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热点资讯>

地球正处12.5万年来最热时期

锦伟分享

进入七月后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天气炎热,人体在无形中会丢失水分,防暑补水变得非常重要,而且也很有讲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地球正处12.5万年来最热时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地球正处12.5万年来最热时期

科学家:地球正处12.5万年来最热时期

科学家认为,地球正处于大约12.5万年以来最热的时期。伦敦格兰瑟姆研究所的气候科学家保罗·塞皮表示,根据冰芯、树木年轮和沉积物等气候数据,“12.5万年以来,从未有过如此温暖的天气”。研究表明,全球变暖趋势可能与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的燃烧有关,这些燃烧会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些气体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到无法用自然变化来解释的水平。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比如,1943~1954年孟加拉地区的暴雨灾害,引起了20世纪最大的饥荒,饿死人口达300~400万。1968年~1973年非洲干旱是非洲人民的一次大灾难,使得乍得、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的牲口损失70~90%,仅在埃塞俄比亚的沃洛省就饿死20万人。当然,这种打击往往是短暂的、局部的,虽然不至于影响生态系统,但是对人类造成的灾害却十分大。

长期的气候变化,即使变化比较缓慢,也会使生态系统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使生产布局和生产方式完全改观,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

例如,在公元前3000~1000年的温暖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直到东部沿海都有广泛分布;安阳殷墟发现有,水牛和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甲骨文记载打猎时获得一象,表明殷墟的化石象是土产的。河南原称豫州,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商、周时代,梅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诗经》说:“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可见当时梅子是和盐一样重要的食品,是做菜不可缺少的佐料。《诗经》说:“终南何月,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之南,宋代以来就无梅了。陕西、山西等地人民只好用醋代替梅。

秦汉时期气候也比较温暖,《史记》记载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是:“桔之在江陵,桑之在齐鲁,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陈夏”。可知当时亚热带植物的地界比现在更加偏北。

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必然会影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布局。例如,在先秦到西汉以前,我国丝织业布局是北丝南麻,丝织业绝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当时最大的丝纺业中心在河北定县,其他较小的中心也都在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则主要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蜀中仅以产麻布著名。虽然在东汉到魏晋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下降剧烈,南方各地社会生活则相对安定,丝织业有所发展,可是北丝南麻的布局一直维持到隋唐时代。从气候变迁情况看,至隋唐时代,虽然气候也有变化,但是平均气温仍暖于现代,可见丝绸之路出现在北方是有原因的。

北丝南麻布局的改变发生在宋代。由于气候变冷,气温已低于现代,北方不利于桑蚕生产生殖,再加上唐末五代时北方战乱,南方经济上升,丝织业规模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时镇江,三台已形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南宋时,南京、常州、镇江、苏州都拥有巨大的丝织业生产能力。丝织业重心南移,正好相当于我国气候由温暖到寒冷的时期,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气候变迁对农业耕作也有影响,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都说,他们那个时候,齐、鲁(河北、山东一带)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在这些地方直到解放初期,还只习惯于两年三熟。唐朝的生长季也比现在长,《蛮书》(约成书于862年)说,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一年收获两季作物,9月收稻,4月小麦或大麦。而现代由于生长季缩短,不得不种豌豆和蚕豆,以代替小麦和大麦。

这种历史经验仍有现实意义。例如,如果气候变暖,就可以考虑双季稻向高纬度、向高海拔扩展;若气候变冷,就得采取措施,缩短水稻的生长时间。现在流行的热门话题是:“到21世纪,地球将会变暖”。

2023高温天气的养生禁忌有哪些

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及电解质,这些物质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如大量饮用,还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影响肝、肾功能。因此,应该少喝饮料,多饮水。

老弱者活动量较少,体内含水量也相对较少,每天应该补水2500毫升左右。晨起空腹饮水500毫升,不但能冲刷胃肠,利于通便,更能将已经浓缩了的血液稀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饮水半小时后,水已经进入血液循环,此时进食会吃得更香。据美国生理学博士约翰研究发现:20℃至25℃的白开水与生物体内细胞中的水性质很相似,极易被肌体所吸收,代谢速度也快,并能使血液中血红蛋白量增加,这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还能促使体内的脱氢酶活性增强,及时清除肌肉中的乳酸,消除疲劳。豆浆、淡茶水也为盛夏补水佳饮。

夏夜,有人为了清凉,喜欢睡在砖地或水磨石地上,谐称“地面空调”。然而,因砖石地阴凉,有较强的渗透性与聚湿性,易使人体受寒受潮而诱发关节炎和许多内在疾病。

不宜“快速冷却”。从暑热中归来,为尽快消汗除热,有的人喜欢冲冷水浴来“快速冷却”。但由于人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这样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于体内,引起高热。同时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则还会引起休克。因此,从暑热中归来不宜马上冲冷,比较好的方法是先洗局部,比如手和脸,让汗陆续退去,带走身上大量的热量,然后再采取进一步清凉措施。

夏日气温居高不下,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感到紧张压抑。头痛、头晕,已成为一种在暑期发病率极高的“都市病”。据介绍,头痛一般分为紧张性头痛、偏头痛及与其他神经或器质性原因有关的头痛。其中都市里最常见的是紧张性头痛,约占头痛总数的80%至90%。每当头痛发作的时候,很多人选择能忍则忍的消极态度,以为忍一时就过去了。专家指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头痛往往是许多疾病发出的一个信号,应该及时搞清楚疾病源头,对症下药,不可粗心大意。

中暑的症状

中暑的症状有很多,根据不同层次的中暑情况身体也是呈现不同的症状。一般情况下我们将中暑症状分为四种,分别是中暑先兆、中暑初期、轻度中暑以及重度中暑,具体的症状表现如下:

第一:中暑先兆

所谓的中暑先兆,其实指的就是身体在高温环境中进行了工作或者是活动,导致大量的出汗,这样身体就出现四肢无力、全身疲惫以及耳鸣耳聋还有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轻度头痛的情况。如果将温度计测量体温,会发现体温属于正常情况,也有一部分是呈现体温稍微增高,但是最高温度不会超过三十七点五摄氏度。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上症状,那么就可以判定为中暑先兆。

第二:中暑初期

如果身体中出现了中暑先兆的症状,但是仍旧没有离开这个高温环境,那么身体中的体温就会慢慢的增加,最终达到三十八点五摄氏度以上。除此之外,身体还会出现脸色潮红、皮肤灼热、四肢无力、身体疲惫、胸闷气短、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头昏眼花的情况,甚至还有些人会出现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衰竭的早期症状,例如脸上苍白大量出汗以及皮肤湿冷还有血压下降的情况。

如果身体出现了这些症状,建议要立即高温环境,同时使用科学的降温方法,如果问题比较严重,最好能够送医治疗。

第三:轻度中暑

如果这个时候除了上述的中暑初期症状之外,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也出现了毛病,身体的症状表现为脸上苍白、大量出汗以及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最好能够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治疗。

第四: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也被分为三种,分别是热衰竭、热痉挛以及热射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凉,并且身体过度出汗、恶心想吐,甚至于瞳孔在扩大,温度不断的上升,血压在下降但是脉搏在不断的加快,四肢还有可能痉挛,身体也有可能昏厥散失意识。

夏季防暑方法技巧

1、及时补充水分但应少喝饮料。果汁、可乐、雪碧、汽水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因此,夏季应多喝白开水或淡盐(糖)开水。

2、口渴后不宜狂饮。劳动和运动后出汗时,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约占汗液的0.5%左右,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3、太阳短波辐射最强烈的时间是10时-15时左右,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外出,非出去不可,应在皮肤上涂些防晒护肤品,夏季衣着以浅色为好。

4、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5、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

6、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7、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8、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9、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佩戴时,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

    197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