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阅读经典著作有什么好处
有很多家长觉得读经典对孩子学习没什么帮助,觉得是可有可无的,其实多读经典习惯以后产生对文字的喜悦心,对文言文产生亲切感,会让孩子强烈爱上阅读。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让孩子阅读经典著作的好处,一起来看看吧。
让孩子阅读经典著作的好处
这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鼓励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相信大部分家长都知道,也都在尽力实践。阅读,我们已经说得够多了,孩子们也都在阅读着。但解决了大的层面的问题后,我们还要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给孩子买的书或孩子自己选择的书,是不是真的都是帮助他们成长的经典好书?
我是出版行业从业者,我知道每年童书新增品种有5、6万,这些新增品种里有好的、一般好的、不怎么好的、甚至比较低劣的图书。但是它们无一例外都包装得很精美,那些无意义、劣质内容的书看上去甚至和真正的好书一样,它们混在好书中间,一般的人根本无法分辨它们。加上一些别有用意的出版商们以及被出版商们贿赂过的媒体还会大肆宣扬与轮番炒作,最后这些书竟然都成了善书——甚至还被美化为经典。而那些养精神、长智慧的书则显得默默无闻。这些书严重败坏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损伤了孩子的心智。
在我看来,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在进行浅阅读,阅读那些看似是好书,实则只是愉悦感官、看过笑过便丢、一段时间后也记不起来的书,这些书有强烈的蛊惑性,有些甚至是当今的儿童文学名家所写,比如郑渊洁的书。这些书很会迎合、顺从儿童的天性,比如儿童喜欢恐怖、探秘、刺激,喜欢简单、轻松、快乐,结果家长买了来,看见孩子很喜欢读,内心还很高兴:“看我的孩子也喜欢读书。”其实,这样的阅读是短暂、片刻的,没有思考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也许无害,但却并不能提升孩子的精神和灵魂,也未必能帮助孩子养成终生阅读与学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阅读是取用知识、智慧的一种方式。我们培养孩子阅读的目的也是这样,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借助世界上那些优秀大脑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有进行深阅读,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进行阅读的引导,孩子在未来才能进行高质量的阅读,将阅读与自我的成长结合起来。
什么是深阅读呢?就是阅读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没错,书也是有血统的。也分三六九等。一种书具有高贵的血统,一种书则血统不怎么高贵。像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的书、《夏洛的网》等,都是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家长要让孩子亲近这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深度阅读也能得到愉悦,不同于浅阅读来自于一时的感官刺激,深阅读的愉悦来自于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阅读者的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而这两种愉悦中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别错把儿童读物当成儿童文学
这样看,能够进行深阅读的图书一般是纯正的儿童文学,而浅阅读的图书一般是儿童读物。儿童文学由“儿童”和“文学”组成。它的文学性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所具有的元素和品质是完全一致的——儿童文学是文学。如果只有“儿童”,没有“文学”,只能称为儿童读物,这样的儿童读物只会停留在孩子的童年,是无法跟随这个孩子一路前行的。
另外建议家长多给孩子选择主题开阔、涵义深刻的书,和题材丰富多样的书,比如那些给孩子讲述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苦难,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什么是战争和饥饿。题材比如战争、历史、乡土等,不要局限于熟悉的校园小说。一因为当下最常见的类型就是校园小说,有同质化倾向。二是作家笔下的校园生活描写多半是通过二手素材,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有点脱离现实,写得要么好玩要么温情,毫无营养价值,比如“米小圈系列”,这些书孩子不是不可以看,但不能看太多,因为它的娱乐功能大于启发功能。
如何为孩子规划阅读之路
所以,尽管都是书,而实际上书与书是很不一样的。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有区分的。这些有益的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书。我个人认为,还是前者更有价值——前者是属于文学史的,是与“经典”、“名著”这些概念有关的。
我们家长在为孩子选书的时候,要注意它们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是有先后次序的,其情形有如用油漆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才是面漆。当下,我们并未用打精神底子的文字来为孩子打底子,而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了。作为一个家长,作为孩子的母亲,我们要多留心、多学习,在阅读上不要一味顺从孩子,孩子爱看什么就买什么,也不要完全忽略孩子的喜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要遵守一个原则,给孩子打精神底子的书应该占据童年阅读的大部分。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