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教育>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及教学反思

朝燕分享

  语文教案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了三年级下册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欢迎大家的阅读!

  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认识“尼、驮”等11个生字,会写“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过程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教师准备一段介绍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及课文配乐录音。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共享。

  1、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吗?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

  2、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张贴在黑板上),请大家一同观赏。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自由表达。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新词。

  (1)利用课件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形。

  (2)认读生词,讨论词语意思。

  (3)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4)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4、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二课时

  一、品读入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的情景。(播放课文录音)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3、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以。

  4、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二、学习发现。

  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2、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三、总结收获。

  1、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四、读读写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三年级下册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上周三上了《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这篇课文试教了两个班,最后在自己班级开课。虽然课题一样,但因为学生的差异和教学设计的修改每一堂课的收获都不一样。在上节课中,发现学生的品词品句能力未能如常发挥,甚至有点迟钝的感觉,究其原因,发现是“课文未熟就开讲”闯的祸。“课文不熟不开讲”是自己最强调的,但这次的公开教学却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考虑的是如何在这节课中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呈现他们的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是如何使教学更完整、多样、有特色。

  成功之处:

  1、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激qing高涨;学生朗读教到位,教学预设基本达成。

  2、始终抓住“沉甸甸”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最后让学生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朋友的友情,可谓本课的一个亮点。

  3、板书设计教有新意,为学生感知文本信息提供了渠道。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4、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通过总结,学生明白了爱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肤色。有效使用了课文前的单元说明,做到了取之于文用之于文。

  不足之处:

  我忽略了第一课时的铺垫作用,学生第一课学习任务松了,只要求读通全文,掌握生字就行了,没有给学生进行初步复述或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思考、阅读的过程。假设学生在多次的阅读思考中能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我”正要买一个心爱的木雕象墩时,考虑到象墩太大,行李超重,不得不放弃购买。傍晚,卖木雕的少年找到“我”住的宾馆,等候我,为我送来一个一模一样的木雕小象墩,并不收我的钱,还说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相信第二课时呈现出来的效果将大不一样。

  1、是没有整体感知课文就深入研读,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入文本。

  2、是有了以上了解文本、整体认识文本的铺垫,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才能敏锐地搜索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的句子,并通过迅速捕捉关键词语去体会、感受蕴涵其中的人物的精神品质。

  3、是让学生默读第10自然段然后划出描写少年等待的词语,这里提问不明确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可以改为划出描写少年等待的句子,再让学生找重点词语。这样难度会降低,目标会明确,预设也能生成。

  4、是学生在撰写小练笔——“想想人们会怎么夸他,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说”时,似乎非常词穷。原因在于无非就是说少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伟大。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思想性。可以更改为,帮“我”写一封感谢信给少年,这样也许会好一点。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致力于发现缺陷和不完美,知道不完美以后,我们又愿意不完美,我们期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追求和实现完美。这就是对课堂教学”不满意“的态度。正视这种“不满意”的态度,使我们不断获得改进教学的动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趋于完美。

猜你感兴趣:

1.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2.三年级语文书下册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4.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5.三年级语文书下册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课文

    358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