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热点资讯>

居民存款、贷款双降引发市场关注

和杰分享

居民存款、贷款双降引发市场关注!居民存款降低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居民存款、贷款双降引发市场关注,只供参考,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分享收藏!

居民存款、贷款双降引发市场关注

居民存款、贷款双降引发市场关注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和热议。数据显示,7月份新增居民部门贷款减少2007亿元,同比多减3224亿元。其中,消费为代表的居民短期贷款减少1335亿元,同比多减1066亿元;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代表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同比多减2158亿元。这一数据现象引起了对居民金融行为的思考和解读。

首先,这一数据现象表明居民金融行为正在发生转变。过去,很多居民倾向于将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然而,现在的情况似乎在逐渐改变。居民的贷款减少,意味着他们可能更加谨慎地管理自己的债务和财务状况。这可能与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有关,或者反映出人们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背景下更加注重风险防范。

其次,数据中的消费贷款减少可能意味着居民对借款消费的态度在变化。在一些情况下,消费贷款可以帮助居民实现短期内的购买需求,但也会带来未来的偿还压力。居民减少消费贷款的现象可能意味着他们更加注重消费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而不仅仅是追求眼前的满足。

最后,个人住房贷款的减少可能与楼市政策的调整有关。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旨在遏制过快的房价上涨。这些政策可能影响了人们对房产投资的信心,从而减少了个人住房贷款的需求。

居民存款降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消费增加。消费的复苏是经济复苏的关键指标之一。2023年五一期间,各大景点游客爆满,赴国外旅游业大幅增加,报复性消费非常明显。然而,消费的增加也意味着居民手头上的闲置资金减少,因此,减轻居民负担是促进消费的关键。政府可以通过适当减轻居民税负和对居民提供福利措施等方式来促进消费的增加。

第二,提前还贷增加。房价飙升使得很多居民面临着较高的还款压力,因此提前还贷已经成为了许多居民的首选。单月净偿还贷款规模达到历史新高,显示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在继续收缩。政府可以通过适当减少居民税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方式来减轻居民的还款压力。

第三,经济恢复不及预期。由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都面临较大的压力,尤其是中美贸易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了明显的不确定性。收入停滞甚至下降,引起提取存款应付日常消费开支。政府可以采取增加政府投资、增加民间投资、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等措施来刺激经济的复苏。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适当减轻企业税负和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大环境。

第四,存款利率的动态调整。近期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香案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这是属于“补降”,“去年很多大行都已经降过了。”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综合考虑自身经营情况,灵活调整存款利率,这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正常现象。未来是否会降息,主要取决于经济恢复是否能够达到预期,以及CPI是否持续保持低位。负利率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因而不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所以并不是一个好的政策选择。

第五,政府对经济的刺激措施。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政府的刺激措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减轻税负、提高营商环境等多种方式来刺激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张礼卿指出,政府刺激措施可以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可涉及加大新老基建项目的投资、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能源转型投资、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大芯片研制生产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开发和投资等。同时,政府可继续适当减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税负,鼓励其投资并为其提高雇员收入创造条件。

居民存款减少1.36万亿

7月金融数据出炉,居民存款、贷款双降引发市场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8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新增居民部门贷款减少2007亿元,同比多减3224亿元;其中,以消费为代表的居民短期贷款减少1335亿元,同比多减1066亿元;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代表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同比多减2158亿元,这也与6月居民信贷高增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12万亿元,同比多减1.1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8093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居民集中利用前期借贷资金和自身存款进行贷款偿还或是7月居民存款、贷款双降的原因之一。楼市恢复不如预期、居民加杠杆意愿不强,调降存量房贷利率的必要性越来越高。

居民存款减少钱到哪里去了?

居民存款流向理财?

尽管不同规模的银行存款利率有所差异,但整体利率下降趋势已是既成事实。在此背景下,居民储蓄意愿正在降低。

央行公布的5月金融数据中,人民币存款新增1.46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新增5364亿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界面新闻表示,尽管新增居民存款较常年同期仍偏高,但同比已经少增,结合居民新增贷款增加,反映居民消费意愿在逐步恢复中。

数据显示,新增居民短贷、中长贷占比分别为14.6%和12.4%(上月为-17.5%和-16.1%),占比有较大提升。

中泰证券研究团队认为,短期贷款预计由于五一假期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而有所增加。而5月地产销售情况和4月相比基本持平,因此预计新增按揭投放保持稳定。再加上提前还款高峰每家银行政策不一,有的银行由于没有做平滑,集中偿还集中在一季度,二季度之后早偿边际减弱,导致新增贷款逐渐覆盖提前还款,因此居民中长期贷款恢复了同比正增。

数据显示,5月居民短贷、中长贷分别增加1988亿元和1684亿元,分别同比多增148亿元和637亿元。

周茂华分析,非银金融机构存款5月增长3221亿元,同比增长653亿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情绪回暖,带动居民理财投资需求复苏。

根据普益标准报告,截至2023年5月末,全市场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3.68%、4.49%,显著高于存款利率。在理财发行规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存款“搬家”现象,部分存款流回理财市场,存款与理财间的“跷跷板”效应显现。

2023年7月金融数据全面下行,属于季节规律,只是贷款下行的幅度太大了

第一、7月份新增社融5282亿元,同比减少32.2%,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低。

2020-2022年7月新增社融分别为16928、10752、7785亿元。其中:

1、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64亿元,同比减少91.1%,创下15年以来的新低。

其中住户贷款减少2007亿元,2020-2022年7月分别新增7578、4059、1217亿元。

企业贷款新增2378亿元,同比减少17.3%。2020-2022年分别新增加2645、4334、2877亿元。

2、7月份外币贷款减少339亿元,2020-2022年7月分别减少了524、78、1137亿元。

3、7月表外融资同比增加547亿元。其中新增加委托贷款8亿元,2020-2022年7月新增分别为-152、-151、89亿元;信托贷款新增230亿元,2020-2022年7月分别减少1367、1571、398亿元。

4、7月份直接融资新增6074亿元,同比减少5%。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1179亿元,2020-2023年7月分别为2358、3091、960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109亿元,2020-2023年7月分别为5459、1820、399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786亿元,2020-2023年7月分别为1215、938、1437亿元。

第二、7月份人民币存款净减少1.12万亿元,但基本符合7月份的季节规律。

虽然2022年7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了447亿元,但2021年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了1.13万亿元。历年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主要还是季节性现象,比如上半年的税务清算和银行的6月份存款冲量之后,7月份的存款回流到非银金融机构(投资)。所以历史上这个月都存在存款搬家现象,即居民与企业存款减少,财政与非银行金融企业存款增加。

1、7月份居民存款净减少8093亿元,其中2020-2022年7月份分别减少7195亿元1.36万亿,3380亿元。2023年7月减少量与2020年近似,比2021年7月减少量要少40%。

2、7月份企业存款净减少1.53万亿,其中2020-2022年7月分别减少1.55、1.31、1.04万亿。

3、7月份财政存款增加9078亿元,同比增加86.7%。其中2020-2022年7月分别增加了4872、6008、4863亿元。今年7月份财政存款增加较多,政府债贡献较小(7月份同比增长2.8%),主要还是今年二季度以后的税收增长较快(去年因减免基数低),其中上半年税收增长了16.5%,7月份增幅料将更高。

4、7月份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了4130亿元,其中2020-2022年7月分别增加了1800、9576、8045亿元。

第三、7月份M2净减少也符合季节规律。

2023年7月份流通中的货币M2比6月份减少了1.9万亿,虽然比去年7月份减少的规模3351亿元要多,但也基本上符合季节规律。2020年7月份M2减少了9490亿元,2021年7月份减少了15635亿元。

    205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