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热门文章>

这些高考信息别在朋友圈乱晒

金梅分享

这些高考信息别在朋友圈乱晒!高考分数公布,很多学生会分享自己的考试成绩。专家提醒,保护好个人隐私,那么什么信息不能在朋友圈分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这些高考信息别在朋友圈乱晒,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这些高考信息别在朋友圈乱晒

这些高考信息别在朋友圈乱晒

1. 准考证

如果把准考证晒到朋友圈,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很容易被复制。

2. 成绩单或成绩查询页面

这类照片会暴露考生号、姓名等重要隐私信息。

3. 高考志愿表

无论是电子版还是纸质版的志愿填报表都别晒,以免个人信息泄露。

4. 录取通知书

录取通知书的内文不要晒,容易泄露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等信息。

警惕志愿填报“套路”骗局

1. 谎称“计划外招生”

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制造假证件等方式,以高校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等名义,自称手握“内部指标”“机动指标”,可以保送考生到重点院校、让未达本科线的考生进入本科院校,从而骗取钱财。

高考招生录取在官方网站上进行,严格执行已公布的招生计划,不存在“内部指标”,也不会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例如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等。

2. 高价指导报志愿

在某电商平台搜索“高考志愿填报”发现,不少机构称可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要价数千元。实际上,志愿填报辅导机构教师的真实性、专业性难辨。很多同学表示,花费颇高,但收获有限。

考生应尽量寻求官方权威志愿指导服务,警惕个人或校外培训机构“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

涉及高考的骗局有哪些

■ “提前查分”骗局

高考结束后,不法分子利用家长“熬”不住的焦躁情绪作案,通过伪基站群发短信,声称可以提前查询高考成绩,并附有“查询分数”的网址链接。

防诈提示:

考生及家长在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及查分网址,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里来历不明的链接,更不能随意泄露自己的银行账户信息以及手机验证码信息。

■ “免试入学”骗局

在招生录取诈骗中,最常见的就是不法分子打着招生机构有“内部关系”“特殊渠道”等幌子,声称可以“特批”,换取“内部指标”“点招名额”或“计划外指标”等,向考生和家长作“交钱就能低分高录”的虚假承诺。

他们会通过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__招生信息网”或“__高校招生网”,假扮高校招生人员,向家长索取“定金”。一旦家长轻信骗局,转账汇款,等到的只能是伪造的通知书,或是直接被骗子拉黑。

防诈提示:

招生学校和招生计划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对社会公布。正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费用,也不存在通过内部关系花钱录取的好事。凡是以招录为名收取保证金、录取费的短信及电话,切勿轻信!

任何个人说自己手中有招生计划和名额都是不可能的。

■ “志愿填报”骗局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夕,总有中介或网站宣称掌握内部大数据,收取天价咨询费。

防诈提示:

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纯属造谣。考生参加志愿填报指导咨询活动一定要认清主办机构,等待学校官方通知,对于社会上收费性质的志愿填报咨询要提高警惕,所有的高考政策及信息一定要以官方公布为准。

■ “助学金”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身份信息后,自称为教育局或高校工作人员,可以对困难考生或成绩优异的考生提前发放助学金、奖学金,以再不领就过期的名义要求受害人先行支付手续费,实则是骗取资金。

防诈提示:

考生及家长如果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电话,声称要发放“国家助学金”“助学扶助款”时,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应及时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

    1957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