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月宝宝喝中药适合加糖吗
中药味苦很多小宝宝都不喜欢吃,父母就拿糖来哄孩子,或者直接把糖加到药里。那么10个月宝宝喝中药可以加糖吗?下面就随学习啦一起来了解下吧!
10个月宝宝喝中药最好不要加红糖
加糖分热证、寒证:小便黄、面赤、身热、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
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
为小儿煎中药的方法
煎煮中药时最好用砂锅,因为砂锅受热均匀,而且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也可用不锈钢或搪瓷器皿,但忌用铁锅,这是因为铁的化学成分不稳定,可与中药所含的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药液的外观和内在质量。
煎中药前,先用冷水将中药泡透,一般需浸泡30分钟。煎中药时,要掌握好时间、水量及火候。煎煮的时间和水量因药物的性质不同而异。清热解表药煎煮的时间不宜过长,煮沸后10-20分钟即可,故水量要放得少些,水的液面只要高过药即可。滋补药和杂类方药,需煎煮半小时,水量要多放些,没过药后,再高出2-3厘米。有些药物为了充分发挥其药效,减少毒性,须采取不同煎煮方法,因此应按医生或药房交待的方法进行煎煮,如先煎、后下或用纱布包好再煎等。煎药的火候也要掌握好。药液未煮开时用旺火,煮开后改用文火,并应经常搅拌。
给宝宝喂中药的方法
给新生儿喂药,每日药量30-50毫升,分9-10次服完。因新生儿味觉发育尚未健全,可将药汁直接放在奶瓶中由他自己吮吸,或用滴管慢慢滴入口内。
1-3岁的婴幼儿,每日药量在100毫升左右,分6-7次服完。这时期的婴幼儿的味觉非常敏感,所以喂药的方法很重要。首先药汁的温度要低于37℃,这样可以减轻苦味,另外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可以在药汁中适当加入些冰糖、白糖等辅助品来减轻苦味。
4-7岁的幼童,每日药量在300毫升左右,可分3-4次服用。此阶段的幼童已有自己服药的能力,因此可对他们进行诱导、说理,切不可用粗暴打骂的方式,否则病儿就会产生对抗情绪。
喝中药不能吃的食物
发物类:此类食物均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对食物选择程度的大小不同,其“发”亦有异。此类食物有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患者当禁吃公鸡肉、猪头肉;疔、疖、疮、痈等皮肤疾患者,当禁吃香蕈、蘑菇、笋、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否则会加速红肿、生脓;有肠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会产生较多的酸,对胃肠有刺激。鉴此,“发”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有促进疾病恶化之意。
生冷类:此类食物性多寒凉,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渴,故适合热证疾病。但却易影响胃肠功能,因此虚寒体质者及胃肠病患者,当禁忌。如白萝卜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气之功效,若体质虚寒及胃肠病患者食之,岂不寒上加寒,胃肠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时服用人参和其它滋补药时,由于药性相恶,可降低或消除补药之效力,故萝卜与人参不宜同服。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猜你感兴趣:
2.宝宝适合吃什么糖
5.降糖的中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