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教育>

2019年小升初新形势,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智鹏分享

  为了均衡教育资源,北京市和各个区教委都陆续出台政策,对升学渠道进行了调整。

  什么是均衡?派位。各区都以“学区派位”“多校划片”等形式实现派位。派位的随机性,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但是派位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好学生可能上课吃不饱,依靠补课班“加餐”;而程度不是很好的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同样依靠补课上“二号初中”。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反面就是学生与老师不能各得其所,很难实现因材施教。

  就算在海淀区也有过半的孩子是通过最终大派位入学,其他区更是80-90%的孩子通过大派位上学。小升初的核心是努力把握派位以外的少量机会,同时积累实力,初中进入实验班。那么现在北京小升初形势如何呢?整个19年的小升初形势两大特点就是:名额缩减、机会受限。

  一、北京小升初形势

  1.名额缩减

  特长生取消和公办寄宿挨刀是名额缩减的具体表现。

  政策中明确指出,18年各区的特长生名额会控制在4%以内,18年海淀区共招收了1025个特长生,而19年特长生将全面取消,以上全部归零。政策说改就改,可是那些为了升学学习特长的孩子却犯了难。想要放弃却舍不得沉没成本,这么多年白学了。可要是继续学习特长的话,对于升学却完全没用,反而挤占了六年级关键的学习时间。

  实际上学校对于特长生还是有需求的,但是在特长生政策被砍之后,学校如何去招收这类学生暂时没定。个人认为还是会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但是对学籍户籍甚至是学区的要求可能会提出来,利用登记入学和寄宿进入也不是不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关系+真特长”一定是主流了。

  特长生被取消意味着一些“安排”到特长生里的名额会全面进入公办寄宿,而坏消息是公办寄宿的名额会进一步缩减。以海淀为例,17年总共1742个寄宿招生名额,18年下降到了1400个名额,整体减少了20%。朝阳整体上也减少了33%。今年预计还会继续下降。如果想要拼爹上岸,爹要越来越强。

  过去各个学校以招收寄宿生为名义的DZ竞争本就激烈,再加上公办寄宿名额大幅减少和拼爹战场转移,上岸只会难上加难。孩子想要被点,对硬实力的要求高了许多。

  过去各个学校以招收寄宿生为名义的DZ竞争本就激烈,再加上公办寄宿名额大幅减少和拼爹战场转移,上岸只会难上加难。孩子想要被点,对硬实力的要求高了许多。

  政策必然是向着全面大派位走的,曾经孩子比的是谁手上“票”多,谁被学校录取的多,现在,只要孩子可以不派位入学,基本上就算赢家了,大派位中无法避免每个学区大量名额都是普通学校的事实,摇号胜出率极低。

  2.机会受限

  所谓机会,就是跨区和择校两件事。

  通过跨区可以实现学籍转移,获得对应区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能够实现跨区的学校有两类:全市招生的公办校和民办校。

  公办学校也就海淀区和朝阳区还有那么一小撮机会,其他城区的机会基本都非常稀有了。全市招生的项目如RDZP对孩子要求非常高,是家长强求不来的;部分特色校教育资源非常优质,值得家长考虑。

  比起公办校,民办校才是孩子们实现跨区的主要竞争战场。原则上民办校招收孩子是不受限制的,但是在新政策下,政策要求民办校优先招收本区学生。想要实现跨区,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格。一所区内的房子很可能成为制胜民办校的关键点。民办学校的机会还存在,但2019年升学对于民办的政策走向没有完全落地,还要等消息。

  除了跨区,还有一个机会是择校:选择优质初中,让孩子在中考中领先在起跑线上。过去的孩子想要实现择校,靠的是选拔性考试。在政策提出“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组织考试、校外培训班、各类竞赛等方式选拔学生”之后,如何择校成了一个大问题。

  学校自己也是不能考试的,各个学校迫不得已通过面试和体验活动来考察孩子的综合能力,结合简历来做筛选。在综合能力在短期内无法快速提升的前提下,一份尽善尽美的简历是孩子最后的救命稻草。

  然而各类机构组织的考试都被叫停,华杯也杳无音讯。在明面上的YCB是否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也是一个未知数。家长们的简历难题从“太多了不知道写啥”,到现在“没啥可写的”,出路在哪里?

  二、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提起小升初的心情,过去几年的家长“焦虑”,而今年的家长想的是:“迷茫”。

  特长生被砍,寄宿名额缩减,学校不能考试,BS全面叫停……往年的经验很可能不再适用了,准备了多年的途径也被截断。今年BDF的活动遥遥无期,而明年开放日集中的日子里又能放出多少机会?

  对于相当一部分普娃而言,能做的只有登记入学。登记入学是推优的一个过渡政策,只不过各个水平的孩子都能参加。甭管能不能上,在登记入学的第一志愿中填上人大附中,也算是走了小升初这一遭。

  每年五月份的登记入学,各大公立校都会放出一小部分名额,通过填报志愿摇号录取。填报登记入学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登记入学的录取基本只看第一志愿,一个劲儿奔着好学校去基本录不上。

  举个例子,A校收80个人,有300个人第一志愿填报A校,摇出80个人就能进A校,其他220个人就录不上。如果报名的学校不是很热门,第一志愿的孩子不超过招生计划,那么就可以全部录取。

  所以登记入学就是在学校档次和录取概率之间做一个抉择,好学校录取率可能1%不到,区重点在4%左右。如果把宝押中了比派位校好一些的学校,也算是成功。

  孩子不够牛,公办校考不上;面试没发挥好,民办校拿不到票;登记入学运气一般,也没登上去。从严格的政策中杀出一条血路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努力了大半年,等待着家长的可能只有派位。

  其实如小石头描述的普娃的经历并不能算是失败的小升初,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么升学的,你们也只是没有赢,但不至于输了。不过,当必须面对派位的时候,我们就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你家的学区房好不好?因为各个学区的学校实力总是不同的。

  如果你很早就可以意识到自己家的学区房很差,这就意味着即使一路心安理得的派位孩子也是处处劣势。在这种条件下,努努力,试试性价比比较高的优质民办,试试少量的公办机会总是好的,就算不成功,最后也要派位。但努力的过程和学到的知识不会没作用,未来去了普校能轻松上实验班,中考杀回来,也不是坏事。

  毕竟,在中考之前,普校孩子都是有机会的,一旦你进入了普通或者较差的高中,高考这个事儿,基本就没什么机会了。

  三、家长何去何从?

  北京的小升初比高考都难,这话一点不假。

  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言——北京小升初能进入RDF比考清北都困难。在信息高度不对称,机会高度不透明的市场环境下,升学注定是这个样子。

  国家的大政策又是构建最公平的大锅饭教育,那些重视教育希望给孩子更多优质资源的学校和家长,必然要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觉悟,现在整治学校,整治课外机构,整治超纲,整治升学,那些希望孩子更过人一等的需求,自然会显得格格不入。

  要么你妥协,认同让孩子快乐成长,别当那个无畏的战神,就老老实实、平平凡凡;要么你就要有孤独奋战的勇气和决心。

  总的来讲,做到这些事儿你的孩子一定可以有一个好的升学:

  1.父母有良好的关注升学信息的习惯,占精力的20%;

  2.父母把对孩子50%以上的精力放在习惯培养、学习提升上,放在成长和收获上;

  3、其他精力来照顾孩子的其他需求;

  4、根据孩子情况和掌握的信息,多方考证给孩子一个更明确的规划;

  5、一家人必须目标一致,绝对不能内斗,内斗的1-4做得再好也白搭。

  一定要坚信一个事儿:就算是努力了一段没能达成目标,但学到的东西,积累的习惯终究是有用的。升学之路还有好长,小升初不如意,还有中考呢,怕啥!

    405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