的表土翻至土壤深层,稀释并降低表层污染水平,或者直接从外界运来未受污染的土壤将污染土壤覆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治核污染物进入食物链。但是缺点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底部的放射性核素会沉积并逐渐扩散,甚至转移至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4、可剥离性膜法

剥离性成膜去污技术,是利用研制的成膜去污液、通过飞机和陆地喷洒机械进行空中和陆地快速喷洒,将成膜去污材料覆盖在沾染物上,利用材料对放射性沉降粒子的吸附包埋粘连作用,迅速固定沉降物,在最短时间内控制污染源的转移和扩散。材料凝固成膜后,污染表面的放射性沉降物在剥离粘附的作用下迅速集结成型,利用机械或人工对成型的膜体进行回收清除,从而达到对现场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战场环境的净化。其对表面去污系数能达到100%,具有造价低廉、操作简便、经济环保等特点。但是对已渗人土壤内部的核污染物质基本没有去除作用。因此适用的范围只能是污染初期,对污染中后期的作用有限。

5、森林修复法

森林能够富集大量的放射性核素,还能阻止放射性核素向周边地区扩散,实验表明,森林中放射性核素是耕地的3一7倍,混交林比纯林多。利用森林植物如生长周期短的柳林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一方面可修复污染土壤,另一方面还可发展工业原料林、薪炭林,可谓是一举两得。但要求是污染土壤核素浓度不能太高。

6、现场玻璃化技术

现场玻璃化技术是一种整治放射性土壤的热处理技术。它运用玻璃熔融技术的“焦耳加热法”,把容易浸出的受污染土壤装换成抗浸出、玻璃状的结晶单体。ISV技术通过热解作用破坏有机成分,大部分半挥发性物质都留在了玻璃体内,没有被封住的一小部分也能被俘获并处理。它适合于各种土壤类型和条件,即适合于有任何放射性、危险性、混合废物的污染物,且技术允许土壤中含有大比例的杂质。但是ISV技术也有一些局限性,它的处理深度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如存在热传导性能差的岩石层或砾石层,或有一层土壤的熔点远远高于上一层物质,处理深度就会降低。)另外,从放射性污染物处理角度,ISV限制了将来对废物的进一步处理的可能,没有给技术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2075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