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学习资讯>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直播视频(2)

小花分享

  反帝思想的形成

  事实让孙中山明确了以下几点:

  第一,帝国主义的强大,是建筑在对殖民地掠夺的基础上的。1917年由他授意,朱执信执笔的《中国存亡问题》一文,对此曾作深刻的阐述。他以为英国的殖民政策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殖民政策“无异蜂之取蜜,所志者在吸其精华,以益本国”。第二阶段,则是力图让母国与殖民地经济一体化,殖民地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在必要的时候不惜以殖民地为牺牲品,作为交换利益的诱耳。

  其次,他指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危害了中国的主权,就严格意义而言,中国只是一个“半独立”的国家。满清出卖的主权,始终没有被收回。如今租界的存在、海关权的丧失、治外法权的操诸他人,无不说明此问题。他希望“恢复我国家以前一切丧失土地和主权”,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其三,他领悟到军阀控制中央政权,帝国主义左右军阀是目前中国政治的真实情况。1921年,他致信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信中指出:“列强仍然在政治上和财政上支持一些土皇帝和军阀。其中有一个是过去的胡匪头子,叫作张作霖。他名义上是满洲军队的统帅和督军,但实际上是北京‘政府’所听命的主子。而他本人却又在一切重大的、与日本有关的事情上听命于东京。因此,可以正确地断言:在与日本切身利益有关的一切重大政策问题上,北京实际上是东京的工具。”

  作为一个被压迫民族的领袖,孙中山出于爱国主义的本能,逐渐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求“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高喊“反帝国主义”的口号,既是顺理成章的,又是历经痛苦的。他的觉悟,对于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民族自决”首先在于“民族自觉”

  孙中山“民族自决”的内容主要在于中华民族本身的崛起。以此来解释孙中山在辛亥后宣布民族、民权主义均已实现,更为合乎逻辑,也更能说明问题。因此,他的“民族自决”更加强调“民族的自觉”。

  孙中山认为民族是由“自然力”造成的。它是由“血统”和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宗教、共同的风俗习惯五大要素构成。因此,共同的文化对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1919年,他在《三民主义》一文中指出,就历史上民族形成,可分为三类:一、以血统宗教为范围者;二、以语言、历史、习尚、文字为归者;三、以意志为归者。其中,尤以第三者为最佳,比如瑞士合多民族为一家,出于爱自由、尚自治的共同愿望,为直接民权的实现而合为一体。这种形成的民族是最为优秀的,但是,中国虽然存在着诺大一个民族,却没有民族主义,即缺乏“民族之正义之精神”。他希望中华民族也如其他优秀民族一样,拥有一种共同的、独立的、向上的精神,作为民族的凝合剂,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在此,他看到意识形态的作用,力图塑造新型的民族精神和氛围。孙中山的看法是有见地的,在“民族强盛”的概念中,国民素质决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内容,思想境界的高下和观念意识的同一,反应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向心力的强弱。

  进而孙中山指出,失去民族独立的中国,更应该牢牢地抓住民族主义不放。他比喻说:民族主义好比挑夫抬东西的竹杠,某天,挑夫买了一张彩票,彩票好比是世界主义。挑夫把彩票塞在竹杠里。后来,他发现自己中奖了,自以为可以不必再挑担了,兴高彩烈之余就把竹杠投入大海。事后猛醒,自觉扔掉的不仅仅是彩票,同时抛去了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孙中山以为民族主义好比是竹杠,是我们的根本,千万不能扔。

  “五四”运动后,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国家主义、世界主义、无政府主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纷至沓来。民族虚无主义在青年人中颇有市场,在思想界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孙中山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针对世界主义者攻击民族主义者“过于狭隘”、“不是宽大的”说法,孙中山指出世界主义是“变象的帝国主义”。鼓吹世界主义的国家,他们用帝国主义的手段征服了其他民族后,为保持其地位,便鼓吹世界主义,要全世界的人民都服从于他们。所以,世界主义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种,是为维护他们的利益的。不仅如此,只有在强权打破之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时,才可以提倡世界主义,不然,只会被侵略主义者利用。

  和以前不同的是,孙中山不再耿耿于西方的民族精神,转而倾心于东方的文明。他以为东方的物质文明虽然不如西方,但是东方的精神文明,却比西方高得多。西方文化他称为“霸道”文化,具体表现为重物质、讲功利,尤其喜爱以武力压迫他人;东方文化为“王道”文化,主张顺其自然,崇尚仁义和道德,对外主张和平相处,以正义和人道为原则,东方文化显然比西方文化更合理、更有生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说明西方文化正日趋没落,东方文化的“王道”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

  孙中山对东方文化的青睐,不是出于敝帚自珍的心态,而是要借民族的精神作为凝固剂将“一盘散沙”的中国团结在一起。他认为:“我们四万万人有了民族的大团体,要抵抗外国人自然有办法。现在所以没有办法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团体。”他深切地感到“唤起民众”的重要,同耐,又苦于没有“唤起”之良方,只能另辟蹊径。

  孙中山还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不是一个原因做成的,“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但是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孙中山对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持肯定态度。他所说的民族固有的道德,包括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由于时代不同,他认为其中的内容可以有所变化,比如忠,可以将忠君改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但不可完全抛弃。另外,要恢复我们民族固有的智能。孙中山将《大学》和《中庸》视为古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的政治哲学,它“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这是一个十分精微的政治理论,是我国独有的。但是,近几百年来,中国人做不到修身、齐家、治国,结果是中国人“对于本国便不能自治。外国人看见中国人不能治国,便要来共管”。最后,他对中国人民固有的创造发明的能力,很赞赏,要求唤起这种固有的能力。

  对日本的希望和失望

  在为民族的自由和富强奋斗的过程中,孙中山涉及到民族问题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国际交往与国际关系。

  近代的东方与西方,立于不平等的地位。这种不平等是由实力的强弱决定的。孙中山作为弱小民族中的一员,对西方怀着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而对东方各民族,抱着“血浓于水”的热情。孙中山对日本尤其关注。

  孙中山投身革命后,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日本渡过的,他与日本朝野人士均有交往,并得到了日本友人的真诚帮助。日本的强大,曾经令孙中山信心大增,他以为在日本没有觉醒以前,白种人垄断了一切。近来日本人成为五强之一,说明肤色可以不同,但聪明才智却没有区别。直到晚年,孙中山在北上途中路过神户,于1924年11月发表演说,对日本的发愤图强仍是十分赞赏。他说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使亚洲各国和各民族生出一个大希望,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将按照日本人的样子从事于独立斗争。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了俄国,又极大地刺激了亚洲人,使之自信心大增,推动了亚洲人民争取独立的运动。他希望日本成为亚洲人民反对西方侵略的屏障。

  与此同时,孙中山逐渐认清了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1919年3月,朝鲜人民举行了反日游行,惨遭日本帝国主义的镇压。孙中山闻讯十分气愤。当时有一日本人与孙中山谈话,该日本人对孙中山表示,不要把他仅仅视为日本人,而应该视他为亚细亚人。孙中山十分不客气地说:“尔日本人非亚细亚人也”。“尔日本人为欧人使用而侵略吾亚细亚人者,焉得为亚细亚乎!尔日本人若欲以亚细亚人行世乎,则将满洲权利与山东问题,早行还付中国,而许朝鲜之独立”。指出只有在日本承认朝鲜独立后,亚洲人民才能一扫对日本的疑虑和不安,东洋和平才能确实保证。孙中山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国际关系中坚持“济弱扶倾”的正义立场。

  苏俄的感召: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

  孙中山的国际原则,因为苏俄的出现而得到共鸣。1919年,苏俄政府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表示愿意放弃沙俄时代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且建立旨在平等原则下的新的国家关系。孙中山得知后十分兴奋,他说:“俄国革命以后,斯拉夫民族生出了什么思想呢?他们主张抑强扶弱、压富济贫,是专为世界上伸张公道打不平的”。它开辟了公理战胜强权的新时代。以后的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白种与白种分开来战,黄种同黄种分开来战。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他指出苏俄为弱小民族间的联合树立了楷模,被压迫国家将会联合起来,和那些强暴的国家拚一场。因此,在西方帝国主义孤立苏俄之际,孙中山实行了联俄的政策。

  在苏俄精神的感召下,1924年1月6日,孙中山发表了《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宣言指出:“帝国主义国家形成帝国主义联合战线,不但为压制中国自由运动及国民运动而奋斗,且亦为压迫世界弱小民族自由运动及国民运动而奋斗”。帝国主义在中国与军阀政客串通一气买卖中国,帮助反革命派完成地方封建政治,压制中国革命共同延长中国的内乱。他以事实说明,帝国主义是弱小民族兴旺发达的最大障碍。号召“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猜你喜欢:

1.2016孙中山150周年纪念币预约入口 孙中山纪念币预约地址

2.孙中山150周年纪念币怎么预约 孙中山纪念币预约入口

3.孙中山纪念币怎么兑换 孙中山150周年纪念币兑换时间

1833603