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财经>

中国房价涨幅已是全球平均水平5倍

巩诗7分享

  中国房价高企是谁都知道的,近日一篇报告显示中国房价涨幅已是全球平均水平5倍,大家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中国经济再一次顶住了众多持否定态度大佬们对中国经济的唱衰。

  在经历连续6年的减速之后,2017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长似乎正在逐渐回升。据报道,第二季度的年化增长率为6.9%,超过了2016年同期的6.7%,并远高于国际观察家之前达成的共识。仅仅在几个月前,他们还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接近6.5%,并在2018年进一步放缓至6%。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过度着迷于GDP数据会让人们忽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辩论的深层次问题。这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具有非凡意义的结构转型之中: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生产者模式转向日益强大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消费者模式。

  就这一点来看,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将从过快增长的投资和出口转向增长相对较慢的国内私人消费。这样,总体GDP的增长放缓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乎需要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需要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脆弱性。

  回顾亚太金融危机:如果没有中国 全球将遭重创

  这场论辩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第一次闻到论辩的硝烟。危机波及泰国、印尼、韩国和中国台湾,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是下一个受影响国家。1998年10月,《经济学人》的封面故事用一艘中国式帆船被卷入一个巨大漩涡进行了形象说明,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中国经济的看法。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亚洲金融危机过去后,中国经济几乎没有受到一点影响。1998年至1999年间,实际GDP增速暂时放缓至7.7%,但在随后的十年里又恢复到了10.3%。

  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出的韧性同样能说明问题。在这一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在2008年-2009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仍然高达9.4%。在危机爆发前的3年里,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不可持续的12.7%。危机期间,增长速度虽然有所下滑,但相比1980年后30年里平均10%的增长水平,这只是小幅下降。

  没错,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强大韧性,2009年全球GDP将不只是收缩0.1%,而是1.3%,这将是二战以来全球经济最大幅度的下滑。

  去杠杆叠加高房价:中国仍然不会重走日本老路

  最近一轮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关注去杠杆和与此相关的房地产市场紧缩带来的双重压力,实际上就是一种日本式的经济停滞。再一次,西方国家搞错了重点。与日本一样,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经济体,其不断攀升的债务主要属于内债。然而,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中国比日本更有缓冲能力,以避免债务持续性问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7年中国的国民储蓄可能达到GDP的45%,远高于日本的28%。日本政府的债务总额曾达到GDP的239%,但日本依然能够避免主权债务危机。而中国拥有更大的储蓄缓冲和更小的主权债务负担(占GDP的49%),因此能更好地避免这种内部崩溃。

  毫无疑问,中国的企业债务问题愈发严重。2016年末,非金融债务占GDP的比率估计达到了157%,而2008年末仅为102%。这就使得国有企业(不断增加的债务大部分都集中在了国企)的改革势在必行,且改革在未来几年里尤为紧迫。

  中国房价有足够的人口需求支撑

  此外,人们总是有理由担心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毕竟,一个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需要负担得起的住房。中国城市人口比例从1980年的不到20%上升到2016年的56%,到2030年时,这一比例极有可能达到70%,因此这并非杞人忧天。

  但这意味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其他完全城市化的主要经济体不同)在需求方面得到了充足的支持,在未来10-15年里,城市人口可能会继续保持1-2%的年均增长速度。

  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房价上涨了近50%,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五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住房观察的数据),支付能力显然是一个合理的担忧。中国面临的挑战是谨慎管理住房供给的增长,以满足城市化的需求,同时不助长过度投机和危险的资产泡沫。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从2017年初强劲的周期性反弹中获得支持。6月份录得的出口同比增长11.3%,与前些年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受到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疲弱的不利影响。与此类似,到2017年年中,经通胀调整后的零售销售额的年化增长率达10%,比总体GDP增长6.9%的速度快45%,这反映出家庭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电子商务带来的强大(可能被低估)增长动力。

  长期以来,悲观主义者一直像观察他们自己国家的经济那样观察中国经济,不断重复着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森路斯宾塞(Jonathan Spence)多年前警告人们会犯的一个经典错误。

  人们普遍认为,让日本和美国受累的资产泡沫同样会对中国构成威胁。同样,对于中国近年来债务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他们预计也会像在其他地方一样产生相同的后果。

  观察家们很容易把遭受过危机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套在中国身上。这在过去是错误的做法,今天仍然是错的。

    364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