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场考试的考核
1月29日,邳州运河中学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高三年级组第一场模拟考试。特别之处在于,40岁以下的高三年级教师和学生们同场考试,意外的是校方的这一举措引起教师的反感。据知情人介绍,在第一场语文考试中,多数教师交了空白的答题卡。在第二场数学考试中,一位教师甩笔而去。事后,因为交了白卷,一位教师被停课。
学校的做法简单而直接,其目的就是让老师具备与学生同等的能力,并以此促进老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似乎也印证了正人先正己的的道理,并因此获得了许多人的赞同。甚至有人认为,师生同考还可以实现交流与互动,也可以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对做好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老师的抵制与反感未免过于矫情。
然而客观的说,师生同考弊大于利。所谓术业有专攻,为师者和为生者不仅身份存在差异,教学与考试也不可能相提并论。老师以传授和教学为主,讲求的是方法与技巧,而学生以学习为主,同时兼具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掌握运用。因而老师更注重于道而学生更精于术。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大学教授考不过高中生的反差。若不能对此有所洞悉与辨析,那么同场PK就会沦为口水之战。
其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大家都知晓,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只要学生有好成绩,对于老师就是成功。况且,考得好不一定教得好,《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武功盖世,可是不懂表达,教出的两个弟子能力平平。再者,虽然校方表示教师们的成绩不对外公开,但是万一泄露,成绩又不尽如人意,就会对师生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同学们可能会对教师产生质疑。
2014年,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正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被一道数学题难住,顾大松拉上当工程师的妻子一起研究,却同样发现不会做。他无奈之下只好上网发帖求助,结果引发了舆论围观与讨论。副教授做不来小学二年级的题,固然与题太偏太奇有关,但也跟双方涉猎的侧重点不同紧密相联。更重要的是,师生同考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假若老师考赢了学生则会被视为正常,反之若老师考不过学生,若学生能正确看待,或许还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若是对此持有成见,并因之轻视老师的话,就会导致老师的形象打折,威信丧失,失去人格魅力也就成了最大的隐患。
从常理来说,评价一个老师的优劣,有很多可以参照的标准,比如受学生的欢迎程度,比如敬业程度,当然学生成绩整体性的好坏,才是最核心的要素。一个老师即便记忆力下降,做题和解题能力严重下滑,但其有独特的教学方法,比如采取启发式、引导式或者扩散思维式的教学方法,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其辅导下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习效率极大提高,学习效果十分显著,整体水平位列前列,这样的老师即便一道题都不会做也堪称优秀。相反,一个老师即便成了考霸式的机器,然而其教学能力一般,上课没有生机与活力也不受学生的欢迎,那么考得再好又有什么用?
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素质教育,这是共识也是必然。这就要求必须改变做题思维而回归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舍术而求道,掌握方法比死亡硬背更为重要。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在于师资,出路和前途也在于师资。只有具有了一批开明、前卫而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不断改善和优化教学方式,教育改革才会有可期的未来。因而把教师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让其有更大的视野与思维,才是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课题,若是反其道而行之必将为此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