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热点>

假性近视说法是谬误是真的吗?专家对此怎么解释?

庄宇分享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知名视光学专家周行涛教授明确澄清:在我国流传半个多世纪的“假性近视”说法,其实是一种谬误。无论国际疾病分类及手术操作编码,还是我国疾病分类与代码标准,均没有“假性近视”一说。医学科学定义,近视就是近视,与其他疾病诊断一样,也从不强调“真性假性”。

  在我国“假性近视”说法受众相当广泛,不仅大众接受,一部分临床医生也曾在此基础上开展所谓的研究。那么,“假性近视”的说法到底是如何流传开来的?

  周行涛解释,“假性近视”是前苏联学者提出,并于上世纪60年代在亚洲传播开来的说法,日本学者最早受其影响。例如,1961年奥田在日本临床眼科杂志发表《硫酸软骨素M治疗假性近视》,1964年高野发表《假性近视的治疗》,同年大冈发表《苯肾上腺素治疗可疑假性近视病例报告》……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证明,以上论文所涉及的内容经不起推敲,治疗方法也早已被证明无效。

  根据历史研究显示,日本曾有过近视率下降的阶段,1937年近视率由32%下降至1944年的17%,战后60年代所提及的所谓治疗“假性近视”并未对控制近视率有所帮助。

  我国上世纪60-70年代也曾有学者对“假性近视”进行研究,但样本量微乎其微(仅13例),欠缺相关科学性。经过一段时间沉寂,上世纪70年代末国内“假性近视”报告数量增加,及至上世纪80年代,层出不穷的报告指向“假性近视”,同时治疗上包括6542、地巴吐、丹参、新斯的明、维生素K3、麦得林、后马托品、烟酸、新福林、异可利定、樟柳碱等号称具有特效的眼药水,和其他“神器”陆续出现,迷惑了不少近视患儿及家庭。

  在专家看来,“假性近视”一说能深入人心,与贴合百姓心理也不无关系。周行涛直言,从假到真、从量变到质变,这样的过渡有心理缓冲,对许多家长可以说是一种安慰。此外,早前近视眼在婚恋、求职、升学乃至特殊岗位等受到制约甚至歧视,这也为伪科学的滋生酝酿了土壤。

  专家最后提及,青少年儿童预防近视,还需牢记三条: 1、生活方式干预:多一些户外,每周7小时以上自然光环境下活动。2、光学干预:确有近视的儿童,在规范验光后科学配镜;也可试OK镜。3、药物干预:近视增加过快者,可试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


相关文章:

1.看图写话明明近视了精选6篇(2)

2.近视眼看公文打一成语的答案

3.关于近视的发言稿3篇

4.保护眼睛的顺口溜大全

5.视力标准正常范围是多少

    415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