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育儿>

别错过孩子的阅读饥饿期

弘达分享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孩子而言,即使他成绩平平,但有良好习惯,将来仍是潜力巨大。而培养阅读能力,14岁以前是关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别错过孩子的阅读饥饿期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别错过孩子的阅读饥饿期

  1、“精神饥饿感”更易在中小学阶段形成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玛莉安·伍尔夫通过研究儿童阅读时的大脑变化发现,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都一起运行的,而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我们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是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

  科学家认为,父母是否在小孩5岁以前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影响着孩子今后阅读技巧的形成。同时,人在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生以后的历程,只不过是前面14年所阅读的东西的展开。

  事实上,孩子长大以后,是用在14岁以前所阅读的东西、所体验的东西、所经历的东西、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基本价值观,用感恩、慈善、友爱等这些最伟大的观念和知识在建设。

  “所以,孩子早期的经验对成长非常重要。当他们成人以后,他们是用孩提时代所获得的东西为根基,继续去构建内心的成人世界。”朱永新说。

  2、阅读与学业从来就是不矛盾的

  一位当了小学生家长的妈妈发现,再美好的计划都跨不过上学这道坎儿。在孩子上学之前,这位妈妈一直坚持给孩子读各种故事,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是,自打一上学,孩子阅读的时间被一点点地挤掉了,“又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又要保证孩子睡眠,只能有所取舍。”这位妈妈说。

  这位妈妈的苦恼绝非个案。在巨大的应试压力面前,如何平衡阅读和学业,是摆在很多父母,尤其是城市父母面前的一道难题。

  调查表明,59.2%的学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甚至有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只有12.3%的学生花在阅读方面的时间比较多。

  “国外大量研究证明,家庭作业越多,孩子可能会越笨。”朱永新说,重复的练习是孩子最讨厌的事情,这只能提升孩子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但是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并无作用。

  依据孩子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的情况,朱永新把孩子分成了4种类型:

  第一种。 孩子既不爱读教科书,也不爱读课外学,“这样的孩子肯定是愚昧无知的”;

  第二种。 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必然发展潜力巨大”;

  第三种。 孩子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可能成绩不错,但是却没有什么发展潜力;

  第四种。 孩子是不爱教科书只爱课外书, “这种孩子也许成绩不理想,但还是有希望的。”

  事实也证明,大量的课外阅读并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3、过早‘触电触网’,会使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

  即使是充分了解阅读重要性的父母,仍然有很多困惑。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一代的家长和孩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这股电子阅读的浪潮中。对此,朱永新认为,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提供的内容太过绚丽动感,这对低年级的孩子还是有危害的。“对孩子专注力和宁静的心态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过早‘触电触网’,会使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孩子会变得只会看不 会想。”朱永新说。网络上更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是很难获得的,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人类思想的进化,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座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惟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

  要让每个孩子方便地得到最适合他们的图书。

  4、阅读重要,比阅读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读什么

  “我现在就有这样的困惑。”一位一年级孩子的妈妈说,学校每天会利用孩子早晨到校这段时间给学生放古诗,“几十首古诗全部用说唱的方式录制,孩子在家里时嘴里经常叨叨,不过怎么听都不是味儿。”据这位妈妈介绍,别管是“锄禾日当午”还是“床前明月光”,什么样的诗句在孩子嘴里都用欢快的说唱节奏唱出。

  “这种方式追求的是琅琅上口,是为了让孩子记住。”朱永新说,但阅读的关键不是背下来,而是体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

  “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孩子的阅读也是一个阶梯式的、逐步过渡的过程。”朱永新说,在最初的粉红色的阶段,阅读是以读、写、绘、儿歌、童谣为主,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阅读则表现为大声朗读、复述故事、默读等形式,到了再高的年级,就要开展主题的探讨了。

  8种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的好方法

  1、全家人一起读书。

  要想让孩子从小就爱上阅读,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状态,最关键的是要在家庭中营造读书的氛围。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告诉记者,孩子人格的塑造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是在模仿认同与游戏中完成的。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却很强,阅读兴趣的培养往往很难通过说教达到目的,最好还是父母做好示范。父母爱读书,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孩子就会认同读书这种生活方式,久而久之自然会受到熏陶,也爱上读书。

  2、父母多给孩子读书。

  在孩子建立阅读习惯初期,父母陪读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读书热情。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声音和肢体接触是最值得留恋的,父母不妨把这些元素融合到阅读行为中,在孩子有兴致时,把他揽到身边,一起声情并茂地品味书中的图片和故事,这可以大大增强孩子阅读的乐趣。需要提醒的是,在孩子3岁前最好不要指读,也就是指着文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那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不妨等孩子开始对文字感兴趣、喜欢问问题时再指读。而且,父母或孩子情绪不好时最好不要读书,因为坏情绪可能会让孩子对阅读留下负面印象。也不要把读书任务都教给“讲故事机”,那样会丧失很多宝贵的亲子时光。

  3、学会分享与交流。

  傅春胜说,学会分享与交流书中的内容,能让阅读带来的乐趣加倍。所以,不光要让孩子读书, 还要多与孩子分享与交流书中的内容。分享的过程不仅能让知识二次传播,还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孩子在分享的同时可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对读书的热情自然更加高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他们喜欢的书,共同探讨书中细节或评价主人公;当孩子长大一些,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读书会,学会与别人分享读书的体会。

  4、选择孩子喜欢看的书。

  对于成人阅读来说,面对浩瀚书海,“读好书”很关键。但对孩子来说,建立阅读兴趣和培养阅读习惯是第一位的。所以,在购买图书时,最好选择孩子喜欢看的书,不要按照父母的喜好给书分优劣。选择绘本时,图片要大,最好一页一图,而且图片要形象生动,布局清晰;故事要有逻辑性,情节简单,语言富有节奏感。此外,父母也不必太看重分龄书目,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发展阶段也不一致,不必过分拘泥。

  5、允许孩子“玩”书。

  孩子的阅读兴趣,往往是从爱上玩书开始的。很多孩子小的时候喜欢拍书、摔书,甚至撕书、 咬书,但这恰恰是孩子爱上书的表现,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是通过口和手来探索感兴趣的事物的。妈妈最好不要轻易制止,一定要宽容对待,以免破坏了孩子对书的兴趣。如果担心孩子撕坏了书太可惜,可以给他买一些不易破坏的布书之类的,或者换一些广告纸、过期杂志之类的让她玩弄。

  6、读书时不要总考孩子。

  大部分孩子是在各种“考试”中长大的,就连还不会说话的宝宝,都总会被问“哪个是老虎?”“飞机在哪里?”但在孩子读书时,太过频繁的“考试”可能会扼杀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傅春胜提醒,亲子阅读不能目的性太强,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让孩子单纯享受读书和开阔眼界、学习知识的过程,那样孩子才能真正爱上读书。

  7、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方式。

  成人阅读往往按部就班,孩子却不然,由于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不稳定,所以常常会出现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或同一个页面、哗啦哗啦地快速翻书、拿着书倒着看等非常态的阅读行为。遇到这种情况,不少妈妈会赶紧纠正,生怕孩子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也是对阅读兴趣的独特表达,父母应适当予以尊重,不要过度干涉,以免影响了孩子的阅读热情。

  8、多鼓励和夸赞。

  每当孩子读完一本书,不妨及时予以鼓励和夸赞,比如,竖起大拇指赞美他读得认真,用掌声庆贺他又读了一本好书,或称他为“小知识分子”等,这类正面反馈可以大大激发、巩固幼小心灵的阅读热情。

猜你喜欢:

1.激励孩子读书的句子

2.家长鼓励孩子读书的名言警句

3.激励孩子读书的话

4.给孩子的读书书单

5.鼓励小孩的话

    2718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